呃,我是来挺诸葛亮的。。。 “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家室,此天下之将。(《将苑·五 将器》)” 《将苑》这本书共五十篇,详述为将之道与人材选拔的方法,旧题诸葛亮所写,有些学者认为是后学托名之作,但其中有些军事思想是与诸葛亮的思想相一致的,这一点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肯定。从这本书来看,诸葛亮在选材用人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不至于到嫉贤妒能的地步吧。至于蜀国后期的人材少,那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很多人诟病诸葛亮的地方。 我们看历史,很容易把自己现在接触到的观念套用在古人身上,我觉得这样是不够客观公正的。三国后期,蜀国人材的确是少,其实吴国人材也少,为什么吴国的孙权、张昭、鲁肃、陆逊不被人骂呢?因为“蜀”不是国名,只是地名,人家正式国名叫“汉”,这一个“汉”字,让诸葛亮永远站在了风口浪尖。 再说刘备时期的很多人材也是从中原转战过去的,比如关张,包括接收刘璋手下的一批官吏,也有很多是中原来的,并不是蜀地自产的人材。 这中间当然存在信任的因素,也有其他因素,比如地域因素,东汉十三州,三国后期,蜀汉除了益州这一州之外,就是诸葛南征后控制的南中地区以及北伐后控制的凉州小部地区,吴国控制了扬州、交州,大部荆州及约半个徐州,其余全是魏国的,从面积来看就蜀国和吴国就很吃亏了,再考虑人口密度、发展水平、教育水平等等,吴国所在的江南地区真正发展起来还是在东晋时期大批中原侨民移居之后,至于蜀国嘛。。。大家现在去四川、云南一看便知。 所以说,把蜀国后期人材少的帐算在诸葛亮一个人的头上,是很冤枉他的。 至于军事方面,他也是很厉害的一个人物,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去看看史书中记载的诸葛亮所写的书表和信件,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