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派"其实比左派更左派 ——解放60年发现之二 今天本报特刊发表“天生黑五类”昌学汤:从木匠到教授—记者在采访时知道,昌先生尽管历经坎坷,但他平生最大的愿望是加入共产党。以在死后能在骨灰盒上盖一面党旗。看看下面的原稿,或许能对他有更多的了解。 1949年,昌学汤戴上红领巾成为解放后武汉市第一批少先队员,同时,他们昌家轰然解体:父亲和大哥二哥去了台湾,他和母亲及三哥等留在了大陆,从此天各一方。 昌家四兄弟,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堪称60年来政治风云下身份转换之典型。而昌学汤承受着命运的折磨,曾有过数不清的社会身份,最具代表性的职业是木匠和教授。 昌家祖籍沔阳昌家湾光湖嘴。祖父昌光廷是前清按察司照磨,家有千亩良田。父亲昌作梅毕业于湖北法政大学,在国军任中校军需主任、上校军法官等职,担任过京山法院院长。他把四个儿子分别取了圣贤尧舜禹汤的名字,寄予很大的希望,然而世事难料。 武汉解放了,汉阳龟山脚下一户人家惶惶不可终日,彻夜难眠。任汉阳棲贤小学教务主任的昌作梅担心共产党不容他,而儿子学尧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本校第十四期,任过国军少校营长,恐怕也凶多吉少,于是就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到了香港。后来由先期到了台湾的学舜(毕业于黄埔军校19期、曾任少校宪兵队长)作保也去了台湾。还在学校住读的昌学汤,放假回来时发现父亲和大哥不见了。那时,他的三哥学禹从同济大学毕业,由上海去了北京,家中剩下他和母亲。 对当时要求进步、坚决背叛“反动家庭”的昌学汤来说,父兄的消失并没在他的心中留下痛苦。他们不走,他也会"大义灭亲"——那时揭发举报家人的事屡见不鲜。这个时候的昌学汤,表现极好,一到15岁就加入了共青团,并任学生干部。然而,那个在土改中定为"官僚地主"的家庭成份并没有随着父兄的出走而带去,反而紧箍咒般地伴随着他。"唯成份论"昌行的年代,他天生地属于"黑五类",并由此付出极大的代价。 1953年,昌学汤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1955年,他被认为是美蒋潜伏特务,在肃反运动中遭到无情斗争;1957年毕业之际,他又被错划右派,押至河南西华农场进行劳动改造。除了做强体力的农活,他学会了木工等手艺,还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下,创作长篇小说,歌颂《劳动万岁》。1961年,昌学汤的右派"摘帽",准予离开农场,但不能进武汉。通过朋友开接收证,总算把户口落在了洪山公社洪山大队(石牌岭),成为菜农身份。市统战部改造右派办分子办公室对他网开一面,允许他当代课老师。于是,昌学汤先后在六角亭、白沙洲、石嘴、吴家山、六合路等处的中小学、职大当过语文老师。 "文革"期间,昌学汤在武汉9中代课时,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沔阳同乡女知青蔡文喜,两人于1970年元旦在汉阳车站街结为夫妻,用他的话说是"鲜花插在牛粪上"。喜悦不久,"清理阶级队伍"开始,昌学汤被学校清除,成为无业游民。当时自己囊中如洗,妻子已怀六甲,"哭天无路",只好清出几许值钱一点的东西,出入当铺(时称寄售商店),换点小钱买0.135元一斤的糙米,熬粥度日。迫于无奈,昌学汤挑起木匠工具担子,荡街觅活。一次在鹦鹉洲,被一个红小兵带到派出所审查,关了一天。临走时民警拍桌子说,你这个老右派不老实,明明是昌学汤,你却写成吕学汤!警告他以后不许浪街揽活搞资本主义。昌学汤把这件事写在后来的《汉语错别字心理分析》专著中,深有体会地说:人在高度恐惧紧张的时候,连自己的姓名都可能写错。 后来,昌学汤在汉阳棉花街为工人杨南郑做结婚家具,被大桥街"打办"抓着,没收了"席祥兴"全套工具……走投无路,昌学汤卖过冰棒,打过零工,有赖蔡家双亲姐弟时有接济。1973年,昌学汤已有了两个女儿,一家四口都是"黑户口",没有粮票油票,"山穷水尽"。他鼓起勇气到位于鄱阳街景明大楼的市委统战部,宋匪石副部长安排他在归元寺做临时工。他永远记得这位搭救之人,也记得第一次见到昌明和尚的一幕:他对一个穿干部服的中年人问:"请问哪位是管委会曹主任、昌明监院?"那人说:"我就是'朝向红旗不转向'的曹向红,你是做木匠的大学生吧?欢迎你和我们一起共建'反封园'。"在归元寺,昌学汤尽显木匠手艺,打造了上百位和尚吃饭用的甑子、粽子角的血经展示柜等。昌明一直坐禅到圆寂的那副床,就是他当年用杉木做的。这位"昌木匠"还在母校武汉三中和五医院等处做过木工、泥工和管道工。 1979年,一纸"改正书"从河南大学寄到了汉阳车站街,昌学汤被错划的右派身份平反了,恢复名誉,补发文凭,补办超龄退团证,恢复城镇居民户口……这一连串的好事从天而降。当衣冠不整的他去把喜讯告知昌明时,昌明把身上的干部服脱下来送给他:"你还是当你的干部,我还是穿我的袈裟。" 一切转机都发生在那个难忘的年代。昌学汤重操旧业,到武汉中学教书。不久,妻子也招工进城,一家人的户口问题也解决了。好事连连,1984年,昌学汤调进武汉交通政治管理干部学院任教;由于对语言文字研究成果卓著,1987年被评为副教授;1993年被评为教授;同时发表了一些专著和文学作品。他创立的错别字心理学理论,被业界认为是一门具有重大理论与实际价值的边缘新学科。1995年昌学汤退休以后,担任归元文化丛书主编、《归元禅寺志》总纂,义工10载,与编纂们一道完成了《归元禅寺志》等鸿篇巨制。如今他精力旺盛,蜗居斗室,仍笔耕不辍。 谈到半个多世纪的沧桑,这位从木匠到教授的"改革开放受益者"介绍说,由于政治原因,我们一家兄弟隔膜,直到1989年前后才得以团聚。大哥学尧和二哥学舜一起回来过,受到统战部门欢迎。94岁的学尧现仍健在。学舜后来还以“港商”身份在汉阳投资办了个凯旋娱乐有限公司,就在钟家村"工批"6楼,搞了四五年后,于1998年发生一场大火,包括二嫂在内死了7人,这个公司才没有搞了。不久学舜在台湾去世。三哥学禹现离休在北京安度晚年。他1948年在上海即参加中共。解放后在中央团校第二期毕业,调新华社团中央分社,后转《中国青年》杂志社任编辑、记者。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北大荒监督劳动。1959年被评为农场先进生产者,开“右派”竟能评先之罕例,可见他不惜生命为代价。同年10月,他首批被摘去“右派分子”帽子,重新分配到《农垦报》社当记者。但后来又因政治风波而用非所学荒废多年。1979年春终得平反,重返新闻出版战线。受命创办并主编中国武术协会机关刊物《中华武术》杂志十余年, 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津贴的专家。 昌家四兄弟,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堪称60年来政治风云下身份转换之典型。 ( 图片说明) 采访中,昌学汤教授展示的历史见证物中有一张同学赠给的写有 "祝您入光荣的少儿队" 贺卡。他向记者说,"我别无所求,一生看重的是政治荣誉。18岁那年我就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白驹过隙,快过一个甲子,迄今尚未入党,十分羞愧。但我信仰共产主义,至死不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