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流水如碧玉 晋祠的资料网上很多,我就不CTRL+C和CTRL+V了,大家去GOOGLE百度一下吧,我边整理照片边说说感觉,有■标记的照片来自网络。 从得知不能去晋祠的失落,到打算单独行动的忐忑,之后下定决心的义无反顾,然后被忽悠连站票都不好买的紧张,最后拿到车票时的轻松,直到坐在开往晋祠的车上,心情已几起几落,又在掐时间算计着能不能到山西省博去晃晃…… 当晋祠公园出现在眼前时,就安静下来了,天是阴的,回廊是黑的,桥是灰白的,树是灰绿的,水是惨绿的,肃杀之气扑面而来。但这感觉转瞬即逝,公园里热热闹闹地开着菊展,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画面在我脑中一闪而过,咳,赶紧换台。
 穿过和解放公园差不多大的晋祠公园,买票,正式踏进晋祠。 第一个感觉是古树参天,真的,这里的树没个几百年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图中躺着的这位就是卧龙柏,树龄2900多年,下左也是周朝的柏树,下右是唐朝的槐树,中间那位年轻点,明朝的银杏。这几棵树在晋祠并不抢眼,因为旁边的树都差不多,据说千年古树有20多棵。太原这个城市也算饱经战火,这几棵古树却安然无恙,实在是福地。

第二个感觉是沧桑,主建筑的浓墨重彩已被时光洗得斑驳,金人台上的铁人们都缺胳膊少腿的,会仙桥更是残破得面目模糊,门上的铜环有的锈迹斑斑,有的被游人摸得泛着油润的光,一点一滴都是时光的印记。晋祠的建筑很多,连办公室都很奢侈的设在明代的文昌宫内,没有现代仿古建筑,显得古朴而谐调。这是会仙桥,曾毁于战火,重建于宋代。  第三个感觉是建筑多而不乱,密而不杂,以方正的直线造型为主,通过建筑的重叠来丰富层次,有别于江南柔美和疏密有致的园林风格,突出了祠堂庄严肃穆的特点。以下照片中都能看到建筑密集的程度,有的屋檐都叠在一起了。 这是著名的“鱼沼飞梁”,圆为池方为沼,这种样式的桥在古书和古画中常见,保存下来的仅此一例。左下是难老泉流出的水,池子和桥都是方的;右下是一个葡萄架,还是方的。 
这是我很喜欢的“流碧榭”,水从难老泉流出,李白曾在此泛舟,并写下这样的诗句: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鼓萧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 “流碧榭”因此得名。千年之后,百尺深潭早已消失,曾经可以泛舟的水道如今靠着人力的维持才勉强没有干涸,只有诗句供我们追忆诗人的风流。这是流碧榭的前、后、左三个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