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再次拜读了一下关于《鸿门宴》的评论文章,仔细想了一下当时的一些细节是如何被写进史书的,感觉这些事情,非八卦途径莫属。 鸿门宴本身是一次一般的朋友聚会,如果不是范增在背后捣鬼,可能会象很多次其他的宴会一样,吃过就算了。 按理说,刘邦的项羽是拜把子兄弟,在一起喝酒绝对不止这一次,可是这一次却写进了历史,一定是因为酒喝过之后,大家经常谈起期间的一些值得一谈的事情,也就是在其它的时间和场合,唾沫横飞地八卦过很多次当时的情景,比如:项伯偷偷告诉张良提醒刘邦注意安全;范增授意项庄舞剑刺杀刘邦;樊哙被安排冲进去保护刘邦。所有这些暗箱操作的事情,并不是当时的当事人都清楚的,再说当时又没有媒体,估计也没有官方的随军记者,如果不是大家后来八卦一些背景资料,真实的情况是不会被后人认知的。 记得当年看司马迁的故事的时候,见过一幅连环画,讲的是司马迁被腐刑以后专注于写《史记》,他除了翻阅传抄整理以往的记载以外,也跑去乡间路边和老农或者乡绅求证一些史实,乡间的这些流传下来的故事,基本上也是大家茶余饭后八卦下来的,毕竟那个时期的传媒没有现今如此发达,不是什么重大事件一发生就被记载了下来,必定是经过民间八卦八卦,值得传承的东西被积淀以后,才慢慢被传播传承,被好事文人文载以录,这便成为了历史。 还有一个故事也很有趣地说明了稍后来官方人士——史官们是如何八卦世事的。 说是宋太祖赵匡胤征战多年,好不容易过了几天安稳日子,得闲和宫人们在后宫园子打打鸟,掏掏鸟窝。兴致正酣之时,突然有一不知趣的近臣吵着嚷着说有急事须得立刻面奏皇上。太祖皇上觉得很扫兴致,但碍于是近臣,又宣称面奏紧急要务,只好忍着脾气耐着性子把打鸟的兴致暂搁一边,认真听这个近臣的启奏。 哪知这厮说来说去奏了半天也没说什么重要到立刻就需要皇上处置的大事,气得太祖皇帝龙颜大怒,要治这个官员的罪。 不过这厮能坐到近臣位置,也不是一般的能耐,于是随口就说了一个理由:尽管我奏的事情不是皇上认为的那么紧急重要,但是,毕竟还是比打鸟掏鸟窝重要吧!如果皇上要因此治老臣的罪,以后被史官知道了,记下来,那看世人和后人怎么看你这位皇上!? 可怜的高祖皇上也怕史官记下来,然后被民间八卦自己,只好忍气吞声,没有治这个扫了自己掏鸟窝兴致地官员的罪。 不过,不知道史官最后听说了没有,记了没有,但是可怜的高祖皇帝掏鸟窝的事情,还是被民间八卦了下来,流传了千年,直到我们今天再次听说一遍。 如果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实际上是又一起八卦了一下太祖皇帝,尽管他今天已经不是风口浪尖的风云新闻人物了,但是,在八卦历史上,你还是出了力,功不可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