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时间,可以带走了一些神奇的传说,却尘封不了那如烟的记忆,更不能阻止我的回望,回望那深埋在我记忆中的故事! 到承德去旅游的人,若没到“棒槌山”去旅游,那就等于没有到承德。“棒槌山”是承德的名正言顺的名片。 2009年9月20日,我们先坐浏览车到了磬锤峰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山脚,然后就拾阶而上。 在磬锤峰国家级森林公园内的高山岗上,有一块奇石。上粗下细,形似棒槌,故此山俗名“棒槌山”。该石上部直径15.04米,下部直径10.7米,高38.29米,连同棒槌底下突起的基座通高60米。山的中部有一棵桑树,名蒙桑(也称崖桑),结桑葚。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以该峰状似磬锤,将此山赐名为“磬锤峰”。民间传说:棒槌山是神山,亿万年长立不倒,谁能摸到它,谁就能活大岁数,做买卖能多挣钱。不知什么年代承德流传下来一句顺口溜:“摸一摸挣钱多,靠一靠老来少”。所以来承德旅游的人总要到棒槌山一睹其风采,有摸的,有靠的,都想活大岁数,都盼多挣钱。 传说,棒槌山的形成是有科学依据的。根据地质学家考证,在约1.5亿年前,磬锤峰还只是承德河湖盆地中的泥砂和砾石,后形成岩石,随着地壳的变迁逐渐上升为陆地。但就磬锤峰而言,它形成的历史只有300万年。它是一堵石墙般的山体,经过碰撞、风吹雨淋等自然力,石墙逐段崩塌,最后就形成了神奇的磬锤峰! 站在“棒槌山” 高山岗上,抬头望去,棒槌峰真的好象一个大棒槌;大头在上,孤立于山峦起伏之间,犹柱擎天,让人浮想联翩。望着那山的中部地那一棵桑树,石峰、蒙桑相依为伴,蒙桑赖石峰而生存,石峰因蒙桑而生趣。 远眺在“馨锤峰”的东南端,隔一条山谷,有一巨大的岩石,踞于群峰之巅,似一青蛙欲跃苍穹,故名。 (资料)蛤蟆石,长约二十米,高四十多米。蛤蟆头探出悬崖,腹下有南北两个空洞,洞室南北相连,东西贯通,南洞最大,高一米八,宽八米,纵深九米。夏天游览至此,可纳凉消暑。蛤蟆脊背由承德砾岩中的卵砾石组成。颗颗卵石,光滑细腻,构成了凹凸别致的纹体。其背地势比较平坦,大小可容纳数十人。除此之外,另外两个蛤蟆石,一个蹲在蛋糕山东侧石棚下边的平台上,长不过三米,张口昂首,背部凹凸的卵石为钙质所覆盖,光滑而明亮;另一个在双塔山东面雕沟沟口的西山岗上,坐东朝西,正对双塔。它体态浑圆,头顶平直略上翘,张着向上倾斜的大嘴。内可容十余人蹲坐。因此又被称作蛤蟆嘴。三块蛤蟆石的成因各自不同。 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一行没有上“蛤蟆石”山上游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11 0:06:1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