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辽宁省多个中级法院法官及数十名律师卷入“驰名商标造假案”,其中尤以抚顺中院为案发重灾区。据传已有法官、律师在调查过程中自杀。(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作为普通消费者或许很难想象:任何一个商标,不管多么默默无闻,但只要伪造一个子虚乌有的侵权者,商标拥有者通过打官司,就可以请求法院认定此商标为“驰名商标”,然后获得当地政府的巨额奖励。这就是“驰名商标造假案”的基本操作路径,技术含量不高,操作起来不难,但只要有律师“帮忙”,有法官“配合”,得利就可谓相当丰厚。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某种商标是否驰名,竟然不由市场说了算,也不由消费者说了算,而是由某种司法权力说了算。更吊诡的是,如此廉价的“驰名商标”,地方政府竟如获至宝,不惜重奖。 那么,驰名商标造假的“源头祸水”在哪?似乎在于造假者,一些法官、律师本为掌管法律公器之人,却合谋造假、知法犯法;也似乎在于相关企业,“驰名商标”的名头能给企业带来声誉,更能带来利润,名利冲动是企业的本能;似乎还在于一些地方政府扭曲的政绩观,辖区内、任期内有多少企业获得驰名商标,都是政绩工程;似乎也有驰名商标认定制度的原因,这种“牛头不对马嘴”的司法认定方式,大大降低了造假的“技术含量”。 既然司法认定驰名商标如此容易,地方政府又如此钟爱驰名商标,那么“驰名商标造假案”便势所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说是一些法官、律师与企业合谋造假,不如说是司法认定机制与地方政府共同酿成了造假。 破坏市场公平的驰名商标造假,最终损害的是政府和司法的公信力。还是让司法归司法,市场归市场,将驰名商标的认定权交还给消费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