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凤栖山的墓碑》——约写于本世纪初我迁居汉阳时
时值清明,当我从楼房的缝隙中找到一条石阶上去,低头看到此路竟是一块块墓碑铺就的,一下便与死亡联想起来,心情顿时便有些沉重。柔和的斜辉下,一层层倒下的碑文依次在眼前浮现,人群纷纷在那个战乱的朝代倒毙,横尸遍野。民国、民国、民国……倒下的十之八九在民国年间,也有光绪、道光、嘉庆,最远的是乾隆,那是一块为“先妣熊门杨氏”所立的汉白玉碑;最近的是“公元一九五一年 故显妣李母田氏之墓 孝女 菊 立”,此上断无可考。
我走走停停,躬身匍伏,或以手扒开绿草,或用脚拨去黑土。“乃就芜秽杂沓中摩挲审视”,磨洗沉戟认前朝。那是一幅幅哀亡图、一阵阵断魂曲,子送父,弟悼兄,妻哀夫,侄祭叔,人亡家破,哭号恸地。家祭之外还有公祭,有“阖族公立”之碑,有“奉公尤能恪尽职守 赖君长助之力 因忧伤过度扶病返汉”的某“先生之墓”,有“武汉文化界同人敬立 抚(?)州陈大悲先生之墓”,这其中有多少故事,说不定还有今人所不知当时却童叟皆晓的掌故。
这些墓碑,有约一半是阴面朝上的,而阳面朝上,笔划的刻迹或是更利于踏步的防滑。正因此给人们看到了更多的文字。我发现,有“卅六年”为“第十一工厂第六所王保生”而立的碑,这“第十一工厂”是什么厂呢?可能它跟那块花冈石的大碑有关,那是“湖南宁乡张君锡科之墓”,是“汉阳兵工厂警卫第一中队 民国三十一年”所立。哦,曾经的“东亚雄厂”就在附近,中国近代工业的历史可以在此找到佐证。我索性在石阶上坐下,辨识着一块残缺得只剩一尺见方的黑大理石碑,能依稀认出的文字有:“纪念碑凡国之拓疆平乱 能为一心者其上也 我诸位烈士多属来自田间 不忘为国杀贼也我革命军 始得国基粗定民心稍安 虎视武汉民心惶恐 贼之志尤勿计生死 忝列同袍”。可能是辛亥革命阳夏保卫战的遗迹。
在汉阳这块地方,生息过多少人群,这里既有他们的宅地,也有他们的墓地。所有这些碑碣,当初在立刊之时无论多么轰轰烈烈,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会被逐渐淡漠直至遗忘,这是无情的事实。一代只能管一代的事、尽一代的责,这是无可厚非的。人们都在为今天而活着,谁也不去为古人担忧。化墓碑为台阶,这是生者对亡者的践踏,也是现实对历史的超度。
凤栖山的山体已挖去不少,房屋对它的侵占蚕食还在进行中,武汉城内所有的山莫不遭此厄运。人口的增长使山川自然面貌难再,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吗?
然而,人们终于清醒了,理智了,保护山水园林,跟保护人类自己一样重要。凤栖山的保护已纳入议事日程,即将拆除山上的建筑,恢复它幸存的野趣。闻此消息,我希望在改建时保留下这几条墓碑铺就的石阶,这可是绝无仅有的历史之路啊。藉此,把整座凤栖山定为文物之山也不会有何争议。
其二、这是我于那年发出的《内参》底稿,工程停了一个多月,后来又上马了,凤栖山就这样被开发商毁掉了。
填湖有人禁,挖山有谁管?
高大建筑将使汉阳城根凤栖山消失殆尽
本报讯 正当我市狠煞填湖歪风时,挖山毁林的行径却在大肆进行。记者昨日在汉阳阳新路看到,凤栖山上在大兴土木,这座汉阳城根之山即将侵占殆尽。
现场施工人员称,这里正在建筑大型别墅。他们已将山体深挖多少米。
汉阳凤栖山,俗称凤凰山,原山体海拔43米、面积约2点6平方公里。(26600平方米)。古汉阳城“据凤栖之峻峰,倚大别之巨麓”,“山川形胜,见凤别层峦,如屏如障”,因此,凤栖山是汉阳的城根。昔人描述它:“青松谷口寒烟合,红叶山头晚照明。纵使元晖能水墨,白云堆处画难成。”山上旧有秋兴亭,为纪念杜甫而建。还有梅岩摩崖、凤栖亭、双松亭、涌月亭等胜迹。至今可寻清代墓碑及辛亥革命阳夏保卫战的遗迹。
解放后因修长江大桥,在此山建有别墅式楼房9栋。山周围虽有侵占,山上绿化仍良好,有树千余株。
从去年起此山被建围墙,以为是进行环境保护。却不料有关单位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山上大树基本砍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