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多水,长江、汉水、东湖……水给武汉人以快乐,也给武汉人带来哀伤———每年全市因游泳溺水而亡者近百人。今年5月18日,武汉市冬泳队江岸、青山分队宣布组建“武汉江河救生站”,80名冬泳队员成为义务水上救生员。据了解,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上第一支民间水上救生队。
心痛:鲜活生命的消逝
去年8月初救人的一幕还清晰地印在林锋脑海里。那天下午4时许,林锋和冬泳队的队友在长江二桥江段游了一圈后上岸休息,忽见附近100米远处的桥墩后有个小孩的头时隐时现。熟悉地形的林锋知道,这里正是桥墩后的回水区,有一个直径五六米的漩涡。不好,快救人!林锋凭着第一反应跃入水中,向孩子游去,队友鲍政斌、陈双喜也发现异常,紧随其后。
林锋游至小孩身边,刚刚伸手拉到孩子,脚下忽然又触到一团软乎乎的东西———还有一个!他吃了一惊。这时鲍政斌已经游到身边,林锋将抓到的孩子交给他,又潜下水摸,果然又摸到一个孩子。
他们游回岸边,两个孩子已昏迷不醒,后救出的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更是面部青紫,生死未知。林锋抓住孩子的脚倒过来使劲抖动,抖不出水;将孩子平躺在地按揉胸口,也没见效;最后,他将孩子翻过来趴在自己大腿上,使劲捶打后背,终于,“哇”地一声,孩子吐了一口水,旁边的人都兴奋地大叫:“活了!”“活了!”
水上救生对时间的要求很高,有时几分钟的延误即可造成大憾。林锋、郝振海、陈双喜、陈志强、叶国杰、陈文良、刘小和等冬泳队员长年在水上训练,他们既体验过拯救生命的欣喜,也感受过生命从身边逝去的无奈。
去年夏季的一天,冬泳队员们正在长江中训练。他们逆流而上,游过长江二桥时,桥下江边正有五六个中学生在打水嬉闹。等他们游过去40多米,忽然听见大喊救人,原来,一个不会水的中学生落入深水区失踪了。队员们立即转身回来,在学生们刚才呆的地方摸了半天没摸着,又叫来更多队员,扩大搜索范围,20分钟后,他们终于摸到了孩子———他静静地伏在水底,手里牢牢抓着一把水草,眼睛瞪得大大的,口鼻中塞满了泥沙,身体已经僵硬了。
眼看着鲜活的生命从身边消逝,队员们心里的痛楚无以言表。
救人:比渡江更有意义
在江河中救人十分危险,冬泳队员、亚洲心脏病医院的司机郝振海深有体会。去年6月5日下午,他刚换上泳裤正在做入水前的准备活动,忽见一妇女奔来大喊:“快救人哪,有人跳桥!”郝振海连忙跑去,发现离岸六七十米处有一人正在水中挣扎,郝振海跳下水就往那边游去,当时水势较大,江水浑浊,只见那人的头发时隐时现。郝振海奋力游到了那人身边,伸手往头发下面一摸,摸到一条胳膊,拉起来一看,是个姑娘。郝振海一手揽住姑娘肩下,一手划着水将她往岸边带。姑娘较胖,身体有点沉,加上水流急,身强力壮的郝振海也感到有点吃不消。好不容易游回岸边,等岸上的人把姑娘拉上岸,郝振海立即虚脱,瘫倒在江滩上。从那时开始,他们就想组建一个救生队,有组织地进行救生,这样既可提高救人的成功率,也能保证救生者自己的安全。今年5月18日,武汉市冬泳队江岸、青山分队宣布组建“武汉江河救生站”,80名冬泳队员成为义务水上救生员。这一天本是江岸冬泳队成立两周年的纪念日,原准备集体横渡长江以示庆祝,后来,渡江却被一场水上救生实战训练所替代。“救生站”发起人、江岸冬泳队张永强队长说:“我们队成立两年,曾从长江里救出8条人命,也曾看到活生生的生命离去。我们觉得,救生比渡江更有意义。”
5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武汉长江二桥北头的江滩上。一面杏黄色的旗织在风中飘扬,“江河救生”四个大字清晰可见,那是冬泳队的“训练基地”,也是“救生站”所在地。“救生站”成立后,在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的安排下,队员们来到晴川阁,参观了清末汉口民间水上救生机构“敦本堂”的石碑。因为敦本堂的旗帜为杏黄色,“救生站”也采用了杏黄色的大旗。每天下午4时,正是游泳者最多的时候,冬泳队员们会陆续到此参加训练,在训练的时间内,他们同时承担着水上救生的任务。
救生:应有专门机构
“救生站”目前在长汉二桥下的汉口江滩和青山建四路武钢材料码头设了两个救生点,每天下午4时至6时,便有队员负责值守救人。由于大多数冬泳队员是在职人员,救生器材也很缺乏,目前“救生站”还不能做到全天候值守。“江河救生站”发起人、武汉冬泳队前负责人鲍政斌说,到今年盛夏游泳高峰时,他们准备自费添置一些救生器材,并增派人员,延长守护时间。不久以后,等武汉市8支冬泳队全部加入“救生站”,龙王庙、滨江公园、南岸嘴、东湖等溺水多发水域都会设立“救生队”。
“江河救生站”聘请了我省唯一的国家级救生员邹金宁作教练。3月15日、5月18日,救生队员们在邹金宁的指导下进行了两次救生训练。
“实际上,冬泳队早就开展过多次关于水上救生的公益活动”,鲍政斌说。1999年大学生萧栋栋江中救人牺牲后,痛感市民救生常识匮乏,冬泳队就曾多次举办培训班,向市民传授救生和自救技术。
“我们这样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唤起社会各界对水上救生的注意,能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水上救生中来”,鲍政斌坦言。在美国、日本及我国香港地区,都有完善的民间水上救生组织,鲍政斌曾参观过香港的水上救生组织———“拯溺总会”。“我市的公共水域应该有一支专业的救生队伍”,鲍政斌这样说。作为水上救生队员,他能感受到生命的分量,它需要一张更加牢固、更加严密的保护网。题图:盛夏时节,武汉人挤在汉江中游泳。摄影/李葳
头条链接
近三年溺水死亡193人
据市公安局水上分局不完全统计,仅该局所辖江段,2000年—2002年三年间游泳溺水事故就发生186起,死亡193人。
溺水事故主要发生在盛夏6月—8月(事故量占全年的79%),如去年7月就发生事故30起,最多一天5起。事故高发时段为16时到21时的游泳高峰,多发水域为武昌大堤口、汉阳门、汉口龙王庙、滨江公园、江汉一桥下、东风堤险段、水文码头、硚口河滩公园等处。溺水者多为男青年和中小学生(占86%)。(通讯员刘胜斌)武汉“敦本堂”
武汉在清道光19年(公元1839年)就有了民间水上救生组织“敦本堂”,比目前世界公认最早的救生组织“英国皇家救生队”(1891年)还早52年。敦本堂由本埠商绅捐资设立,下辖红船2艘、义渡2艘、划子20只,往来江中救护溺水人,救起生者赠与衣食路费,死者置义冢安葬,救生员勇者论功行赏。
“敦本堂”水上救生延续百余年,直至1937年抗战前方止。(通讯员曾宪松)
香港拯溺总会
香港水上救生组织,成立于1956年,现任总裁霍英东。有100多个分会,救生员7000人,遍布全港游泳场馆和公共海滩。
拯溺总会每年要表彰奖励一批表现出色的救生员,并举办拯溺运动比赛,吸引不同年龄的人士参与。他们还经常举办一些培训,以培养新一代的救生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