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6月14-15日,东湖梨园群共驴友16位,同行黄梅。队长:水车、姗姗学步、佳贝里、秀妈;队员:鸟语灵、杨柳、水草、微笑、纸莺、炮手、老牛、鱼儿、博仁、博仁+1、天下粮仓、无痕。奉群领导之命,完成此行主题帖,任务严肃而艰巨,勉力以游记代之。抛砖引玉,期待大家分享游记和照片,端午节日同乐!
端午假日第一天,东湖梨园徒步驴友一行16人,清晨七点半准时从省博出发,开始黄梅四祖、五祖的拜佛朝圣之旅。晨过东湖,唯见湖面烟波渺渺,横舟自渡,薄雾里磨山隐约浮现。如同我们追寻的心灵幸福,或远或近,此岸彼岸。
车行武黄高速,田野、农人、村落,开始放飞自由心情,欢声笑语,一群快乐的赶路人。中午时分抵达四祖寺。四祖寺原名正觉寺,又名双峰寺,位于黄梅县城西北15公里的西山之中,该寺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历史,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大师的到场,它不但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日本、印度、东南亚和港澳台等地享有盛誉。寺庙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庭前廊桥溪水顺流而下,环境宁静而幽远。
联系好禅房住处,出得院子在附近找好地方,我们开始享用有名的梨园群特色“腐败路餐”。在佛祖的门前,酒肉穿肠过,会不会是一种大不敬?四祖有法语:“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随心随性,洒脱坦荡,凡夫俗子,去来自在,佛祖想来也只会拈花一笑吧。
餐后稍事休息,开始驴子们的必修功课——爬山。拾阶而上,毗卢塔坐落于四祖寺西侧500米的岭岗上,背依四祖传法洞群峦逶迤,视野非常开阔。此塔是四祖真身墓塔,名为“毗卢”,意即“毗卢遮那(法身)之所在”。元代诗人赵国宝有诗《题毗卢塔》:“一层石塔一层云,塔外松筠数万根。大圣至今身不坏,游人如见佛长存。”讲得就是祖师真身安住塔内、游人追慕礼拜的情形。毗卢塔塔身的建筑与装饰,均独具匠心。驴子们的秀场无处不在,我们用手用心,触摸的都是文化历史。
顺盘山公路上行,竹林深处掩映着黄墙红瓦,芦花庵檐角的风铃清脆入耳。芦花庵2008年10月才修葺改造完成,作为四祖寺的分院,供比丘尼在此禅修。我们进去时香客很少,庵前一侧,小桥流水旁,一位比丘尼正低头劳作在菜畦里,初夏的园子里葱绿满目。为什么叫芦花庵呢?一是当地村民传说此处古代曾有一座芦花庵,二是四祖寺主持净慧大师据“明月芦花”公案之引,取“芦花明月古今同”之意。
依山势而上,穿越在丛林里,我们朝更高处的紫云洞进发。路越走越窄,茅草滑过脸颊臂膀,汗水湿透衣衫。前行还是返回?犹豫,坚持,心生一念间。朝前走,总有新的发现。几家废弃的旧居前,古老高大的枫杨树,记录着山里人家曾经的岁月故事。紫云洞里的两位道姑婆婆,一位八十岁,一位六十多岁,神清气爽,耳聪目明。有客自远方来,她们盛情地拿出花生蚕豆饼干小吃,招待我们。用山泉水煮出茶芽,温润可口,回甘绵长。老人的生活极为简朴,起居用度,都有人从山下送来。搬几张小凳坐在屋前,抬头便是远山苍翠欲滴。一阵凉风吹来,汗湿的衣衫早干了。屋前角落里的两株(?)花,绽放出生意盎然。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下山,晚餐后散步云润桥,又名廊桥、花桥,古朴的条石和粗笨的横木,古人题诗壁上,恍然里几百年的风雨沧桑飘摇而过。
晚八时,听庙里崇谛法师讲课。从达摩始祖到六祖慧能,佛教与禅宗的发展史,以及无数掌故轶事,法师一线串珠娓娓道来,听者自是受益匪浅。“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祖的境界,凡人自然不能企及。但生活中的你我,一样可以把生活禅的义理,融汇贯通到日常所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平等、共存,选择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净化自我内心的和谐平衡,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浮躁时代,或许让身心安在当下,我们即可拥有美好人生。
次日凌晨,四点起床。观摩师父们做早课。暮鼓晨钟,吟诵经文,是形式也是内容。殿内梵音声声,门外鸟鸣偶过,无数礼拜,修身静心。早餐食斋,稀饭、馒头、粽子、腌菜。食前诵经小段,不明其意。进食不言,不得剩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餐毕,礼让师父们先行离开。然后各人碗筷自己清洗干净,送归原来存放处。简单的行为规则里自有深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6 15:47:3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