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武汉平湖门水上救援经典案例
事件回放:
2010年6月29日下午18:10分左右,平湖门冬泳队员斌斌,坐在堤坡上休息,旁边一个小伙子突然站起来,走向水边,双脚一并,一个鱼跃跳入水中。
在江边跳水玩的小孩很多,斌斌也没太在意,还在看他从什么地方起来,十多秒过去了,还没看到小伙子浮出水面,再等一会还没看到小伙子浮出水面,斌斌意识到不对,此时看到有两只脚在水面下扑腾,同时,布谷和另一位女泳友从武船游方向回来正沿着水边游准备上岸,突然感到有手在触碰到她,布谷立刻大叫:
“水下有人”。
此时,队员梅刚已经下到水中摸到了跳水小伙的脚,立刻明白跳水小伙子是被卡在水下的护栏里了,也立即大声叫喊起来:
“快来救人!有人卡在护栏里面了,”
这时候,“布谷”第一时间拨打了“110”“120”。在附近堤坡上的冬泳队员立即来到出事地点,开始对小伙子进行抢救,护栏的材质是不锈钢的,小伙的头被卡在两根间距(边到边)约13cm的立柱中,立柱直径约40mm。所有人用力也无法撼动那两根不锈钢管。而且在水中,更用不上力。时间在飞快的流逝,大家几乎都绝望了,力大如牛的贺队也精疲力竭地回到堤坡上:
“完了,这没得救了。”
正在开会的队委们闻讯赶到出事地点,王总临场指挥,徐恩孝队长立即跃入水中,王总再次命令贺队下到水中,再一次的救援依然无法撼动那不锈钢护栏。
撬杠,只有用撬杠。所有的眼睛此时都在搜寻能撬动不锈钢护栏的棍棒类物品。
“快!贺队昨天从水中捡回一根粗竹竿。”
队员陈国华突然想到头一天从上游漂下来的一根粗竹杠,被贺队从水中捞起丢在岸上的树林里。大声地叫起来。
队员们飞快地拿来竹杠,十公分粗,三米多长,队长徐恩孝站在水中将竹杠插入护栏中,和另一名队员合力撬动不锈钢管,此时不知是竹节还是炸开的竹子口,顶划着徐队的手臂,救人生命的攸关之时,顾不得许多了,猛力使劲,“卡”一声,不锈钢护栏断了,而在护栏的这一边,贺队和另一名队员则抱着溺水者的肩和手。“出来了!”大家一阵欢呼,七手八脚将溺水者抱离水面。谁也没注意到徐恩孝队长的手臂被划了一条长长的血口。
从跳水开始到救出水面已经过了足足有五分钟了。
仅在双脚离开水面的斜坡上,即开始进行了第一时间的救护。先是侧扑着控水,胸腔里并没有吸入水,立即又将溺水者翻过来仰面朝上,此时看到溺水者头部有包块,两耳有擦伤,面部呈紫绀色,翻开眼睑,只看到眼白,看不到瞳孔,已经翻了白眼,没有呼吸,也没有心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是一具尸体了。
六十多岁的胡厂长,从开始就参与了救助,下水拉人掰栏杆,今年刚参加水上救援队,仅在5月28日的培训演练活动中看过心肺复苏的过程,由于当天参加活动人很多,没有机会亲自去练习一遍,现在溺水者脸像猪肝一样毫无知觉地趟在面前,会不会做好人工呼吸已不是重要的了,敢不敢做人工呼吸才是一个最大的考验。
胡厂长仅凭着演练现场讲解的记忆:打开呼吸通道,捏住鼻子,吹两口气,按压和吹气是30:2,按压频率是100次/分钟。胡厂长以对生命充满着敬畏的勇气开始了做心肺复苏。
至于潮气量,吹气频率,按压部位,按压深度,几个轮回进行检查都都不记得了,只记得一点是初级生命支持,一定要做到医生来才能停止,除非溺水者有自主呼吸和心跳。
一位自称是人民医院的医生此时站出来,亮明自己的身份后,配合胡厂长共同做心肺复苏,他做胸外按压,胡厂长吹气和保持气道畅通。据胡厂长回忆,大约吹过6-7次气,按一个轮回半分钟计,大约在3分钟左右,有人看到溺水者的脚指有抽动现象。“有救了,脚指在动。”而胡厂长也明显听到溺水者喉咙“格登”响了一下,脸色已由紫绀色转为红色,眼睑对光有了反应,“快!把他转到平地上去。”有人提出将溺水者转到堤坡上的树荫下面,地面平整,更容易做心肺复苏,于是,快速地抬到树荫下,继续心肺复苏约2分钟,总时间约5分钟,溺水者已经恢复意识:有脉搏、自主呼吸、肢体有动作,并睜开了双眼。
心肺复苏成功!
14分钟后“110”赶到现场。将溺水者送往医院。
这次参与救援的队员有:王协明、徐恩孝、贺腊生、胡云、梅刚李文俊、李亮、张启宏、陈胜华、陈国华、尹晓旺、赵肇龙、朱超英、
案例点评:
上述事件过程是本人到现场(现在水已退露出不锈钢护栏)采访了部分当事人、目击者,并反复看了“布谷”和“武汉劲驴”的帖子照片后,还原的事件回放。
这是一群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成功完成的一次高难度的水上救援,是一起团队救援的经典案例,其中包含了许多救援中的重要元素:团队协作、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紧急中的冷静、锲而不舍的坚持、竹杠、吹气、按压、及时报警等。缺少任何一环,都无法成功完成这次救援。
从开始发现到最后完成心肺复苏,很快形成了一个临时协作团队,最先还只是集体用力,后来有了王总的临时指挥,坚持要已经绝望的贺队继续下水努力;正是这种不放弃,才使得大家继续努力,也才有了陈国华的看似偶然的灵光一闪:想到了贺队头一天从水中捞起来的一根粗竹竿。(着急中,贺队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捡的这根竹竿);徐队在水中的坚守,在拿到竹竿的第一时间,和队友们拼尽全力的一撬,而这边贺队和队员们作好了抱持起水的准备,当不锈钢拉断之时,及时抱出水面;这前一段的所有努力的最成功之处就是:在黄金救援时间6分钟的边缘,将溺水者救出了水面。
时间紧迫,不能再耽搁了,在出水仅一米的斜坡上为溺水者控水是完全正确的,胡厂长凭水上救援演练中记忆的知识勇敢地进行心肺复苏;人民医院的医生自告奋勇的加入,(两个人做心肺复苏比一个人更好,减少了按压和吹气转换的时间,且可以将气道保持畅通状态)。在溺水者有生命征兆的时候,快速搬移溺水者到更适合的平地继续做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要领非常重要,虽然没有亲自练习,但记住了要领,不做肯定是死亡,做可能就有希望。
及时报警“110”“120”,这一点千万不要忽略。人工心肺复苏,只是给溺水者最初级的生命支持,吹一点点氧气,微弱的血液循环,只有医生的及时赶到,才能给予供氧,呼吸机,输液等高级生命支持。才能更有救援成功的保障。早一点报警,早一分钟,早一份保障。
感谢武汉劲驴的照片,为这次的救援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如果我将此文转发相关的网站和机构,一定会注明照片的出处。
一个深深地感触:救援知识的普及非常重要,水中解脱,岸上器材救援,水中直接赴救,心肺复苏等要让更多的游泳爱好者所掌握并熟练应用。
本文仅从救援的技术角度分析,作为一个经典案例供以后的救援工作进行学习、借鉴、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