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76|回复: 21

中国的少数民族会走向何方?

[复制链接]

341

主题

4695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126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4-2-29 14: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为什么,昨晚睡前我一直想这个问题,以致于辗转反侧,好笑吧。
春节走了一段黔东南,我的心里有些沉甸甸的。
我的眼睛不是悲观,只说一点我想说的。

黔东南处在云贵高原,连绵的崇山峻岭,交通非常不便,除了一条穿过主要城市的国道好些,其他公路都比较难行。当然很多地方甚至是不通公路的。
我看见了深山里重叠的木楼、古朴而沉寂的村庄、还有依然淳朴或者已经变得有些浮躁的人。他们的生活很贫穷。
有时去一个山寨,要开很久的车,而且蜿蜒的道路渐入深山,路上一个行人、一辆车都没有。
我对同行的伙伴大永叹息说:不知道为什么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非常偏远或者非常闭塞的地方。这样生活多不方便。
大永说:现在已经好多了,过去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完全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
汉民族从古代到今天都是非常强势的,曾经的争斗和逼迫使少数民族躲避到更加隐蔽、更难以寻觅,可以安全的地方。

我不知道他们快乐吗。也许他们曾经是快乐的,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过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非常宁静非常安心;但是忽然通往外面世界的门打开了,那么多新鲜的人、新鲜的事物涌了进来,这起初的震撼和影响下,沉寂的欲望是否被唤起,而人都有好奇、探索与追求更好的本能。
就象大陆人在压抑的文革后忽然听到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只穿灰蓝绿色的姑娘们忽然兴起用火钳把头发烫成流行的波浪卷;人有渴望并追随新鲜事物的天性。
这样,他原来的信仰、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就面临着各种影响与冲击。
有时我看一直“闭关”的少数民族就象天真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本来是非常纯洁,非常宁静、接近自然状态的;我们奔向他们,感染着他们的淳朴,想要寻回自己内心的纯净;但同时,我们的一切也在感染着他们,我们自己,我们的服饰、语言、行为、生活方式等等,也带给他们内心以变化。愈是心灵如白纸般的人,愈是会不懂抗拒不懂选择的接受一切泼墨。就象孩子尚未有辨别好坏、理性智慧判断的能力一样。

他们的未来会走向何方?
是继续坚定的保持他们的民族特色、民族信仰、民族文化、民族风格……?
还是内心在冲击中走向迷惘失措;还是从逐步到完全被汉民族同化,直到这个民族从世界上消失?
醒悟过来的人们开始去行走,用自己的眼睛、笔、镜头还有心去记录下这些也许将会消失的风景,甚至有抢时间的感觉。害怕有那么一天,它们终将默默的消失。或者,消失本是必然的?
让我们再看看那些古朴特色的民居建筑,尽管它们已被更多的砖石或者水泥建筑代替;我们是那样喜欢,因为我们逐渐明白了它们的珍贵价值,可是,当地人还喜欢一直住在这些古老残破的屋子里面吗?就象我们有钱就会买新房让自己生活得更舒服一样,他们也有这些权利与自由。
让我们再看看那些绚烂迷人的民族服饰,那些自己织就的土布、琳琅满目的配饰,精美多彩的刺绣……不知道它们是否有天也会被现代服饰所取代;当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提高,经济能力可以承担消费,不需再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时候。
让我们再看看那些因地制宜的生活方式。当中原的门户对他们敞开,经济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交流、或许整个社会逐渐融为一体,他们是否还会骑马狩猎、破冰取水……依靠那种因生产力低下而必须的原始方式维生。

也许他们和汉民族一样,会经过一个痛苦的发展历程,挣扎、迷惘与徘徊是难免的,但最终会找到平稳的方向、走向真正的宁静。
只是他们的脚步在我们的后面。我们是他们的借鉴与前景。
希望每个民族都能够保持自己的风格。在冲击和浮躁之后渐渐沉淀,永远保有鲜明的“自我”。






[此帖子已被 小倩 在 2004-2-29 20:28:33 编辑过]
风为裳,水为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2

主题

6629

回帖

1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4954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4-2-29 14: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化的.
但是现在我们的标准好像单一了一点.
应该尊重每个人/每个民族的生存方式.
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按特色定位。
http://q.blog.sina.com.cn/zlsdw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1

主题

4695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126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04-2-29 15: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的民族文化是否总是与贫穷落后在实质中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低的生产力才形成了与此相应的文化?倘若生产力提高那么民族文化是否也会有相应变化,或者原来的传统文化会消失,只能成为历史来纪念?我希望少数民族也能富裕,但又保有本来特色,这是否是矛盾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12 14:30:41编辑过]
风为裳,水为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2

主题

6629

回帖

1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4954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4-2-29 15: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变化是永恒的
固守是守不住的
顺世界潮流而动,才是前景.
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按特色定位。
http://q.blog.sina.com.cn/zlsdw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29 15: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其实每个民族都面对的,哪怕是汉族也面对着西方文化的冲击。经济的发展必然是会带了很多变化的,这是因为就的文化是在农业社会形成,很多方面不能适应商业社会的,面对改变,我想我们常常无能为力,只能顺其自然了
PS:小倩是么是民族的?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精神科http://www.bjdsmyy120.com/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http://www.bjdsmyysjk120.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3

主题

9668

回帖

2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50714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4-2-29 1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汉族!
[/S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1

主题

4695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126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04-2-29 2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31 1:57:52编辑过]
风为裳,水为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主题

845

回帖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58587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4-2-29 2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知道你是土家族,住在恩施的很多是土家族,我想象你戴着硕大的头巾会是怎样一幅样子.

我是蒙古族的后裔,祖上曾在河套一带游弋,如今流落到南方已经完全南方了.
的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0

主题

1693

回帖

2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3347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4-3-1 0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固执的让他们继续保持封闭是不现实的。难道我们在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想寻找另一片天地暂时放松眼球,麻痹灵魂时,那些原本原始未开发却也同时落后的地方就该永远落后下去,没有任何的进步与发展地等待我们去游历吗?

但开发也要有个度,每个地方都开发成丽江或阳朔也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其实事情的关键不在你我,而是在当地政府,领导开发旅游或发展经济的终极目标总归是奔向小康。领导的意识里只有发展,没有保护,我们在这讨论再多也枉然。领导的意识不上去,中国少数民族的将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1 1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这里的少数民族不少啊,我是福格族的,嘿嘿....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精神科http://www.bjdsmyy120.com/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http://www.bjdsmyysjk120.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304

回帖

8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7480
发表于 2004-3-1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应该是侗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72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5204
发表于 2004-3-1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持民族特色与民族富裕、经济发达并不矛盾。南斯拉夫不是有很多的民族吗,在国际女排赛事中我们不是也看到白巾裹头,民族中优秀的东西决不会随历史而沉浮,我们看到的民族的大一同,并不是我们内心所感应到的民族特色。在雪山上远眺、在高原上放歌、在草原上驰骋,逾越千年始终如一。在武汉有藏族的大学预科班,内地扶植5年本科教育,藏族学生学成后必回西藏,他们很少主动留在内地工作,大学二年级的暑假,在去北京的车上遇在华师预科班读书的藏族学生,一直聊到郑州,始知民族 含义。待续
做你想做的事,去你想去的地方,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因为你只有一次生命来满足你的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339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1124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4-3-2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是回族,据说还是哪个朝代的阿拉伯王子的后裔,赫赫,说不定还是公主呢!嘿嘿!可惜我从不进学校的清真食堂。对于回族的习俗我是一概不知,不过我们学校倒是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很正宗。
每天似乎想很多,又似乎什么都没想.
每天似乎很忙碌,有似乎终日无所事事.
喜欢深刻的感情,但怀疑的品性在心里也同样深刻.
喜欢拥有金钱的感觉,但厌恶无聊的奔命与劳作.
喜欢悠闲而智慧的交谈,但过后还是发觉那无非是一场空欢.
每天在生活,生活又里得很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1

主题

4695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126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04-3-2 1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了一大通,往上一贴竟然丢了,气煞,词又不能重来。
谢谢你们留言,汉族或少数民族兄弟姐妹。
风为裳,水为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77

回帖

68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821
发表于 2004-3-3 17: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调查,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字、语言以及文化艺术正逐步走向消亡。如果不注意保护和挖掘,我们对不起后人。
我们同没钱旅行和没时间旅行的思想还要进行长期的斗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509

回帖

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2261
发表于 2004-3-3 1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面,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保护民族及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自己生存面临危机。你不能不对他们的赤贫状况无动于衷。

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构成了矛盾和冲突,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任重道远的~~

痛并快乐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1

主题

4695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126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04-3-4 1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构成了矛盾和冲突,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我想关键也就是这个矛盾了,的确当地政府很重要,我们几乎是无能为力的。扯几条我的想法:

1. 经济发展是必须也是首要的,人都希望脱贫致富把日子过好;如果没有比较也许会少些“想法”,但一旦与外面世界打通交流,有了参照物,再坚持封闭苦守贫困就很令人痛苦和悲哀了。中国贫富差距太大,有些差距几乎是天壤之别。当我们物质文明逐渐充实的时候,我们也会希望贫困地区的人们能够逐渐追上我们的脚步。

2。国家和政府的作用。发展需要资金,保护也需要资金,比如国家为保护一些古建筑古遗产每年都要支出巨额费用,那么这些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建筑文化艺术等等的具体保护工作,是由国家支援还是由当地政府承担,我想都够难。关于少数民族的保护政策是早有大方向的法规,但众多具体困难谁来解决,我想最终还得靠他们自己挣扎着过渡、发展,不可能全寄希望于国家和外部社会。

3。旅游带来的双重作用。旅游为封闭的地区带来一定经济效益,也加强了与外界的各方面交流。但旅游本身也会带来负效应,一是当地的开发过度,会造成对原有各项资源的破坏;一是外来游客带来的破坏作用。所以当我们到这些地区的时候,即使不能为当地人做什么,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加强自我约束,尽力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

总之说来说去,觉得还是太多无可奈何,也许有些事物注定会被淘汰,我们无力阻止它们的消亡,因为时光总是不断向前推进,从不妥协从不留情,所有的今天也会转眼成为历史被它远远甩在身后。





[此帖子已被 小倩 在 2004-3-4 14:14:59 编辑过]
风为裳,水为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1

主题

4695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126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04-3-4 1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我还觉得,就算在一个意识发展形态上,他们也必将经历跟汉族一样一个痛苦波折的过程。其实所有人何尝不都在这个过程之中?
只是他们落在我们后面很远,就象我们距西方还有很大差距一样。

如果“物质文明”毫无基础,如何发展“精神文明”?许多少数民族还处在完全的农业社会,生活极度贫困,其中不少温饱问题都尚未解决,教育更是一大难题,不可能具有我们这种衣食无忧之后可以反省反思的想法。
他们如果坚持他们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不是出于已经具有这种“觉醒“的意识,而是出于一种热爱、习惯、世代传承的本能;
他们如果放弃他们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不是他们的愚昧或错误,而是每个人都有向往新鲜事物富裕生活,并想去追求拥有的本能。

因为我们已经走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我们有了意识,明白对民族珍贵遗产应当挽救和保护,所以汉民族这些年来愈发尊重传统的艺术文化,并且发现它也能得到世界的尊重;
少数民族也是如此。最重要的,还是这些地区的人们,他们自己必须经过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民族的东西只能靠自己来继承与坚持,当然大的民族应当尽己所能给予弱小民族以帮助,不能在他们尚未能力尚还混沌的时候就任他们自生自灭,默默从这个世界上消亡。
风为裳,水为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5-6 04:57 , Processed in 0.0560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