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路,不算难走,只是在田埂上穿来穿去,路标不明确。还好,有人带路,一路顺利。可到这儿,就要花银子了。门票30。要上清凉峰加8块。今年才开始收票。没办法,掏吧。收钱的就在门孔里呢。
这就是老黄,67岁,看不出啊。老黄世代住在山里,一年大概也就去县城四五次,因为路太远,交通不方便。这次去县城回来,居然和我碰上,也不能不说是缘分啊。不知是老黄有意照顾我还是我体力不错,居然能和老黄一齐走到目的地,不禁还是有些飘然啊。
徽杭古道,是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中国第三条著名古道,是一条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神秘的走廊。古道起自徽菜发源地绩溪县伏岭镇,登江南第一关,过黄茅培、下雪堂、蓝天凹,最终到达浙江省浙川村,全长四十余里。沿途山势险峻、怪石嵯峨、溪流奔泻、飞泉瀑布,构筑了一幅美丽的立体画卷。走在徽杭古道上,通天的石梯穿入云端,幽深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道旁的石头苔痕累累。徽杭古道更是一条见证徽商历史的文化古道,现存的众多的古村落、古桥、古树等。胡宗宪、胡雪岩、胡适就是从这条古道上走出山门而光耀天下的。
上面就是江南第一关了。这段石头台阶有一千四百多级,是徽杭古道上最难走的地方了。累,浑身大汗淋漓,但,爽,真爽。上得山来,小风吹着,听着老黄讲山里的典故,那别提多爽了。这种享受,不是道中之人是无法理解的。
江南第一关的背面,有徽杭锁匙四个大字,说明这里还是军事要地。
休息一阵,再踏征途。老黄指着山边的一条岔路告诉我说,现在的古道,是胡宗宪的狗跑出来的;原来是要翻过前面一座大山。当年,胡宗宪在浙江杭州当县太爷,经常差人回家送信,带着一条狗。一回这狗自己跑了,差人追上去,就有了现在的徽杭古道啦。现在山里还有当年这条狗的爪印子呢。
这是1918年集资修路时的石碑。
不远处有一块石刻,一般人都不知道。字迹已是模糊不清,看半天也没看出来是啥玩意。老黄告诉我,当年路修好后,也有这样的石碑,传说下面埋着黄金铸的观音像,可谁也解不开里面的迷。还是一个小货郎,看懂了石刻的意思,是“左十尺、右十尺,中间一脚踢(这得用方言读)”。结果在中间的石板下,起出来一座观音像。可这小子太贪,揣在怀里跑了,结果刚下山,就被借宿的房东给杀了。观音像也不知下落啦。山上的石碑也就没落了,慢慢地也看不清啦。
别说,这还真长见识。原来还有这样的故事,这可是书上见不着的。过了这一段路,就开始是一段平坦的山路了。可也有些险峻了。
这里开始有人家了。路上也有歇脚的凉棚了。
开始看到驴友的意思了。
这就是下雪堂。走到这儿,也该打尖了。
墙上有许多驴友留下的涂鸦,不客气,俺也来一笔。
菜不错啊,真正的农家菜。菜是自己地里种的,猪是自家养的,喂得是饲料,绝不是潲水猪。那味道是没得谈,香。邀老黄一起吃,也算是答谢他一路的讲解吧。
吃过饭,再向上走个大半个小时,就到了今天的宿营地:蓝天凹了。对了,蓝天凹这三个字还是老黄刻的。
蓝天凹共有三个营地客栈,大约可以留宿四五百人。
见到武汉驴友的踪迹了。有点亲切哦。
放下行囊,驿站的老板娘烧了些热水洗了澡,信步走出门外,走上营地旁的高岗,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就是徽杭古道的最高点了,翻过这道山梁,就是一路下坡,走过前面的南天门,就要进入浙江了。
看见前面那个垭口了吗,那就是南天门。
这就是徽杭古道的制高点了。不起眼,但确实是。
回头望,就是一溜的三个营地。
这是徽杭之家老板的两个孩子。据他们说,蓝天凹这个名字是他们的爸爸起的,原来这块地方叫烂污田凹;孩子的爸爸在杭州工作,是个社区医生,还是杭州市去年的十大明星人物,杭州市十大平民英雄,叫李东华。也是一个户外运动的爱好者。
看得出,孩子挺佩服他们的爸爸的,谈到爸爸一脸的骄傲。
山里的植物很多。野花野草,不知名的。但这个看出来了,是山核桃和野菊花。
回到营地,见墙上不少驴友的墨宝,可惜,没带群旗,只有一件T恤,也好,留下来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31 21:09:2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