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4-3 0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探寻湖南神秘古村——之民俗丰采篇
作者:张灿炎 2002中国湖南旅游节·岳阳张谷英民俗文化活动于9月16日至18日在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张谷英举行。为了亲眼目睹这空前的历史盛况,我再一次踏上了赶赴张谷英大屋的路途。
金秋九月,放眼望去,山上的板栗树上,毛刺刺的板栗球挂满了枝头,沉甸甸的把树枝桠压弯了腰,象两排迎宾的队伍,恭候宾朋的到来。还在距张谷英村几公里路外的柏油马路上空,就见彩旗飘扬,横幅高挂,上面写着“弘扬传统文化,展示民俗丰采”,“诚招四方客,德纳八方财”。一派节日的气氛。
又一次走在了一步一景,放眼皆画的张谷英村的石板路上,每游一次便有一种新的感受。听当地村民说,还在早几天,人们就奔走相告,邀请在外地的亲朋好友,赶来亲眼目睹这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内容最丰富,形势多样的综合性民俗活动。难怪路上人流如织,各路宾客车辆如流。
我刚到老中医张胜利先生家,他就喜形于色地告诉我,今年八月,在建设部最近组织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评选中,张谷英名列我国首批11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荣誉,这说明张谷英古建筑群不仅有传统民居之共性,更有卓尔不群的民俗文化之个性特点。
张胜利先生的儿子云君,今年32岁,当过兵,学过美术,当过吉他歌手,作过个体餐馆生意,因为经营不善,又回老家。在家专门从事张谷英大屋的研究和写作,现有一部13万字的手稿问世,因为近两年专心写作,全靠年迈的父母负担生活,连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找他要五毛钱的零花钱,他也要避开儿子的眼光,找老父亲要。他说如果有人愿意合作出版这部书稿,那是最好不过了,可以让世人全面早日了解张谷英。
在畔溪长廊上,我遇见了正在聚精会神拍摄的中央电视台科教(10)频道《家园》栏目组的金源导演一行,金导说,前几天刚邀请张治雄(系岳阳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谷英第19代孙)、云君(系张谷英第23代孙)等几位代表赴北京中央电视台录制完现场节目,比我先一天来,他们要在这里拍摄为期一周的专题片,片名为《走进张谷英村》。
当我问金导节目什么时候播出时,他说,暂定11月初的第一个星期六,中午时间12点半,节目时间为50分钟。重播时间为晚上十二点一十五。我对金导说,预祝你们拍摄成功,到时一定收看你们的佳作。金导说播出前再打电话通知你们收看。
听金导说,他是山东人,对这里的民居建筑、民俗民风很感兴趣。遗憾的是,来迟了半天,错过了一家人的婚礼拍摄,凑巧另一家人刚刚有老人仙逝,因为这里的祭祀活动没有迷信色彩,到时一定前往拍摄。随行的刘颉小姐,家住长沙,现在北京广播学院上大四,这次来是实习。我问她有什么感受,她说这里保存得比较完好,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受。 张谷英大屋前有一条渭溪河,象一条玉带水环绕而过,溪水上下, 58座石桥错落有致,石桥有拱形,有平板形,长的有十多米,小的也有二、三米,有的是整块石头凿成后架设在小河两岸上,多数是由6至8块长石板条铺砌的。有意思的是,这些石桥是按九座平板桥接一座石拱桥的顺序修建的,村里老人们说,这是喻意九九归一大圆满。
在一口龙涎水井边,百步之内竟有3座形态各异的石桥,勾勒出“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般的画卷。 沿溪上下是一条青石板路面的长廓,它既是古代商贾云集的闹市,又是南来北往的驿道,山、水、桥、路、人,在这里得到和谐的统一。
由岳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岳阳市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摄影展就挂在畔溪长廊的墙壁上。照片的内容均是以张谷英大屋的建筑特色和民俗民风为主题。
我在一幅题为《过把瘾》的作品前停了下来,画面上一位精神矍铄、仙风道骨的老农,手拿蒲扇走在畔溪长廓上,悄然不知身后跟着一群身材高挑、打扮入时的艳丽少女们,漫着狐步,穿着鲜艳夺目的休闲套装,红底白字的上衣胸前印有“2002湖南省模特大赛”字样,各自的脸庞都绽开了灿烂的花儿般的笑容。原来是一队模特在这里采风。
我真叹服艺术家们超常的思维想象,以撼人肺腑的笔触,将古屋人朴实无华的精神面貌与现代文明之花如此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古语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岁月沧桑,物换星移,多少豪门巨宅、华表巍楼灰飞烟灭。而张谷英古村——由一个祖先发展起源,历经25代,繁衍达数千人,形成一个现居人口2600多人的民间古村,一个由张姓子孙聚族而居的神秘大宅院,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堪称典范古朴的民风民俗,跨越了上下六百年而完好保存至今,这本身就是一个谜。
为了寻找这个神秘古村之谜底,云君陪同我来到了民俗民风展览馆。
该馆位于畔溪长廓的一处较高的房屋里,馆内分年俗篇、岁俗篇、婚俗篇、家族文物篇、丧葬篇、耕读篇共六部分,从多方面介绍了张谷英村的民俗风情,看上去是一卷明清风俗画,一帧古韵全景图。
馆内陈列有张谷英古代生产生活用具,如纺车、织布机、加工大米的土砻、石碾,木头制的土榨油机,防雨用的斗笠、蓑衣,抗旱用的脚踏水车,古代人用的洞房用品。还有烤火取暖用的石炭盆、盛水的石水缸,吸烟的水烟兜,照明用的青油灯步步高……古陶瓷、铜器、玉器、砚池、古窗棂、雕床、石刻等1320多件物品。集中体现了古村人刀耕火种,自给自足,怡然自乐的田园生活。由于这里古朴典雅,保存完好,现已成为许多影视作品不可多得的外景基地。
云君边走边介绍说,张谷英地处偏僻山区,周围群山形成了天然屏障,这是张谷英村天人合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自给自足、半耕半读的小农经济的坚韧性,形成了村民耐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由于宗法、家族制度所巩固、强化的血缘关系,以及受儒家理学传统思想的影响,村里学风盛炽,民风淳朴,以耕读为本,孝友传家,加上族规、族戒的约束作用等等,是张谷英村能够具有五六百年的家族精神动力和强大的家族凝聚力的源泉,也是他们固守自己的家园,缓慢而平稳地发展以及张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他告诉我说,一座再漂亮的建筑,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渊远的历史文化内涵,就象没有灵魂的躯体,绝没有真正的活力可言。
在家族展厅,我翻开张氏族谱家训: “不求金玉富,但愿子孙贤”,“遗子黄金满瀛,不如一经”,“忠孝吾家之宝,经史吾家之田”。十七世祖锦山公70岁登上笔架山顶雄心设馆,栽桃育李,留下“故老犹传教,书香绕笔峰”的绝唱,并作有7140字的劝孝歌:“劝善书多皆切记,我劝世人从孝起。堂前父母大于天,须知万事孝为先。……”读来催人泪下,被后人视为传家之宝。其子张云衢,历任清桂阳训导,益阳教谕,曾主讲甘肃南华书院,贤才弟子如云。张云衢之子张渥潜,于民国初在当大门设“笔山草堂”私塾,自号笔山主人,再度栽培弟子,曾自编数十万字的《三余教育类编》教材,内容新颖,深入浅出,文字简练,广为流传于当地私塾,深受学生喜爱,成绩斐然。十九世祖绍昆公孝敬继父继母,留下“割股医亲”的动人故事……
大屋人世代攻读,书香绕梁,文风盛炽,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耕读文化。在明清时,这里共出秀才45人,太学生33人,贡生6人,贡员1人,举人7人,进士1人,中宪大夫1人,其中兄弟同登虎榜,祖孙夺取文魁者也不乏其人,留下许多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更是英才辈出,据2001年统计,共出大中专学生350多人,其中留英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各一人,留美博士一人,专家教授10余名,还有县处级以上政界人士多人。
张谷英村,无论谁家婚嫁喜丧,还是开基建业,总是一人有事众人帮,一家有事大家忙,智者尽其谋,勇者尽其力,工者不计酬来参加义务劳动。
族中外嫁之女如因故非正常死亡,从未借族大人多兴师动众打人,恃强凌弱闹事,而是以理服人,依法论处。
张氏族谱于1990年第六次重修家训云:“爱祖国,尚科学;守法纪,讲公德;”“精学问,敬职业;”“敦孝友,睦邻里;”“爱劳动,兴百业” ,《族戒》是:“戒多事,戒酗酒,戒浮荡,戒贪忌”……
慑于“族规的森严,感于“家训”的教化,至今张谷英后裔从未发生过凶杀偷盗等作奸犯科之事。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正是这些家训和族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形成一种以“耕读为本,以俭朴为荣,兴书香门第,继百忍家风,尚礼仪而四邻和好,爱劳动而百业兴隆”的淳朴风情,形成了古村数百年不动摇的凝聚力。
家族在祖训中发扬光大,他们讲道德、求团结、读诗书、明礼仪,看似天高皇帝远,实为儒风袭人,孝友传家,村中大部分人都能吟诗作对,被誉为“书香门第,礼仪之乡”,形成了大屋下独特的文化风景。
云君指着一处年俗用品介绍说,过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到元宵节。宰年猪、打滋粑、磨豆腐,一派热闹喜庆气氛。腊月三十过大年,祭祀祖先,吃过团圆饭,孩子们举着灯笼火把挨家挨户辞年,平增了节日的气氛。晚上全家围坐火塘,堆柴火旺,寓意来年红红火火,直守岁至拂晓。
正月初一凌晨,鸣响铳,放鞭炮,以示吉祥如意,除旧迎新接福。而后便是频繁的相互拜年活动。玩龙舞狮看大戏,一直闹到元宵节。
在另一处丧葬展览厅,云君说,在村里如有老人仙逝,很少进行迷信活动。奠礼在灵堂中举行。由通礼指挥,相礼引领“孝子”在亡人灵前跪拜,读诵痛文,善歌者唱悼歌,内容多是追忆亡者生平风范,抚慰孝子弃养的悲痛。歌声悲壮,穿云裂石,辅以哀丝豪竹,平添了几分悲痛的氛围。次日凌晨,先烧灵屋纸钱,出殡也不忌时辰,但乡亲们会自发地参加葬礼,隆重追悼,三眼铳和鞭炮一齐炸响,一路烟雾缭绕,送驾归西,场景甚为壮观。
在太学第西一横堂,皮影戏正在演唱《穆桂英挂帅》,主唱人名叫张小满(系张谷英20代孙),约50多岁,唱了三十多年皮影戏,根本看不出是两年前做了手术的癌症病人。看他那如醉如痴的入迷劲,口唱之、手舞之、足蹈之,配合默契。电视台的摄影师掀开幕帘,猫着腰,想拍个究竟,也十分投入,每个人都为了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把自已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离开了展厅,我脑海里很长时间还浮现着皮影戏的影子。觉得历史和空间在循环交错,里面的人物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引领人们走进了怀古的幽思,留给人们的是一种饱览山乡风情的惬意,是获取某种睿智的感悟,抑或是催生了一种精神的动力……
这些民俗文物,只是伟大祖国几千年灿烂浩博文明之树的一叶,简陋的生产工具,艰苦的生活环境,承载着特有的民间文化,蕴含着深沉的历史内涵,闪烁着先辈们智慧的经典之光。
先人们用超人的智慧,长满老茧的双手,敦厚的肩膀,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创造了大屋的历史和美学,创造了这样一个民间建筑文化艺术上的奇迹,带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仿佛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宏伟篇章的缩影!
张谷英大屋神秘的魅力,引起了海内外传媒的广泛关注。10多年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及美国、日本等地的200多家境内外媒体刊播了张谷英大屋的新闻、专题及论文,研究大屋建筑奥秘和民俗文化的国内外学者纷至沓来,他们在考察之后,称张谷英为浓缩中国明、清、民国等时期湘楚民居特色的“博物馆”,“我国传统民居的瑰宝”,“中国湘楚明清民居之化石”……
1999年5月,时任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现任省委副书记文选德同志考察大屋后欣然命笔题写了“六百年古代迷宫,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题词;时任湖南省省长陈邦柱同志考察后题词:“古代建筑群,天下第一村”。2000年10月,国家政协副主席毛致用同志亲临视察后为大屋题写了“张谷英”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2001年6月25日,该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而使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体现聚族而居又独具特色的张谷英古建筑群,享有“天下第一村”之称而誉名中外。
2002年9月16日上午10时,2002中国湖南旅游节·岳阳张谷英民俗文化活动在当大门广场隆重开幕。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谷英古建筑群揭牌仪式在这里同时举行。
张谷英村龙飞狮舞,锣鼓喧天,二万多名群众云集,2002个彩色气球迎风飞起,鲜花,彩旗,掌声,让历经600多年的古村重放异彩。山乡沸腾了!四面八方的乡亲扶老携幼,各路宾客车辆如流,一睹山乡这史无前例的空前盛况。彩门迎宾,彩旗飘扬,礼花腾空闪烁,“天下第一村”热气球在蓝天巡游,好一幅雄浑的山乡万人秋旅画卷!
9月16日至18日,各路游客分别在不同的景点欣赏了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让我把这些名目繁多的节目记下来吧。在当大门五进堂,表演的是失传多年的传统祭祖仪式;八骏图里表演的是农家茶酒品尝;米坊里表演的是农家碾米系列演示;太学第烟火塘表演的是民间剪纸艺术;太学第一进堂有书法美术现场献艺;绣楼表演现场绣花,纺绩堂演示农妇纺纱织布传统流程;润丰亭表演了民族歌舞,田园农具灌溉演示;上新屋前演唱民间花鼓戏,等等。张谷英村悠久的文化历史,淳朴的民风,以及气势恢宏匠心独具的古建筑,在这里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不亲自到现场观看,是领会不到其中的意味的。
“历史文化名村”不是怀旧的产物,它体现了整体环境的观念,顺应“环境保护”的世界潮流,是“古建民居+自然环境+历史氛围+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多元统一, 张谷英古建筑群,体现了张氏家族在历史特定环境下的一种集体智慧和凝聚力,一种难能可贵的创造精神。它集传统文化、平民意识、建筑艺术、审美情趣之精华于一体,对于研究我国家庭起源和发展、古代农村民俗风情、道德观念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它既是中国传统经济、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现代农村建设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因而,在高度提倡环境保护、崇尚自然的今天, 张谷英吸引了无数中外专家、学者和各界游客踏足这块神奇的土地,并逐渐成为人们所神往的地方。
余音绕山峦,情景最难忘。三天的民俗文化活动结束了,我独自一人徘徊在张谷英大屋的巷道长廊,久久地、久久地不忍离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