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探险旅游、户外运动很是时髦,驴友一族或行走或骑车,玩遍大江南北、名山大川,探寻人迹罕至之地,俨然成为旅游时尚的引领者,吸引了不少艳羡的目光。
偶有发生的驴友出险事件,却时时敲击大众的神经,其中最近半年的两起事故,把社会的关注与热议引至沸点。
一则是去年岁末复旦学子黄山遇险,救援中一位警务人员牺牲。痛惋牺牲的英雄,有人质疑英雄的牺牲值不值? 有评论认为,作为名牌大学的学子,他们本该是这个时代最有常识、最富科学精神的一个群体,但为何他们的表现却显得如此低智化和轻浮化?他们滥用“探险”之名的“伪探险”,导致一名年轻民警付出生命的代价。甚至有网友留言说,“强烈建议18个复旦驴子扎根安徽好好报答安徽人民。”
一则是今年清明节时,北京理工大学37名师生、北京科技大学一名大一学生及一名公司职员,在结伴攀登京郊猫耳山时因迷路被困。北京警方和消防共派出300多名警力进山,进行了历时13小时的搜救。痛惜巨大的人力物力消耗,有人质问救援成本该谁买单?
其实这两个问题,都是伪命题。
其一,民警的职责如同上战场,其使命就是保护和救助民众。而且,救援只是可能有牺牲,不是必然有牺牲。黄山那位民警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的牺牲,肯定是大家不愿看到的。政府和公众如何救助他的家庭,是社会的责任与良心,却并不能由他的牺牲导致值不值的价值盘算。
其二,包括公安、消防在内的政府救援体系,是由纳税人供养的,本来就是社会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摆设。有警必出,有险必救,是不容推诿的使命。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救助生命不能计算成本,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竭尽全力。
这些社会救援体系必须时刻应对突发情况,更不需要、不必要单次核算成本。有时警察破案的费用,要远远大于案值,但警察也不能说“你被抢了几百元,我们破案却花费了几千元,划不来!”因为这两件事的成本根本没有比较性!
去年智利矿难救助事件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就是这个道理。再比如,一个家庭失火(只要不是故意纵火),面对片瓦无存的事主,很难想象公众可以冠冕堂皇、理直气壮地一起指责事主为什么不小心失火并要求事主承担消防队救火耗费的成本。
显而易见,黄山和北京的两次救援行动可歌可泣,令公众十分满意。政府层面对此的认识也表现得符合现代服务型政府的角色。比如,面对公众对驴友的责难和所谓成本买单的问题,北京警方负责人对媒体表示,“群众在危难之际报警求助,警方有责任和义务去给与力所能及的帮助,首要考虑的,是如何保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不是救助的成本问题。但警方同时提醒登山爱好者,在不具备相应的安全、后勤条件下,不要去做冒险活动。”短短数语,有责任表述,有专业提醒,非常到位。北京警方好样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类应该是善于举一反三的动物。怎么防止悲剧的再次发生?社会舆论议论纷纷,其中要求驴友自重,不要给政府添乱的声音不可小觑,也有人强烈呼吁政府监管驴友的行为。情绪宣泄代替了理性的思考。
驴友的探险到底是什么行为?政府是否可以进行监管?严格的监管是否一定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需要肯定的是,驴友一族是旅游者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探险旅游行为正面意义巨大。他们践行的是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充满好奇与求知欲的人生态度。政府既没有法律依据、也没有必要去限制、约束驴友的行为。法无禁止,就是允许!!!!!任何人无权干涉公民的合法行为!!!!
至于意外出险,各个行业、各种行为都是在所难免,差别只在概率大小。任何因噎废食的行为都是荒谬可笑的,象前几日武汉磨山听说是自行车撞死了游人,于是管理者就简单的不让自行车进景区了。
这种管理方式看是实用,其实是粗暴野蛮。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探险旅游、户外运动出险的概率明显大于交通事故。马路上天天汽车撞死人,没有看到那个政府规定不让汽车上街!!!!!!自行车撞人只是一个小概率的事故,不能把这个事放大,认为自行车进景区就一定会出现事故!!!!再举一个不太合适的例子,人活到就要死,那么按照磨山管理者的意思,是不是可以干脆就不要活了,那样也不会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