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08|回复: 2

加查大峡谷,行将绝版的高原圣地

[复制链接]

1

主题

20

回帖

190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901
发表于 2011-6-14 0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听闻藏木水电站已经合拢,想离蓄水已经不远了吧。到那时,高峡出平湖,一样会出现在西藏雅鲁藏布江的峡谷之中,也将成为雅鲁藏布江之上的第一个大型水电站。作为雅江之上的水电开发,确实令人欢欣鼓舞,但是,加查大峡谷将不复存在,那人、那景、那物,都将成为记忆。即便百年之后我们效仿美国,报废水电站,但是那高原原始的生态,也怕是千年难得恢复。

       此时不知当以什么心情面对,虽然我惋惜自然,但其实我是侩子手之一。当年我还在河海大学读书时,为得到藏木水电站坝址的古洪水资料,随我的导师谢悦波老师徒步加查大峡谷十多天,在峡谷进行古洪水地质调查。正是我们的古洪水分析,得以为藏木水电站设计提供可靠的洪水分析依据。

       四年之后的今天,那峡谷徒步之行,依然历历在目。唯以此文纪念那行将消失的峡谷。

 

初入西藏

       人说一辈子一定要去一次西藏,是的,我来了!

       刚下飞机,就看见那蓝得透明天和白得晶莹云,蓝天为白云铺上幕布,白云在蓝天上起舞,蓝天白云那么近,仿佛触手可及,那种欢欣之情无法形容。但是随后西藏就给我们这群远行的人来了个下马威,我们高原反应都很强烈,其中有名队员肺水肿住院,只能安排出院后返回成都。还未出发,先损将一名,不由得让人心生畏惧。

       经过在山南几天的修整,我们心怀忐忑奔赴加查。一路上那苍凉壮阔的风景,就已经让我们知道,此生不虚此行。

 

山南至加查路上

 

山南至加查路上

 

       但是不巧的是,在途中我们的车右后胎爆了一个。在换胎的过程中,让我真正领会到了藏族人民热情与互助的精神。一路相伴而行的四辆车不约而同都停下来,车上的乘客也主动帮忙。帮忙拆卸轮胎那几位,甚至还有一名女的,都是普通乘客。关键是大家没有任何异议,都能理解而不是抱怨。尤其是那三辆车上的乘客,能者热心相助,帮不上忙的,也静静等待。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返回的途中,在翻越雪山拗口后,为了避让对面的来车,我们所乘的车向右靠的时候滑入了路边的排水沟。这时,再次出现了来时路上那一幕。对面的车辆有序通过,而后面的车辆都紧随其后停了下来,大家找来工具,开始忙碌。还好车上工具不少,人也不少。我们同行的民工,及其他车上的藏民,一起上阵。推的推车,填土的填土。在等待的过程,我有点难受,近5000米的高原,高原反应依然强烈,胸闷、气喘。折腾了近两个小时,最终,从后面车上找来绳子,一群人齐上阵,还硬是把车给拉了上来。毛主席语录:“人多力量大!”

       反观在内地市区开车,但凡你因为某种原因耽误了后面的车,哪怕你是因为避让行人,后面立马汽笛长鸣,确实让人心生不快。

 

 

赴加查途中爆胎

 

返回途中(蓝色衣服的是我,惭愧)

 

翻越雪山拗口的盘山路

 

向峡谷进发,初露峥嵘

       在4月18日,我们终于开始向峡谷进发。调查小组成员6人,另请了15名藏民,因为一路进入峡谷地带,荒无人烟,没有路,没有电,没有手机信号及物资给养,所有的生活用品及考察工具,必须仰仗藏民人力背负。

       刚开始的路途较为平坦,大家一路欢笑。途中我们经过了藏木水电站的坝址,那时刚有施工导流洞。而一路也都是荆棘遍布的灌木丛,还真正是披荆斩棘,杀出一条路。

       中午短暂的休整之后,路渐渐难走了,峡谷除了向我们展示她的秀美之外,也开始给我们脸色。其实我们的东西,基本都在藏民身上,但是,我们渐渐开始变得举步维艰。本身已经疲惫,而很多次,我们都是在悬崖陡坡上通行。我不想在这里渲染,因为相较后面,这里的路,就是康庄大道。

       到下午6点多,我们终于徒步15km,到达雅江渡口。之前一直在雅江右岸徒步,至此已再无法通过,必须通过雅江到达左岸,徒步最后的1km,到达今天晚上的宿营地。以为马上就能到达营地得以休息,但是,在牛皮筏渡我们通过雅江之后,立马就傻眼了,因为剩下的1km,可以用寸步难行来形容,我们手脚并用,继续前行。顾不上畏惧,因为没有退路。当我走过某个峭壁上狭窄的路,再回望,心里丝丝凉意。绝壁之上,不到30公分的路,攀着山崖,百米之下,就是奔腾的雅江。如果我失足,那我想留给家人的,只有那高额的人身意外险了。现在回想,傍着绝壁和绝壁之上的俏松,眼中是苍茫的群山,以及远远可见的雪山,此生怕是不再。但是,那时候除了脚下的路,眼睛里恐怕容不下其他。

       天幕渐渐落了下来,终于到达宿营地。萝卜白菜一锅煮的稀饭,成就了我们美味无比的晚餐。沉沉睡去,一夜静谧。

 

同行负重的藏民

 

浩浩荡荡的考察队伍

 

负重通过的藏民(下面即雅鲁藏布江)

 

峡谷本色

       昨天一路徒步16km,今天的行程是8km,还没来得及庆幸,同行的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队友给我们打了预防:今天8km的路途,相较昨天最后1km,有过之而无不及。

       出发吧,相较负重的藏民,我们基本是空手而行,有什么理由要退缩?出门没多久,就走上了一处山坡,那里本没有路,只是藏民在那近50度的坡上,钉几个木桩,铺上几根木头,那便成了路。恐怕离了那木头铺就的路,那样的状况是绝无法下脚的,也只能滚下山坡,随江水奔腾而去。

       其实每一处的路况都是惊险之极,我如一一赘述,恐怕大家早就弃了此文,但有一处我不得不说。那真正是一处陡峭的悬崖,而前方绝无他路,唯有从绝壁之上战战兢兢一路向下。如果只看照片,你绝对找不到路在哪里,也无法相信我们是如何从那崖顶上走下到近百米,而其实只下到悬崖的中间,再百米之下,才是湍急的雅江,和雅江的鱼。在悬崖的某处,拐了个弯,小心地绕过去,才稍微有了路,这里也总算过去了。回头望望,想着几天之后将再次来到这里原路而上,此时的心情,也只能是笑笑而已了。不用退缩,前面的路和回头的路,也不过如此再无超越,心生笃定。很难想象,那些负重的藏民,一双普通的烂胶鞋,没有任何保护,是如何下来的。但是,一个没少,也一个不能少。

       到天黑之前,终于赶到宿营地,达古村鲁八堆组,其实也就是走了一天才能遇见的几户人家。难以理解这里还有人家,很难想象他们平时是如何与外界交流的。蓄水之后他们的家园不在,我想他们应该会搬迁到藏木乡去,也不知他们会怀念现在的生活,还是更向往以后的生活。

 

悬崖上的路

 

近80度的悬崖,一路向下

 

喘息中的小状况

       最后一天的路,怕是峡谷给我们的体谅,那真是一路通途,再无险峻。我们半天时间就赶到目的地,藏木水电站上游30km处。那里真是峡谷深处了,也依然住着一户人家。只有老人和孩子,因为是虫草季节,小孩也放假在家,家里的青壮年都去挖虫草了,那是很多藏族家庭现在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凡有一点了解,你就知道那是多么危险而又危害高寒生态的事情,所以我想我还是不要为了所谓的大补去买那区区虫草。

       在这短暂的休整中,我们还有幸品尝到了美味而后来却让我们再也无法动筷的雅江鱼。老人去江里给我们打捞了十几尾鱼,在老师的烹饪下,实在是鲜美之极。但是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的队友根本没动过筷子,事后细问,说藏族也有水葬的习俗,就是如天葬一般,把人扔进汹涌的雅江。所以,那鱼恐怕平时是吃荤的。这,后面我们一众人等,再也没有动那鱼一筷子。

       进峡谷的时候,就听闻有熊出没,而我们的队友,居然还真有人跟熊上演了一出偶遇。在完成附近地方的取样之后,我们沿路返回并一路寻找合适的古洪水样本。在我们路过某处河滩之后,老师和同行的南京大学研究生也到了那里。那里虽然河滩平缓,但是荆棘丛生,远远地他们觉察到一个黑影,安静下来仔细观察之后,居然就是那传说中的熊瞎子。在熊还没有发现他们之前,两人赶紧飞奔而去,可再也不想跟熊来次亲密接触。也算是有惊无险。

 

雨中凯旋

       回来的途中,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的雨毫无征兆说来就来。路还是那样的路,我们一路寻找古洪水样本并采样,虽然依旧险峻,但是走走停停一路安好。而从第三天起,我的膝盖怕是难以承受上上下下的负荷,居然开始闹罢工,疼痛难忍。我用心地找了个拐杖,一路以它为依靠,想着我应该把它带回去,供奉起来,甚至还可以给我的儿子讲属于它的故事。每个人都是那么艰难,我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也不能成为别人的负累。

       在第十天的时候,我们终于返回到藏木乡,也在十天之后终于有了手机信号而得以跟外界联系。欣喜之余,我忘掉了我的伙伴,那个支撑我走出峡谷的拐杖。我想我这辈子恐怕只会有一次这样的经历吧,但是即便是这一次,也足够让我回忆一生。

       我们不是驴友,也因途中险峻,少了许多对美景的享受,但是除了身体的疲惫之外,我无疑完成了一次人性的淬炼。我无法向你完整表露我们所遇状况,恐怕你也无法再去验证我曾走过的路。但是我想在我生命中,将不会再畏惧任何人生的坎坷,走过这个峡谷,我将以高原洗涤过那笃定稳健的心,去领略人生旅途的美好。

       再见,加查大峡谷!

       再见,你不会不见,因为你一直在我心中……

 

PS:1、此文已在《西藏旅游》杂志发表,最新一期,有兴趣可以翻阅。改动较大,图文更精美。

        2、谢老师一行,日前应该正在进墨脱大峡谷的路上,应该是为墨脱大峡谷电站做古洪水研究。此行较四年前的加查大峡谷之行,更为危险。祝福谢老师一行,期盼凯旋。

        也向谢老师那样无畏的科研精神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959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8018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6-14 0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地方

可惜了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5

主题

1万

回帖

58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86246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6-14 1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难得的一次人性的淬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8-11 21:03 , Processed in 0.04097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