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金沙江为“最后的纪念”
2012年的2月初,王冰又和几个漂流的朋友去了金沙江,这是在两座大坝蓄水之前的漂流,很可能就是“最后的纪念”。
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段以滩多流急著称,这一次漂流的江段始于云南省巧家县,沿途均为高山深谷,终点是四川省屏山县,自1986年中国长江科考队以后,再未有人在此段江面上尝试漂流。
王冰说,“计划的漂流江段中近年将建成两座大坝,即四川雷波县的溪洛渡大坝和屏山县的向家坝大坝,它们将于今年年底前启用蓄水。这就意味着此江段中的原始自然景观不复存在”。因此,他们将这次行程称作“最后的漂流”。
被“人类的痕迹”所触动
金沙江漂流的一路都有人类留下的痕迹。在一个水文站,值班师傅告诉王冰,“守在江边却要用骡马从外面驮水喝”,这句话对王冰触动很深。据董师傅说,颁布禁伐令之后,江水中含沙量有所减少,但因沿江开矿污水的肆意排放,导致江水中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他们都不敢饮用金沙江水,前两年长期用江水洗澡的女人甚至患上了皮肤病。
此外,队员们于干热河谷宿营时,每天都要起一阵大风,营地内风沙很大、当地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其脆弱的生态环境,令王冰十分担忧,“山上没有植被,水位一旦上涨后果不堪设想。”
这样的情景也发生在曲麻莱到玉树的漂流中。因为玉树震后重建需要大量的石料,玉树河道两边被无序开采,峡谷变得千疮百孔,在激流中穿行的王冰想到,“在水流的剧烈冲刷下,被挖掘的山体一旦崩塌,有可能产生滑坡,也很可能有堰塞的危险。”但是建设的脚步停不下来。
想在一个地方消失之前多看看
作为一个生活在长江下游边的人,“我从长江源头一路下来,才知道这是一条伤痕累累的母亲河。”王冰琢磨着应该让自己行走的脚步更加坚实。来北京领奖的时候,他特地去见了地质水文方面的专家,希望能够得到一些专业方面的指导。他在漂流通天河的时候,偶遇了杨欣,当年的长江漂流队队员,已经从一个江河探险家转变为保护长江活动的民间组织者。他还说起了杨勇,地质学家、民间环保人士,都变成了长江的守护者。
王冰还说起了文大川,这个漂流在中国大江大河上的美国人。他很同意文大川说的那句话,“希望更多的中国人能知道自己祖国的江河有多美。”从专业知识和漂流技巧上来说,“我当然没法跟他们比,但是我现在也在考虑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没有想得很清楚,希望能够在行走中理清自己的方向,希望自己更纯粹一些。”因此,王冰把2012年定义为自己的“间隔年”。有可能再去攀登、去阿里骑自行车、漂流雅砻江。活动安排很满,“走的地方越多,越有一些悲观。我觉得很多地方都在消失,想在消失之前去多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