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8-30 0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对某件事作出判断时只能是依据以往的经验,然而每个人能体验的范围却是有限的,这种局限性会导致我们的判断发生不同程度的错误和偏差,例如:一个接触古典音乐不是非常多的人听惯了某个演奏家演绎的风格后,当听到同一作品新的演绎时,往往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多数情况是会认为新的不如听惯的好),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对音响器材的评价上,没有长期的聆听各类不同器材的经验的人,面对一些新器材时也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论坛上有些问题常引起激烈的争论,我以为分歧的产生大多是由个人的经验和认知范围的局限性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在一个更大的范围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目前的狭窄空间的话,对很多问题的判断也许会更加接近客观现实。 目前大家谈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是原版CD和复制CD的问题(我把它说成“复制”以避免提到那个较敏感的词),两者的音质有一定差别想来是大多数人都同意的,选择正版的人除了道德上的理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追求一种完美,在他们看来哪怕两者只差5%也是不能忍受的,他们宁愿花较大的代价去追求95-100%这一段音质的提升,若我们能在一个更大的范围来看这个问题又会是怎么样的呢?本人在一所艺术院校音乐专业任教数十年 ,我说说一般人也许不知道的有些情况:学院里买发烧音响和正版CD人较少,偶尔有些也多为行政干部,其次是美术专业的教师,音乐专业的教师普遍为中等的器材,CD复制品较多(其中很多都是用学院资料室的正版CD和出了国的部分教师用互联网发来的音轨文件刻录的),CD数量一般每人有数千至上万片,音乐专业的人为何会这样选择?钱当然是一个问题,但不是主要的问题(教师们除工资外普遍都有额外的收入,十万八万的也都拿得出)。一般人很少有机会现场去听古典音乐演出,加上为了追求商业利益现在的主办者们往往将音乐会放在一个太大的场所来举行,经常不得不借助扩音机来扩音,使得大家不容易知道真正的现场聆听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如果你在一个交响乐队的排练现场感受过它气势磅礴的声响,如果你在一间琴房中聆听过演奏家手指滑过名贵的钢琴键发出的阵阵声涛,你就明白现在的CD能录下多少现场的效果了,依我看要说最好的正版CD能录下30%效果都说多了,于是答案就很清楚了,对我们来说那个追求完美的95-100%其实只是真实现场效果的29-30%的一点点差别,如果价格差不多那当然要30%的,如果价格差十来倍那只好要29%了,音乐的录制效果并不等同于音乐的欣赏效果,这点我们在那些早期的单声道录音中就可体会到,虽然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录制效果级差,但透过沙沙的背景噪声我们仍会被大师们出色的演绎所震撼,(现在执著于那29-30%音效差别的人不是音乐爱好者,对于这类人有一个十分恰当的称呼叫作“发烧友”)。 我们为何需要古典音乐,它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去了解,同时聆听音乐也是身心的一种享受(对于专业人事来说它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我最常遇到的问题往往是一些年轻人问:我喜欢古典音乐,我要从哪些作品开始听呢?其实这个问题和看书一样,你从哪些书开始看是无太大差别的,只要有利于你有兴趣继续看下去就行,这个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这一生需要看很多书,各方面的书。对古典音乐首先你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已录制成CD的古典音乐有数十万种,要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起码需要认真的听过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两千种(国内一些通俗读物介绍的曲目大至也是这么多),在此大概了解的基础上自然就会发现其它大量的符合自己欣赏趣味作品汇成的海洋。接下来你就可以在这个只属于你的音乐海洋中非常遐意的遨游了。这里要指出的是:高雅的带有个性的欣赏水平是要建立在广泛的欣赏基础之上的,就象你见到某人家中只有区区百十本书和一些杂志,不管他的这些书有何个性倾向,你大概不会认为他有太高的文学水平一样。对古典音乐没有一个最基本的欣赏量其它的都谈不上。有的人有一个说法:“我时间太少不大可能听那么多音乐”,首先我要指出这应该是一个古典音乐爱好者一生的目标,可以一步一步来(但要有可行的计划和尽量快的步伐),另外,就象人不可能因为太忙会没时间吃饭一样,只要你真有欣赏古典音乐的需要就会有相应的时间。 我们除了直接购买CD外还有很多满足我们聆听需要的方法:与朋友交换听和借来刻录等等,在国外发达国家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到当地图书馆借原版CD,或是采用团体,学校和社区的互助俱乐部的方法(这种音乐俱乐部大多有数万片古典音乐CD,一种典型的情况是:你交相当于购买十片CD钱的入会费,每次可借五片CD,俱乐部的片源除了用会费购买外还有当地富豪和社会名流的捐赠)。在国内也有人试图引进这种互助的方法可惜不大成功,想来是因为时机尚不成熟。将来随着宽带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会有许多更方便的方式出现。在国外发达国家那种个人购买大量古典音乐CD的人是十分罕见的,这给那些以为随着我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拥有大量正版CD的人会大大增加的看法的人一个明确的暗示,其实如果我们真是需要听成千上万片CD的话也无需一定要同时拥有它们(当然专业音乐人员的情况会稍许不同)。 有一种典型的看法,认为自己收入虽然不太高但也不愿听复制品,计划每月省下钱来购买一两张正版CD作为自己的古典音乐收藏。对这种看法我觉得有不妥之处,首先那个大家都习惯于加在正版CD后面的“收藏”二字就不妥,收藏品一般是指能保值升值的物品,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CD不具备保值升值的潜力,而且也不具备长期使用的价值,四,五年后新一代格式的音乐制品将大面积抢滩市场(它也许能达到现场效果的50%),十年八年后CD将退出市场,届时哪怕是新格式的复制品,音效也将大大超过正版CD,我们只要想一想如果在十多年前你每月买一两盘那时的主流产品原版古典音乐磁带的话(当时一盘原版磁带占平均工资的比率比现在正版CD还要高),到今天它算什么“收藏”?更大的问题是你十年八年才听了百多片CD,面对新的音乐制品你怎么办,难道又要每月一两件重新开始把原来买过的内容大至再“收藏”一遍(因为新格式的效果极好和CD不可同日而语),这样到老来也只会听到不同录制效果的极少部分古典音乐。当然作为发烧友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作为一个真正的音乐爱好者就不太妥当了。 还有一种流行噢法,对这类问题大家都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经济能力来作出选择,说来无用,叫做“该买的还是要买,不买的还是不买”。这固然有一定道理,论坛上对此问题大多数情况正方,反方来来去去就是那几套老生常谈,的确再重复下去也无意义,但难道我们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完美无缺的?不需要改善?不需要听一听有不同角度经验的参考意见?可惜这类有启发性的意见论坛上太少,那个乐观的大老板雪天君算一个可惜人家大概忙花钱去了,还有近来只露过一面的经济学者等等,他们的意见不一定对可观点新颖值得一听,顺便也说说,如果只是想说老生常谈的人就不要跟贴了,免得又引起一些无谓的争论。
[此帖子已被 小胖 在 2004-8-30 9:45:56 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