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既非城非乡,又亦城亦乡的流坑古建筑群落》
春节游在经过三川岛、南澳岛的主项目后,我们经广东汕头、梅州、江西瑞金、宁都、南昌回武汉,假期尚有半日空隙,领队原上同学决定在乐安流坑作短暂停留。 那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却有着“千古第一村”美誉的流坑村古建筑群落。 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正处在乐安东南山区向西部中低丘陵的过渡带上,四面青山拱挹,所谓"天马南驰,雪峰北耸,玉屏东列,金绛西峙",钟灵毓秀,资源丰富;而当中一块山间盆地,沃壤良畴,自成天地。乌江由东南方招携、金竹一带的崇山峻岭中迤逦而来,碧水澄沏,悠然一脉,至村边转绕而西,予流坑村抱水枕山之胜,灌溉舟筏之利。苦于交通十分不便,所以旅游业不甚发达,除了两个“黄金周”,游人罕至,整个村落显得冷冷清清。也正因为如此,流坑才得以远离商业的喧嚣而保持一份静谧与古朴。 这个小山村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它始建于五代南唐时期,至今仍然完整地保存着300多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还有900多户村民守着先祖留下的产业在这里劳作、生活。为董氏单姓聚族而居血缘村落,全村以董姓为多,家族尊西汉儒学家董仲舒为始祖。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过百人。宋时,流坑以董氏科第而兴旺,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之地,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赞:“其处阛阓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这里说的“五桂坊”,就是为表彰宋仁宗景佑元年董氏一门五人同时中进士这一盛事而建的纪念牌坊--“五桂齐芳”,历史罕见,可谓殊荣。近千年来,流坑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建筑之全、艺术之美、家族之大、延续之久,在江西属独一无二,在全国也属少见。 明代董姓学人共有著述38种,有诸多名流贤达为流坑董氏撰文、赋词、赠诗、题匾,如王安石、梅圣俞、朱熹、文天祥、吴澄、罗洪先、聂豹、曾国藩、左宗棠等等,都为流坑留有墨迹。流坑的科举仕宦日见式微,流坑董氏的学术、文化、政治、工商活动却呈现旺势。而明末清初乌江上游的竹木贸易空前繁荣且为流坑董氏所垄断,崛起的富商捐钱买官,营造豪宅,复兴宗祠,修撰谱牒,扩大族产。以其严密的宗法制度将流坑庞大的族群凝聚维系到二十世纪中叶,以致一村一姓延续千年,历尽沧桑几经战乱而不散。 流坑村是江西唯一一个文物遗址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 流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至明代中叶,从南京辞官回乡的刑部郎中董燧带领族人,用将近二十年时间对流坑村进行了彻底改造。首先,他们在村子西南方用人工挖掘出“龙湖”,将湖水与乌江联为一体,使乌江和龙湖像护城河一样把流坑环抱其中,既利于居住,又利于农耕。村子经董燧重新规划、改建后,原来密如蛛网的小巷,逐渐形成“七横一纵”的梳子形状。每条巷的巷口都直对乌江河岸,并且都建有一个码头。在古代中国,只有大城市才能建设如此多的码头。 这些码头既给交通带来了便利,又能使河风顺畅地进入村中,从而调节村子的温度。董燧等人还在流坑村地下建设了一套十分科学的环保排水系统,这些水道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巷口首尾皆设门及望楼,用于村人关启防御。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分区居住,一如唐宋时代的里坊规制。各房派宗祠与各房派族众结合在一起,犹如众星拱月。全族大宗祠则建于村北,其他宫观庙宇均建于村外,以符合古礼要求。全村外有乌江、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很像一座小小的城池。 村中,门楼之间以村墙连接围合,巷道内鹅卵石铺地,住宅、宗祠临巷而建。村中现存500余幢建筑中,有明清古建筑及遗址计260余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这些传统建筑中,有古典风范的民居建筑,有宏伟壮观的宗祠建筑,有幽雅别致的庙宇建筑,有功能各异的文化建筑,如纪念性楼堂、书院、戏台、牌坊等,还有店铺、水井、桥梁、古墓、古塔遗址等,可以说,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基本类型在该村都能够看到。计有戏台、书屋等文化建筑14处、牌坊5座、宗祠48处,庙宇8处。另有古水井、风雨亭、码头、古桥、古墓葬、古塔、古村门等遗址32处。 村内还有颇多的由于数代同堂或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形成的建筑群组,重要的有18组,如“大宾第建筑群组”、“星第门建筑群组”、“思义堂建筑群组”和“处仁门建筑群组”,数幢建筑前后相连,左右相通,合纵连横,曲折多变,出入是门,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给人形成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其规模气魄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流坑古村的民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布局简洁,朴实素雅。外看,一般为长方形平面,用空斗砖墙围合,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半掩半露的双坡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马头墙造型丰富多样,有阶梯形、弓形、云形,翘首长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风,还能挡盗防贼。入内,其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明代多前堂后厅,清代多前厅后堂,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卧堂,左右对称。木构穿斗式梁架,并依使用目的之不同,用木质装修的“宝壁”、屏门、隔扇将厅堂内部自由分隔,下堂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轩,形制秀美且富于变化。卧室楼高一层半,下层居住,上半层放置什物,厅堂没有分层,显得高大宽敞,气势极为堂皇。室内地面,以长条青砖横向错缝铺砌。神龛设在厅堂宝壁两边侧门的上方,左边神龛内摆有先祖牌位,旁有香烛插座、长明灯、铁铃,下有短梯,供人家上灯祭祖之用。堂前均有较为狭小的天井,既供采光通风之用,又取四水归堂之意,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体现“天人合一”的意境。 居宅一般都有前门后门,前门通正厅,后门连便厅或厨房。明代和清代前期正门多为侧入式,清中期以后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门的形式各异,以一字门、八字门、牌坊式门、凸入式门和门罩式门较为普遍。明代民居堂前多置照壁,照壁上的砖雕壁画十分精美;清代民居堂前多带庭院,庭院前有砖木结构门楼。 流坑的古民居虽外观简朴,但建筑装饰十分讲究。集木、砖、石雕(刻)及彩绘、墨绘、书法于一体,工艺精湛。木雕、木刻,斜撑、雀替、门窗格扇这些构件都经过精雕细琢,题材丰富,手法多样,家家户户都不相同。砖雕、砖刻、石雕、石刻、彩画、墨绘等装饰随处可见。明代民居“怀德堂”(“凤凰厅”)照壁上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和“永享堂”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镶雕,工艺精湛高超,国内绝无仅有,堪称国粹。 数以百计的屋宇,堂上有匾,门旁有联,门头、墙壁上刻有不少题榜、名额,有匾额188块,楹联72副,门头墙壁的各种题榜362方,祠堂名额近60处,计682方(处)。在流坑的民居中,60%的厅堂有堂名匾,用“家家有匾,户户存联”来形容,毫不为过。这些匾、联皆有来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或表主人之身世,或显家族之荣耀,或体现儒家传统的道德思想,或反映“天人合一”美好情境。流坑村古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专家学者曾概括为“既非官非民,又亦官亦民;既非城非乡,又亦城亦乡”,代表了江西本域传统民居的典型风格和特点。 流坑是一个历史悠久并曾有过昌盛往昔的古老村落。犹如一个集古代历史、建筑、艺术和民俗为一体的内涵丰富的古文化博物馆,可以说是江西古代文明的代表。流坑的历史遗存是罕见的,罕见在于它不是一处古遗址,也不是一座纪念馆,它不属于僵化、死亡了的名胜古迹之类,它是一个有着千年生命的,至今还活生生的、经典的、自然的中国村庄。 这么多的人文典故和景观车载斗量,短短半天直如走马观花,仅略见流坑苍海一栗,那能尽知古建群落全局风貌?感谢度娘博宏,让三流管中窥豹后能有系统连贯,并为来年秋上南睹雅范创造理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3-5 8:48:0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