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黄土陈年掩不住,一心一叶是菩提
听闻麦积山是此行的重点,行走在朝朝相似的乡间小路上还不以为意,当真正行至半山腰抬头看到东崖巍峨的山壁上两尊清晰可辨又风采俊逸的佛像,才瞬间明白了此山的真谛。佛像是北魏风格,当真飘洒清瘦,衣袂纷飞,从低仰视,塑像融于山石,年代久远。又有碧叶摇动,黄土潼潼,如若匆忙一瞥,只怕瞥见的只有山影,且耐心的驻足方可品道佛魂。听介绍,麦积山石窟开凿始于后秦,历经北魏一直修葺到民国,兴趣顿生。石窟内外各朝历代风格迥异的特色都在佛像上镌刻深远,让人得寻访探幽之妙。踏上石阶,才发现刚才所见,只是冰山一角,是从入口路上走来,缘在此山中最早引入眼帘的两尊。石窟内的佛像,造型更丰富,角色更多姿。沿着石壁是历代修建的栈道,凌空而建,层层环叠。古代的善众就是这样怀着对佛的虔诚,对生命的膜拜,在今天看来仍属巧夺天工的悬崖栈道上金塑佛像,供奉、朝拜与保护着一方的信仰。石窟凿于石壁上,山崖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泥塑彩妆。石窟外的佛像十几米的高大外观气势磅礴,在世人看来当是济世高悬,明昭渡航的巨大精神化身。石壁上的大佛共有三层,刚才所见的两尊大佛,是位于正中的两尊,只因山腰上观察的角度没有瞻仰到另两层,仿若是佛有意低调的隐藏,走近石壁,才能发现豁然而见的欣喜,由可见,佛沉静无语而又高深莫测的智慧无所不在。石壁上是恢弘无语,石壁上的石窟内又是一番别有洞天。石壁外见不到的世界看似平淡,向内却是无穷的纷彩。大到半壁山崖小到托掌供奉的佛像形形色色不在话下。虽然佛像的金身多有风化,甚至有金身剥落,然而在佛看来,又如何呢。我们的俗世,看到的只是易逝虚幻的肉身和如电如雾的光景,而在佛心中,有着永不流逝的精神和信仰,有着超越三界的眼界和智慧,雕像是修行的寄居之所,是天下信众参悟寄思之处,云游四海的佛的精神,又岂会被具象的有形所羁绊?话说回来,作为俗世的我们,保护好精神寄托,保护好文物,传承佛的谒旨以飨子孙万代也是义不容辞的。 石窟内的佛像,造型精细,角色纷呈。有道行高深的大佛,也有光彩灵动的小沙弥,更有天真烂漫的孩童。描摹讲经的场景,侧旁的菩萨与弟子亲昵的窃窃私语,顾盼生辉。造型大胆而又独具匠心。男相女相服饰造型各异,雕刻手法却是一脉相承。无论男相还是女相,均是柳叶抒眉鹅黄面,细柳扶风玉指横,有的微笑慈祥,有的灵逸生动。神态各异,却以“美”一言以概之。总之是男俊美女婀娜,精美之极。较之盛唐佛像的丰腴玉润,雍容大度,更显出一派清新与秀美。在这里,佛像开始呈现了民俗化的倾向,仿佛是我们身边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世人一样和蔼可亲。佛像传承在北魏,多鲜卑族的北魏之风,在后人看来无论是著名的北魏碑文刚劲果决还是北魏战史传奇彪赫,北魏都给人一种孔武有力不饰烟脂的感觉,而今看到代表柔美风格的佛像,不仅慨叹,原来侠骨柔情深似水,纵教硬汉也折腰。佛像的油彩斑驳,仍有几处保存完好,可见是大红大绿的色泽,尤想当年的流光溢彩。大部分佛像的着装依稀可辨出隋唐风采、宋朝颜色。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女相多着鲜卑族的服饰衣襟,单边右衽曲线流畅,(古代少数民族服装为区别于汉室,衣领束腰的方向通常向右区别于左)腰线已逐渐开始向胸线上提,为隋朝和盛唐的盛世华章做足了铺垫。尽管为保护开凿较小不易打扫的石龛内佛像免于飞鸟兽蛇的侵扰亵噬,外用铁丝网封住石窟口,但石窟内佛像一览无余的风采与气势还是缓缓的流淌出来,任由世人朝拜与美好的想象。 走在下山的路上,一处思考与人说。有人说,看尽了世事,又有何用,无益给人带来丝毫的改变和得到。我思忖了良久,在佛道胜地,想出了一个回答。 曰:“世间世事,世间世人,看透了才能知道,知道了才能身受,身受如感同,感同才可包容,包容才会放下,放下才是从容,从容即是圆满。”人生远在修行,修行才能知道和做到。山下的梧桐风摇叶曼,每人心中都有一念,佛的无言与包容不在明示的对错,而在每个人心中坚定追求的准则和意念,佛都在含笑悦纳,这才是信仰,即佛就在心中。这是我想要的答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11 22:08:0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