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98|回复: 11

江西流坑----也许你到过!

[复制链接]

20

主题

181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491
发表于 2004-9-20 0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的西南,距县城3 8公里,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942年)开始建村,至今已一千多年的历史。全村大都姓董,尊西汉儒学家董仲舒为始祖,实际可考的开基祖为南唐时的董合,是一个拥有相当多土地的庶族地主.其第三代董文广兴教办学,培育子弟,因而在明代科举昌盛,人才辈出。至明代中叶,村子经其二十二代刑部郎中董燧的改建治理,规范整饬,井然有序,至今仍大体保持原貌。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他说:“其处寰绕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现在,全村有820余户,4200余人,耕地3572亩,山地53400亩,村落面积3.61平方公里,为全县数一数二的大村子。



徐霞客说的“五桂坊”,是指董氏的第四代董洙、董汀,第五代董仪、董师德、董师道兄弟叔侄五人,在宋仁宗景佑甲戊(1034)同科进士而建的纪念牌坊。从董文广大侄子董淳中进士起,至明代进士董时望,近五百年间,全村共有进士32人。清代董光乾,考到99岁,同治帝礼念其年迈志坚,恩赐他进士出身,加上他,流坊就有33名进士。宋代还有董德元中文状元,董 策对抗金方略评为第一,被称为武状元.全村获举人与相当于举人功名的约100人,任知县以上官员的超过50人,最高的官员为参知政事。董氏还有两名御医和多名对理学 、经学、文学、武学、书法、建筑经商等有造诣的人。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代万历时有26所,清代道光时达28所。可风流坊文风之盛。自明中叶起,流坊还从事竹木经营,生意兴隆,使其有财力整治村落,修建祠堂,营造宅第,振兴文教,这又维持了流坑近五百年繁荣。



流坑村四面环山,恩江从群山中自南往北向西流去,明代董燧在西南方用人工挖掘的龙湖,将湖水与江水联为一体,使流坑村成为山环水抱的胜地。恩江右岸的古老香樟,由牛田镇至村口,浓荫复盖十余里,景色极为优美。村子经董燧改建后,原来密如蛛网的小巷,以七横一竖的较宽的街道相联,在宽巷的头尾,建有巷门望楼,用于关启防御。族人按照房派支系分区居住,一如唐宋时代的里坊规制。各房派宗祠与各房派族众结合在一起,犹如众星拱月。全族大宗祠则建于村北,其他宫观庙宇均建于村外,以符合古礼的要求。全村外有恩江、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很像一座小小的城池。



全村现有明清住宅260余栋,祠堂50座,宫观庙宇8处,文馆、戏台各一座。它们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朴实素雅。高峻的马头墙,仰天昂起。雕刻、彩绘,都很精致细腻,令人赏心悦目。数以百计的屋宇,堂上有匾,门旁有联。联匾皆有来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且多出自名家之手,宋代朱熹,明代杨士奇、金幼孜、罗洪先、曾同亨,清代董士标、刘绎等,均有联匾留传。虽经数百年风雨沧桑 ,无论书写 、雕板、纸张、印刷,都属上乘,刻印的谭纶、聂豹、罗洪先等人的手迹,遒劲有力,流畅飘逸,使人爱不释手。在流坑村观光浏览,遍布全村的古建、雕刻、绘画、匾联,禽藻飞翰、镂金错彩,真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回顾流坑村一千余年的经历,在前五百年,走的是亦耕亦读的道路;在后五百年走的是既亦耕亦读,又亦工亦商的道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坚韧性和由宗法制度所巩固、强化的血缘关系,以及儒家理学的传统思想,是它能够千年不散、长期繁荣昌盛的关键。在董氏家族世世代代坚持不懈的努力经营下,使流坑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建筑之全、艺术之美、家族之大、延续之久,在吉、抚二州,以至江西全省,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可以说是江西古代文明的代表,中国古代农村文明的典型。在这样的穷乡僻壤之中,在不发达的中世纪的生产方式之下,居然能创造如此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明,这是历史的奇迹 ,人类的骄傲。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运的衰落,也给流坑带来了不幸。经过太平天国革命、北伐战争、红军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血与火的考验,这座古典的村落竟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流坑焕发了青春,各项事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它必将超越前人的业绩,比历史上任何时代更加灿烂辉煌。
喝了党的酒,才知道路线怎么走,吃了党的饭,才知道工作怎么干,用了党的钱,才知道发票怎样填,抽了党的烟,才知道名字怎么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81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491
 楼主| 发表于 2004-9-20 0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年前,象流坑这样的有文化积淀的、古朴的、纯粹的自然村落在中国可能会找到很多。  
  十年前,能见到流坑这样一个村庄,已经是重大发现。

  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发生了(或者正在发 生 )巨变。流坑不可能例外。

  你将要翻开的,就是正在经历巨变的、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最后一个活标本的世 纪末肖像。若干年后,这一切又会是另 一番景象。


  今天尽管中国的绝大多数村庄都已经变得(或者说发展得)跟流坑这样的村庄不一样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非常城镇化,甚至城市化、现代化,没有了农耕,没有了田地,村民的吃、喝、拉、撒、睡已经完全和城市居民一样。但是我们一想到村庄,脑子里依然是山地、田野、荷塘、炊烟,有打鸣的公鸡,对生人始终保持警惕的狗,还有牛,有猪,有光屁股小孩在河里洗澡。我们的村庄概念是很顽固的,是渗透在血液里,渗透在骨髓里的。传统的、自然的、尤其是古朴的乡村,慢慢地、悄悄地,先是在我们四周消失,然后在我们的视野里消失,最后,将可能在我们的版图上消失。倘若,能有一个偶然的机会,面对一个在某个地方活了一千多年的村庄,那是我们的运气。


   流坑,就是这样的一个村庄。  
  
  流坑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37-942年),全村绝大多数人姓董,尊汉代大儒董仲舒为始祖,董合为流坑董氏的一世开基祖。北宋初年,董氏第三代孙董文广兴教办学,倡导科举仕宦之路,因而在两宋时期(公元960-1279年)、流坑仕宦鼎盛,人才辈出。宋仁宗甲戌年(1034),董文广的侄子董洙、董汀,侄孙董仪、董师德、董师道一门五人同时考中进士,族人为此在村中建"五桂坊"以显殊荣;两宋300年,董氏一族共出了26名进士;宋、元、明三朝,流坑人中进士者33人,其中文、武状元各一人;官职上至宰相、司徒、司空、师保、尚书、侍郎,下至知府、知县、主簿、教谕的流坑人氏达200余人。 明清以降,流坑的科举仕宦日见式微,但流坑董氏的学术、文化、政治、工商活动却呈现旺热。明代董姓学人共有著述38种,有诸多贤达为流坑董氏撰文、赋词、赠诗、题匾,如王安石、梅圣俞、朱熹、文天祥、吴澄、罗洪先、聂豹、曾国藩、左宗棠等等,都为流坑留有墨迹。而明末清初乌江上游的竹木贸易空前繁荣且为流坑董氏所垄断,崛起的富商捐钱买官,营造豪宅,复兴宗祠,修撰谱牒,扩大族产,以其严密的宗法制度将流坑庞大的族群凝聚维系到二十世纪中叶,以致一村一姓延续千年,历尽沧桑几经战乱而不散
喝了党的酒,才知道路线怎么走,吃了党的饭,才知道工作怎么干,用了党的钱,才知道发票怎样填,抽了党的烟,才知道名字怎么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81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491
 楼主| 发表于 2004-9-20 0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紧挨流坑村古戏台有一幢清代干隆年间的"州司马第",屋檐内外重重装饰,彩画颜色鲜艳,木雕图案丰富,尤其大门两幅彩绘门神,别具一格,为游客必观之地。房屋主人董兆荣,坦然公房下董氏第33代孙,1939年毕业于南城师范学校,是流坑村最有学问的老人之一。老人说他是「五四」运动那年生的(1919年),就出生在这座"州司马第"的右厢房里。 这座房子是他爷爷的爷爷董学文,于清干隆四十年(1776年)建造的。当时,董学文捐了个州司马衔,但他老人家没有去做官,却在乡里行医。据族谱记载,学文老先生是位掌握起死回生之术的神医呢!家境和国势同步衰败 "但到了他的孙子,也就是我爷爷这一辈,家境开始颓败了。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大清王朝不行,我家也不行了。我父亲光绪六年出生,到他成年时候已经靠做酒、做豆腐过日子了。" 兆荣老先生说,因为家境败落,所以他少年时只好放弃读中学而改读师范,因为上师范不交学费。而更多的董氏后代只不过在村里读一读私塾就算了,上小学的也不多。


董氏族谱,被专家称之为"国宝"
流坑一村一姓延续千余年不变,究其因由,很大程度上是靠其严密的宗法制度。流坑董氏撰修第一部族谱始于南宋初年(1142年),族称"故谱";元至顺年间(1330年)再修,并由元代大儒吴澄作序,但是稿成未刊。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增补修订付梓刊行;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重修,成《董氏新谱》。以后修谱不断,宗族赖此稳定。这些族谱多达二十几部。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刊印的族谱,是目前所发现的众多谱牒中最古老的董氏族谱,被专家称之为国宝,一般不轻易示人。 这时候来了一个外地参观团,领路的是乐安县某领导。领导让董兆荣把他保存的明万历族谱"请"出来让客人参观,客人方才有幸一见。

  现时流坑村的平面布局,还基本保留了明代中晚期的格局。董燧的故宅,虽经400多年的风风雨雨,前厅却依然保持 明代风貌。一对造于明嘉庆年间的石狮蹲立大门两侧;"理学名家"的匾额悬于宅门上方。这块匾以石膏作底,阳文黑字;字体圆浑古朴,系明代著名理学家、南京吏部尚书曾同亨所书。"理学名家"房前还有一方照璧,上面砖雕阳刻四个大字"高明广大",系明代理学家、书法家罗洪先所书。后来翻史料得知,这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是江西吉安人,嘉庆八年中状元,官至翰林院修撰呢!


 借省长的光,一睹"衣冠图"风采
  流坑有好些东西,一般访客是难得一见的。例如族谱,又例如祖宗的衣冠图。被专家称之为可列入一级文物的万历族谱,县上来人了有时还能"请"出来一看,衣冠图就不一定了,因为太大,挂起来很费事,容易损坏。我多次去流坑都无缘目睹。1998年春节期间,借省长来村视察之机,才在"大宾第"一家村民的堂屋中得以一见。2米多高、1米多宽的布上彩绘 15位身 官服的先祖,正襟危坐,威风凛凛。衣冠图两边木制的凸形长联和两侧壁上8块一套朱底金字寿匾相衬,真有点把人一下子拉回到18世纪的感觉。那次因为有村民在巷中拦路告状,省长没有进到这座"州司马第"看衣冠图,我就抓住这空隙借 为房子的主人拍全家福,一睹这"一级藏品"的风采。省长一离开村子,衣冠图和长联、寿匾就全都收起来了。 1999年8月,我再次来到大宾第,访问这座"州司马第"的主人董大坤,我才知道,省长来看而未看成的"衣冠图",原来不是他家的收藏,是借别人的。原因是大坤家所处的"大宾第",老房子集中、体面。他家便成了临时展览馆了。 董大坤还说,很可惜呢,我家也有过一幅四代为官的"衣冠图",结果在文革中被烧了。 从左宗棠、曾国藩到红军、造反派,历代墨迹皆存 特别有意思的是,流坑村不但比较完好地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房宅、壁坊、匾联、楹联、就连直接书写的文字--墨迹,居然也比较完好地保留在它们"问世"时的老地方。岁月久了,只是残、破、旧,但很少有被人主动除去的。 还有文革标语,在中国其它地方也能看到,但是在流坑屯田公祠神龛前的板壁上,居然可以看到30年前写在纸上的文革标语。颇具讽刺意味儿的是,标语下面还有一块大清光绪二十九年的匾牌,上书"三叶重光"。 1930前后,红军曾驻扎过流坑,还建立过乡农协会呢。流坑村墙上留下了不少红军标语,略一数,有十几条。比如:"白军兄弟要使老母妻子有饭吃,只有参加红军","欢迎白军士兵、下级军官来当红军"等等。最有意思的是,有条白军标语原文是"欢迎自首的共党分子",红军将"共"字涂改为"国民"二字,就变成了一条红军标语。 除红军标语外,流坑还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墨迹,远至宋代大学问家朱熹的"状元楼"墨迹、明代罗洪先、曾同亨,清代曾国藩、左宗棠的墨迹,以及建国以后土改、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的标语、宣传画。以至有参观者感叹:这个村庄真象个标语博物馆。 左宗棠、曾国藩的两幅字,也是写在纸上贴在木板墙壁上,一两百年过去,宣纸和壁板已经融为一体,窃贼想偷也偷不去了。
喝了党的酒,才知道路线怎么走,吃了党的饭,才知道工作怎么干,用了党的钱,才知道发票怎样填,抽了党的烟,才知道名字怎么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81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491
 楼主| 发表于 2004-9-20 0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漫长的岁月里,流坑村民们一直没有意识到残文断字和所有石的、砖的、木的旧物都是宝贝。我曾问过董兆荣老先生,1988年以前外面就知道流坑有很多四旧吗?老先生说,以前外面没有注意到这些东西,至到1989年省里的周鉴书来看,回去写了一篇《初访流坑村》发表,才引起重视,又有好多人来考察,写了好多文章,流坑的影响才大起来的。村里老百姓对这些东西,开始也并不在意,专家来一讲怎幺怎幺有价值,他们心里就记住了,有一些不良份子,就偷去卖。我这里就丢掉好几样。原先门口有两个狮子,木头雕刻的,有这么高(比划,约1米多高),"文革"时被人把那个面孔用刀剁掉了,我以为象这个已经破坏了的东西可能没有人要,结果还是被人拿走了。还有一块木雕的屏风,好高的;还有这地上原先有一个花瓶,好大;还有案桌上的香炉,都被偷掉了。 这一相见,一下子缩短了流坑和外界的距离,流坑开始面临巨变,有点象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其变数,就不是打开盒子的人的主观愿望所能左右的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已成历史
  龙湖上的廊桥是流坑村的农贸市场,在"廊桥集市"的鱼档,所能见到的鱼,几乎全是外地贩运过来的塘虱、草鱼和鲢鱼。乌江滔滔南来绕村而过,集市上却绝少见到鲜活江鱼。倒是有个别地摊,偶有用小口袋装 的小鱼干出售,看得出来那是江鱼,只有筷子头大小。 在圩上巷一处民宅,一对中年夫妻正在清理湿漉漉的鱼网,主人叫董培胜,他说昨晚打鱼刚回来。他告诉我,他打鱼将近20年了,1978年开始捕鱼,那时鱼很多,一晚可以捕20多斤呢!但是鱼价好便宜,一斤才一毛多钱。而如今,鱼价是涨上去足有百倍,但鱼却好难打了,空手而归是常事。昨晚,他就一条也没打上来。为什么?人心都变贪喽!他们都用电打,一放电下去,大鱼小鱼都翻上来,再大的江湖,也架不住"赶尽杀绝"啊。
  树砍光了,鱼也快捕尽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流坑村来说,已经成为历史。今后靠什么?眼前怎么办?村民们各有各的想法和对策。而旅游业的兴起,好象为封闭的老屋开启了一扇希望的天窗。 认识到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对于流坑至关重要,不光是北京的专家和省、地、县领导这些"上面的人",也包括相当一部分生于斯、长于斯的董氏后人,董绍生就是其中之一。 董绍生80年代在广东干过多年武警,回村之后当过村里的民兵营长、村支部副书记,现在仍然在村委会,分管后勤。90年代流坑接待外来考察人员的具体事务大多由他负责,对于有悖流坑旅游开发的做法和说法,董绍生极其反
喝了党的酒,才知道路线怎么走,吃了党的饭,才知道工作怎么干,用了党的钱,才知道发票怎样填,抽了党的烟,才知道名字怎么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81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491
 楼主| 发表于 2004-9-20 0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身在"宝山"要知"宝"
  "流坑村说到底,穷就穷在没文化。老百姓吃亏也吃亏在文化素质低。老百姓有怨言,又讲不出什么道理来。那一年省长来,有人拦路告状,人家问递状子的人,上面写的什幺?他不知道。其实写状子的人躲在后面没有出来,他害怕省长一走,村里面的干部收拾他。其实村里的事就跟一个小家庭一样,你生活搞不好,天天骂娘有什么用?解决问题还得靠自己想办法啊。确实也是,村里现在没什么资源了,土地那幺少,山林早就砍光了,什么也没有了,所以省里县里就讲,流坑一定要开发旅游。真的,流坑目前就剩下这个东西了!要搞开发,要提高素质,这是唯一的一条路。这些年,流坑的开发无论它搞得怎幺样,都给老百姓带来了好处,给村委会带来了好处,至少有门票收入了,路修起来了,餐馆、旅店也办起来了嘛。但是有很多人他看不到这一点,甚至镇里有些干部也看不到这一点,说上面人也来过了,省保护单位也批了,流坑也就这个样了。" 通过开发旅游激发流坑的活力,扩展流坑和外界的交往,从而逐步更新村民的传统观念,提高文化素质,实现脱贫的目标,固然是一条思路,但是村里很多人对于开发旅游是否能够奏效,还是心存疑虑。 比如当我对一户身居古宅的村民说,流坑可有别的村子所没有的宝贝啊。你猜他怎么回答?"我看不出来这老房子有什么好处,都是破的、旧的、快要倒塌的,你看我家隔壁那一大院老房子(指"恩迎北阙",始建于明代),都快倒光了。房子,还是新的好哇!我不知道外面人吃饱了为啥来看这些,看什幺呀!"流坑古村引起外界注目,始于1985年同济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古建筑专家吴光祖教授的考察。声势浩大的对外宣传,则缘起1989年以后周銮书先生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对流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1997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等专家学者对流坑进行考察之后,肯定了流坑的文化保护价值,认为应该申请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流坑村被列为江西省文化保护单位。1997年,由江西省有关部门拨款修筑的乐安县城至牛田镇的柏油马路通车。翌年,牛田镇至流坑村8公里的水泥马路通车。流坑村的旅游观光事业由此逐渐兴旺。村委会也开始有了收入--参观流坑村的门票每人10元,导游费另计。
喝了党的酒,才知道路线怎么走,吃了党的饭,才知道工作怎么干,用了党的钱,才知道发票怎样填,抽了党的烟,才知道名字怎么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0

主题

3699

回帖

1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1888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4-9-20 15: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流坑应该跟婺源的李坑、晓起、、、、、、、、的风格差不多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81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491
 楼主| 发表于 2004-9-20 15: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由 [B]东篱采菊[/B] 发表:
这个流坑应该跟婺源的李坑、晓起、、、、、、、、的风格差不多吧

我没有去过,不过阿雅说不一样。今年我肯定会去,回来后向你汇报。

你将儿子的事情要做好!!!
喝了党的酒,才知道路线怎么走,吃了党的饭,才知道工作怎么干,用了党的钱,才知道发票怎样填,抽了党的烟,才知道名字怎么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3

主题

4012

回帖

1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715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4-9-21 2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骆驼去过的[em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1

主题

4490

回帖

3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01197

荣誉会员突出贡献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4-9-22 2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由 [B]东篱采菊[/B] 发表:
这个流坑应该跟婺源的李坑、晓起、、、、、、、、的风格差不多吧


孤陋寡闻
随心所欲的生活,我思故我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1975

回帖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9957
发表于 2004-9-23 2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面积3。61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人,村人自称董仲舒的后代,曾有徐霞客所描绘的“万家之市”的繁华。整个村落仿佛被时间凝固,是古代社会变迁与民俗传统沉积的活化石。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34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0216
发表于 2004-9-26 14: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机会一定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3

主题

4012

回帖

1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715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4-9-27 0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去一次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8 17:19 , Processed in 0.05014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