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线杆子上贴文字,叫牛皮藓,在墙壁上涂写,叫影响市容,在BBS上码字,叫帖子。 网络的魅力在于前无古人的降低了发表的门槛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芸芸众生的发表欲。 心情折射压倒文学欣赏性这一传统文字的立身之本是网络文字的妖娆之处。在保障语句基本通畅这一最低标准的基础上,说什么比怎么说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 既然思想性比可读性具有压倒的优势,帖子的集散地论坛成为是非之地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毕竟认可一种观点远比认可一篇文字要困难的多。 虚拟的网络中,挑战的代价与认同的获益均微乎到可以忽略不记的地步。低廉的成本注定纷争会像吃一片西瓜一样简单易行,论坛里终日狼烟袅袅也就不足为怪了。 纷争的虽然是虚拟的ID,可是正如皮影戏需要幕后人来牵动一样,虚拟的ID影射的也是一个真实的人的思想。 如果说只有肉体没有思想的人是“行尸走肉”,那么只有思想没有肉体的就是网上泛滥的名词“呢称”了。 不论是缺思想还是缺肉体,过分强调单调一个方面的走极端最终的结果都是畸形----网络上的纷争正在滑向“为争而争”的误区。 相争的虚拟ID代表的是真实的人的思想,所以虽然都处在“为争而争”的大匡架中,但是因为人的性格,学识的不同而导致纷争有了纯相争方式上的优劣之分。要分清这种优劣,当然首先要给纷争的人分个类。 在论坛早期,相争的帖子统称为“板砖”,写纷争帖子的写手一并带上“板砖客”的帽子。在现今光速日新音速月异的网络发展中,再笼统的把这些写手归于一个范畴已经不能准确的描述他们巨大的个体差异,所以细分一下,是很有必要的。以小弟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板砖客,这类人有点冷兵器时代剑客的遗风:做人的原则不一定符合社会规范但是还能自觉作到“不昧良心”,出手之际比较自持身份,有自己鲜明的观点,不会人云亦云。往往他们为“观点”出手而不以对方的人缘,人品和地位来决定自己是否该出手。他们允许别人嘲笑他们的观点也会极尽所能的刻薄他们不认同的看法,但是他们决不会嘲笑别人的人品正如他们鄙夷人身攻击一样,在他们看来,输赢应该通过光明正大的较量来决定,人身攻击之类赖皮的行为即使赢了也会让他们有活吞了一只苍蝇的恶心。 这类人多是对自己的实力有足够的自信,想让他们认输,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比他们更强。是的,和他们较量是最简单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实力。 第二类是棍子手,这类人有点类似过去的“强人”,出手时更看重的是对方的名气和攻击所能获得的轰动效应而不是他对对方的观点有多么反对,相反,他没有鲜明的观点,他只是以对方的人气和声望来决定自己是否该攻击。他们也许同样不太在意输赢,他们在意的是论战本身这个过程所能赋予他的通过正常途径无法为他带来的关注,名气和成就。 应该说,他们的实力是不错的,但是他们缺乏通过正当途径来获得尊重的耐心,他们急功近利的想找到一条捷径,或者说,他们无法抑制攻击带来的快感的诱惑。 和他们较量,你会对“牛皮糖”的死缠烂打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你的耐心也是一种强化训练----你甚至有机会了解自己的耐心极限值。 第三类是城市青皮,这类人就像过去所说的“泼皮”,那种打不赢也要咬你一口的角色。在现代化的都市里总有些刚刚走向社会还处在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心理预期的落差适应期的青年,社会边缘的地位使他们具有了流氓无产者无知者无畏的勇气,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们获得尊重这一普遍心理需求的方式是好勇斗狠,横冲蛮撞,他们知道固有的游戏规则下无法获得认同,他们更明白自己对这种认同的强烈需要,边缘的地位所赋予的破罐子勇气使他们别无选择的采取激烈的方式来抗衡社会整体的漠视。以后他们会明白这种方式是多么的无益,但是现在他们不明白,这也是年轻的代价吧----我指的是心理年龄。 和他们较量,你不是大脑短路就是刚喝了一斤二锅头,因为清醒的时候你永远不会参与一场让理智走开的论战:不论输赢,失败的都是你。 和“板砖客”过招,你知道什么是胜利和失败;和“棍子手”较量,你会恨自己当初没有学好“凌波微步”之类的摆脱大法;和“城市青皮”纠缠,你就知道自己前世一定是做了什么孽-----如今报应来了。 戏说论坛砖手,切莫对号入座,如遇掐手扬砖,小弟我大多数是要掩腚而遁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