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跟着老师摇头晃脑的念格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千金难买寸光阴。
不知不觉的,光阴就这样从我们身边滑过,来不及挽留,也忘记了疼惜。
还记得朱自清的《匆匆》: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个黄昏,穿行在人群里,我也忽然的就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蓦然回首,种种往事故人随着青春渐渐消逝,而我的宝贵的光阴,都浪费在了什么地方?
每个清晨与夜晚,每个片段与瞬间,时光从身边悄悄溜走,而有限的生命在不断的缩短。上天给每个人的生命原本是短促而有限的。
时间在红尘的嘈杂里,电视报刊今天的八卦明日的新闻,你唱罢了我登台你拥我嚷好不热闹;时间在迷乱的繁华里,这是个普遍浮躁的时代,功名利禄的追逐金钱美色的诱惑是如此眩目;时间在茫然的困惑里,没有时间心境去宁静沉淀,仿佛不急于获取想要的东西就会是失败;时间在随波的无奈里,生活是如此现实身体也由不得自己,金钱利益至上的趋向挟裹众生。
没有环境宁静,没有时间清澄,没有心情静阅一卷书香,品一杯佳茗,体味两袖清风的悠逸。
时间,我的生命里仅有一次的光阴,被我挥霍并浪费,惋惜的在岁月尽头叹息。
想起小小鲁迅在百味书屋的课桌悄悄刻下一个“早”字,以督促自己勤学刻苦;钱钟书在清华园里博览群书,但凡罕有人借阅的读物之后必然独有钟书的签名;周恩来少年时候便立志“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而毛泽东即便是入厕也手不释卷。纵然他们是伟人,但平凡人的光阴却是一样的珍稀而宝贵。
阳光的午后在书店里徘徊,一排排书架上密麻的读物琳琅满目的同时也叫人不知如何选择。
“功利性”的读书,为了学业、考试、工作与前途的,必得有专业与外语;为爱好性的读书,各个不同的出版社,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装祯版本,着实令人花了眼睛。
人文哲学艺术地理历史类的读物似乎最为丰富见识修炼性情,但古今中外的这么多著作,又该选择什么呢。所谓名著仿佛要作为基础阅读,那已是少年时代的读物。从《诗经》到诸子百论,从古代到现当代文学作品,从正史经传到野史杂谈;从希腊文化的起源到家喻户晓的西方小说诗歌到如今层出不穷的各个流派,还有心理、音乐、戏剧、书画等等,这么多的书,仿佛觉得都应该读,每本书都包装精美诱惑着读者购买。但哪里能读得过来呢,又哪里来那样专注的时间与心境。随着渐渐成长入世,人越来越浮躁,读书越来越少,许多空闲时光都被毫无意义的生生浪费掉了。
记得中学时候当代作品里喜欢中国女作家陈染林白方方她们的小说,较之琼瑶三毛等当时流行的港台小说散文有更丰富深刻的内涵与味道,相对而言大陆女作家多是从事严肃文学写作。时代渐进,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比如九十年代早期曾风靡全国的《女友》杂志的写手赵凝如今已自称是“中国最好的女作家”,每每新书上市便不断热销;年轻时笔触清新的张抗抗以《情爱画廊》改变文风,新小说《作女》塑造了“作”的现代女性(“作”,本身除了“不安分守己”“折腾”等贬义外,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它体现着创造力、勇于放弃与不断开始的意思—张抗抗语)则以全票获得第二届女性文学奖。
铁凝的《大浴女》、虹影的《饥饿的女儿》、残雪的《五香街》、张懿翎的《把绵羊和山羊分开》等女作家作品都很有特色。这些作家个人风格都很明显,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可以一看。阅读,其实是一种带着自己观点的观看与鉴赏。并一定就会认同或反对。
至于余华的《活着》、阿来《尘埃落定》、王安忆《长恨歌》等等这些曾获奖的优秀作品也可读一读。老的经典要看看,为感知时代多面性各类新人好象也得翻翻。七十年代的美女作家沉寂了,八十年代新生派兴起,韩寒高中时就能写《长安乱》,郭敬明这种少年偶像写手时尚帅气,小女孩张悦然已经一边出书甚丰一边思考文学的道路与意义了。果然是没有老去的江湖,只有老去的年代。除了自己喜欢的作家,我很少买流行小说,大多从网络上匆匆翻阅。
还有哲学、心理方面,关于马斯洛、弗洛伊德这些人仿佛是要略知皮毛的,年少时强吞这些,一半为求知一半为虚荣,其实根本就不大懂;尼采、黑格尔、萨特、叔本华等等的书少年时老师就教育说得读读,关于什么生存的意义自己想不明白的已经有人想在前了这多好,但这些名家似乎多半有点神经质,看他们的著作感觉自己没准也就带点神经质了。基本上,有些怕这些形而上的东西了,或许是因为那会令人头疼,而我从其中并没有找到可以解脱的答案、自己也在逐渐走向世俗的缘故。
有时候在书店里淘书时就想;为什么要自找烦恼的去读这些呢?这些难道不是使人思考,而思考正是令人类痛苦的根源吗?或许是因为活着累,便越来越希望简单轻松的快乐了。
还有宗教方面的,佛一定不是给你强灌道理的,而是来帮助你尘世的困惑与痛苦的。所以,仿佛不得已的,宁静寺庙要常去静静心,简单通达的佛理也要不时翻翻,以灭自己灵魂内本质存在的焦躁邪恶之气。但更深层的,我就读不懂也很难静心读进去了。
还有艺术、旅游方面,全国各个古镇、西藏手绘地图、名画鉴赏,音乐索引……只要需要的,几乎书店都有,而且太过纷繁多样,直到令人觉得买回哪本都有些迷惘。
还有传业绶道的,从九十年代“厚黑学”畅销,这个时代的畅销书多半与如何“混迹江湖”有关,如何推销自己、如何节约时间、如何做个有魅力的人,如何迅速淘金致富……这些书买回家,或许不但不能点播迷津,反而经常要浪费时间去看,且以成篇成套的作者理念给读者造成更多的思想负担。不如看名家的人物传记或历史小说类书籍,好处与收益反而多些。
还有有关生活方式,所谓什么小品位的,是不是就被概念为读米兰.昆德拉、杜拉斯、村上春树等等的书,看王家卫的电影,听爵士品雪茄,男性应该熟悉跑车洋酒的种类女性应该熟稔各种品牌与消费的价格?真的喜欢这些的,怕人说自己是在附庸风雅矫情做作,真的不懂不喜欢的,大概又会被一些高雅人士骂做土气落伍。
这其中有些我是真的喜欢,有些我是真的没兴趣。让我们自由些,选自己爱的吧。人间生活的方式与态度应是平等而多样化的,并无绝对的优劣是非。
如今书卖得贵了,而且选择太多,流连、流连,翻阅了种种,最后购了一套《中国电影百年半叶回眸》,付了钱后一想,花百元买这些做什么?无非是老电影简介、影评、影星生平等,闲暇时翻翻对我也无甚益处,还不如买几本学习的书;转念翻到书内收藏了许多平时见不到的的自述、老照片、海报与月份牌,又方觉安慰。
据说中国现在一年出的书就够一个人读上500年了,还是保守的估计。书那么多那么泛滥,,我们该读哪些? 而停止了读书与学习,仿佛不进食而只往外拿,本来就积蓄很少,整个人感觉很快就被掏空。读书是必要的,选择是重要的,因每个人会用来读书学习的时间与金钱有限。
无论如何,从现在开始,少浪费些宝贵有限的生命与光阴,每晚多读一会书,每天多学习一点,对人对心对人生总是有益无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