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45|回复: 1

[原创]春天时写的木兰山木兰湖

[复制链接]

113

主题

240

回帖

7521

积分

游客

积分
7521
QQ
发表于 2008-5-20 10: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距离


如今春天悄然无声地
来到我寂寞的茅屋
默默无声地停留
在我的茅屋门口

目不转睛地
凝视着远方
远方苍翠的大地
正溶入一片蔚蓝里……
------------------泰戈尔




木兰山,位于武汉市区东北郊58公里的黄陂区境内,是大别山系的支脉,山川纵横之间,呈丘陵错落与山地逶迤的地势风貌,海拔虽然只有600米左右,但在平原丘陵地区也算一峰独秀了。

木兰山原名建明山,因山形远望似仰天长啸的狮子,又称为青狮岭;相传古代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就出生在这座山下,木兰从军12年,英勇善战,屡建战功,被朝廷封为木兰将军;后来,木兰辞朝归乡,老死闺阁,葬于建明山北;为了纪念这位巾帼英雄,明朝万历年间,建明山改名木兰山。

因着这个传说,木兰山也成了鄂东一带的宗教胜地,在黄陂及邻近乡民看来,木兰山与武当山、五台山、九华山这些道教、佛教圣地并重,每年上山进香的人数有数十万之多,以至于在当地留下了“木兰山的菩萨----应远不应近”这句褒贬难分的歇后语。

木兰山庙宇,始于隋,兴于唐,盛于明,先后曾出现过七宫八观三十六殿、古佛千余尊的壮观场景。

这些,属于木兰山的传说和历史,那位因一首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而遐迩闻名的花木兰,由于名声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国内有六个地区在争做她的故乡,让人实在是难辩真假;而木兰山中的古建筑群,早已毁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中了;甚至这座山过去的优美景色,由于1958年大练钢铁时,将几百年、上千年的古树全部砍伐殆尽,化成了熊熊火焰,也变得大为逊色。

谈谈历史,只是一种铺陈,这篇文章要介绍给大家的,却是一个人,一位曾经把他的恩泽施与给很多人、现在已经仙逝了的老道长。




1949年,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军逼近武汉时,一位国民党军队团长没有跟随溃败的军队继续逃跑,而是毅然抛弃了自己的部队,独自上了木兰山,在帝主宫出家做了一名道士。

当时帝主宫的当家是尹永慎道长,他出家前也是位军人,却是满清新军的,参加过1911年推翻满清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经常设法为新四军代购医药、纸张、布匹等军需物资,算是位进步僧道,这样一对师徒,也称得上奇特的组合了。

中国历史上,本就有“出家无罪”的传统,那近似于宗教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对幡然醒悟的浪子的收容,历史上最著名的这样一位人物,是唐未割据一方的一个节度使,因晚年夜夜恶梦里被以前杀死的冤魂索命,抛弃了尘世间的一切,归于佛祖门下洗刷自己曾经造下的蘖债,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说的好象就是这段公案。

至于这位名叫李智义的国民党军队团长,为何没有选择向解放军投降,我想可能是缘于他军人的自尊,也有可能是他确实已经看破了红尘吧?

当我了解了这位和我是山东老乡的李道长的故事后,有一个问题一直卡在喉咙没有问出,那就是:他有妻子儿女吗?出家后他回家乡看过他的亲人吗?觉得唐突终究没有问起,出家人本就是一入道门在尘世上就不再有所牵挂,以道为家、以庙为家、以天下人为亲人,原来那个小的概念反而淡化了。

山中岁月终是寂寞的,闲来无事,据说纯粹是自学,应该也有道友相授的成份吧?李道长开始研究起中医,心无旁骛加上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再者木兰山及周边本就中草药资源丰富,开始只是给道友治治病,再后来帮信众香客减除病痛,其效如神,声名远播,没几年居然就和居住在与木兰山相峙的石门峰上的董道长齐名,成为当地道观里的两大名医,李道长治病时的情景我无从知晓,只是听人说过:董道长所在的石门峰,本比较偏僻,道观又在一座山顶,交通非常不便;那时,董道长收了几个年轻道士,专门帮他采药,就这样,在朝香的季节,上观求医的人,常常要从山顶排队排到山脚,场景煞是壮观;当然,出家人并不是以敛财为目的,而是以病人为亲人,患者又多是附近或闻名而来的贫苦乡民,最初董道长收费仅为五分钱一副药,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提高到一角,董道长去世得早,至八十年代初,李道长回木兰山帝主宫重新行医时,收费也仅仅是三角钱一副药。

他们收费能如此低廉的原因,一是所用的药大多为自己采的草药,二是以此一技之长行善积德,三是医者父母心,尽量高效地治病,对农民来就,病多拖一天就增加一份生存的压力,也因为这样,李道长和董道长才得到了乡民的拥戴和敬仰。

李道长的为人,照今天时髦的话来说,就是非常有性格,属于“酷”一派,他治病有“六不治”,有六类人他是不治的,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最前面的两条,一是当官的不治,二是知识分子不治,不给当官的治病,倒不是思想反动,而是大凡做了官的,多带些以权势压人的味道,这点让无欲无求的道长非常不爽吧?至于知识分子,大多是书读呆了,好讲歪理,给他们治病还要受他们的教育,干脆不搭理为上策,其他至于贩夫走卒之流,却常常成了道长以礼相待的座上宾,这也只能说李道长是一个“平民意识”非常强烈的人吧。

修道、治病之余,道长还收养了一个孤儿,收了三十多个学医的徒弟,可惜那个孤儿长大后不约束自己,太过顽劣,被道长赶出了道观,据说是在观外长跪了两天后,见道长心意已绝,磕了几个响头,哭着离开了木兰山,讲故事的人说到此,长叹这个孤儿本来天性还算聪慧,可惜不走正道,不珍惜机缘,最后只能沦落红尘。

“文化大革命”浩劫一至,木兰山上庙观被毁,出家人被遣散,李道长因为在当地民众中医术的崇高声誉,被请到了黄陂县医院,当了名大夫,道长也就依然头挽发鬏、内穿道袍,外面再罩上白大褂,继续行他的医,积他的善德。

“文革”结束、81年国家刚刚恢复宗教政策,李道长就重上了木兰山,这时的木兰山庙宇区,满目荒芜,家园不再,在徒弟们的帮助下,已是88岁高龄的李道长搭起了间石屋,在被毁坏的道观原址上,重新建起了帝主宫,这也是宗教政策恢复后,木兰山重建的第一座庙宇。

1983年,90岁的李道长因为一场意外仙逝了。




车沿着盘山公路蜿蜒向上时,山下如蓝黄色绸带般的滠水,亦在渐行渐远,那蓝的是水,黄的是因枯水期裸露出的沙洲,阳光,和熙地洒在大地上,山上的植被,除了松树及些常青科的还保留着青翠,其他的树还是黑黄突兀的大片色块,竹子倒是黄绿黄绿的,脆脆嫩嫩的,只是夹杂着蹦出一两簇,路边的草,从枯黄的草根处又冒出了绿色,野火未烧,已迎着乍暖还寒的春风悄然长出了。

眼前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

已记不清这是自己第几次上木兰山了?只记得最近一次,好象已是五六年前的事,从90年代早期知道李道长其人后,每隔一两年都要上次山,在观里住上一两天,给李道长上上坟,顺便享受一下远离喧哗纷乱都市难得的清静。

知道李道长,只不过是机缘巧合,得蒙他的传人救了我一条贱命。

几年没来,山上居然修起了索道,直达玉皇顶,门票价格也涨到了30元,第一次来记得才3元,后来是5元,再是10元,庙宇区,对风景管理处来说,好似一个聚宝盆,别的地方可以不收费,这里却是万万不能不收的,因为来木兰山的人,绝大多数是冲着木兰山的菩萨来的。

顺着石阶拾阶而上,两旁的庙宇商店鳞次栉比,卖旅游用品的摊位和算卦的也比比皆是,只是卦摊已经随着时代的步伐,打上了“生命预测中心”的招牌,看得让人莞尔不已。

找到帝主宫,居然费了一番力气,记得第一次来,山上除了金顶,就只帝主宫一座大庙,小庙都极少,五六年前,帝主宫仍然气势恢宏,山上许多小庙在重建,到了今天,一座庙观比一座庙观建得高阔、色彩鲜艳,帝主宫和它们一比,倒显得陈旧低矮了。

当家的王道长在庙里,一眼认出了我,这让人多少有些欣慰,闲聊了阵故人往事,不禁有些唏嘘,庙里的人,现在我还认识的,只剩下了王道长一个,道长笑言:“几年不见,你怎么老了许多?”,是啊,年龄比我还大的道长,看起来居然比我年轻得多,红尘里打滚,又怎么能和他山里的清静相比?道家所谓“惜命以葆全真”,可对我等俗人而言,命只不过是打拼的本钱,又从何葆起?

在庙里安置下来,向金顶爬去,这里只比最高的玉皇顶低了几米,是木兰山的第二高峰,还未上去,便听见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其中还夹杂着“春雷”(一种大炮仗)的轰鸣声,走过许多道佛名山,只有湖北一地有些陋习:朝香允许燃放鞭炮;那些小贩已经不是在推销,简直是在怂恿诱惑了,美名其曰“让神仙知道你来了”,可神仙们想必更爱的是清静,这番吵闹恐怕只能吓跑神仙,其实小贩们只是爱你腰包里的钞票罢了,所以才诱导鞭炮炸得时间越长、越显得你心诚,香供得越多越大、越显出你有敬意,见一个香客便鼓励买那种半人高的大香,诚、敬都成了刺激畸形消费的幌子了。

还是在观音道场浙江普陀山庙里看过的一句标语最实在:燃心香一柱,神佛自明;一句话道破了所谓“朝香”的本质。

上了金顶,硝烟弥漫,鞭炮声仍未终止,走到围栏边,向下看了看,一面石崖居然全是扫下的红色鞭炮纸屑,触目惊心,一颗近20米高的大树,有半边已被鞭炮硝烟熏枯,得了绝症般,和守观的道士聊了聊,出家人终是爱清静的,他们也讨厌上香燃放鞭炮,吵闹破坏环境不说,把整座山弄得乌烟瘴气,可卖香卖鞭炮的全是附近的村民,风景管理处不制止这种行为,出家人更是无从劝阻了。

金顶和武当山一样,供的是真武大帝,几年没来,后面又修起了一座殿,问了问,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的父母,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嫌。

清风徐来,远处的山峦淡云曼绕,东边的木兰湖如龙爪形,隐在云烟氤氲中,下面观里晚饭的炊烟,由浓及淡,袅袅升飘,山半腰人工垒起的“天池”,翡翠般,一池婀娜的妩媚,像极了少女流盼的眼波。

下金顶,路边还残留有未溶的余雪,好奇地问了问,前几天武汉下雨,这儿下起了大雪,三、四百米的海拔差,居然成了两重天。

顺玉皇顶旁的岔路下石景区,整个风景区分为庙宇区、石景区、花苑区、山庄区四区,石景区奇石嶙峋,每一个石景大都附上了民间传说,大多是牵强附会的故事,甚至连形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让人都会有不同的联想,还不如信马由缰由人胡思乱想的写意。

花苑区紧邻着石景区,初春时分,除了绽放了几株白梅,满枝雪花般冰晶玉洁外,其他的多是凋零着枯枝,不时还可见树枝上挂着风吹来的塑料袋,黑的、黄的,再加上顺山坡乱倒的生活垃圾,花花绿绿的鞭炮纸屑,整座景区都宛如屹立在一个大垃圾堆里了。

山庄区位于山对面,入夏武汉炎阳似火,暑气逼人,这儿却因海拔高且丛林翠竹满山遍野,清风徐来,有如早春,成为难得的避暑胜地,只是那些山庄大多是些来头很大的单位修建的疗养区,新修的山庄,也价格昂贵,非平民所能享受得起的。




站在李道长坟前,暮色已霭,道长生前,曾在观后开辟了一块药圃,培育了400多种中草药,现在早已荒弃了,坟前两株大概栽了没几年的柏树,拱护着灵塔,这就是改变了自己命运、开启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的那个人?我们却从未有缘谋过面,莫非真的冥冥中自有定数?想想自己最初的模样,恍如隔世了,活在世上,又有谁能决定得了自己的命运?唯有尽力争取、珍惜以慰自己了。

一个人,能用几十年的光阴坚定地去实践自己的追求,那足以温暖并鼓励另一颗时时感到迷惘的灵魂,这是个奢谈信仰的时代,奢侈到只能把金钱和怀疑做为信仰,奢侈到只要去面对就要有勇气承受幻灭,可每一个灵魂却又渴望寻觅一个安详宁谧的栖息地,他们把那叫做所谓“灵魂的桃花源”。

可是,他们却又告诉我:这世上本没有桃花源,找得人多了,便更没了桃花源!这真是一个绝妙的黑色幽默呀。

你又如何触摸得到我深深的痛楚?

幸运的是,我的生命中有您的存在,站在您的面前,我永远是那个无所畏惧的孩子……


帝主宫神龛内供奉的主神是张瑞,据说是宋朝人,明、清两朝分别被封为国师、帝君,所以宫名“帝主”,可同时又供奉着观音菩萨的神像,这就是木兰山宗教的特点:道中有佛,佛中有道;再者山上的庙观建筑多用石块交错嵌压而成,不用泥浆,所谓“干砌石墙”,其实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创造的一种建筑方式。

后面一进三清殿,是李道长“文革”后重新上山时搭起的简陋石屋,现在已经推倒重建成恢宏的大殿,只是感觉总不如那简陋的石屋亲切了。

和王道长聊了聊,整座木兰山的香客人数都大不如从前,30元的的昂贵票价,对收入不高的乡民,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加上山外修了许多小庙,乡民只是需要有个泥菩萨拜拜,寄托一下信仰,来木兰的农村香客,自然大大减少了。

坐在观门口观察了会,上山的游客大多是像我一样的城里人,只是这些城里人,大多趾高气扬的一副嘴脸,活脱脱像极了带着先进文明征服新大陆的白种殖民者,只是这些殖民者怎么看怎么摆脱不了一副骨子里的可怜:生活在城市逼仄的鸟笼子里,呼吸着污秽的空气,好不容易才逮着机会在屁股上装上轮子,出来做回老爷*姐在农民兄弟面前显摆一把,用金钱以及经济意识猛砸自卑的农民兄弟。

可能那种感觉对他们来说,也是好极了吧?

只是这世上永远也说不清谁比谁傻?在先进文明的熏淘下,农民兄弟迅速脱下了淳朴的外衣,在对城里人貌视谦卑的面孔下藏着重重杀机:这不,别的地方卖一、两元一个的春雷,到了这儿开价就是五元,还在那信誓旦旦进价都要三元多;那算卦的假神仙,说给可能是个小官的一位中年人算了付好卦,中年人掏给他五元卦费,假神仙白眼一翻,一副不屑的神情,升到10元、20元,还是梗着细脖子不依,最后中年人掏出来50元,假神仙一把抓过钞票:“这才值这个上上卦的价”,简直和抢劫无异了。

谁比谁傻?悲哀……

夕阳已没,晚风渐冷,远山迷朦,叠障淡去,望不到尽头似的……




和出家人讨教宗教是件有趣的事,我有自己世俗的观点,但并不妨碍吸引王道长从宗教工作者角度的观点,比如轮回理论,本来道教中是没有的,是后来吸收了佛教中的理论,而佛教的轮回,好象又是来源于古印度教,总之,道教发展到今天,是在不断吸收,越来越广博,越来越杂乱。

道教的形成,思想起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形式开始于东汉未张角的太平道和张道陵的五斗米教,这和佛教释迦摩尼在世时已经开始了的形式化的传播方式,有着重要的不同,老子“道德经”讲无为、不争,他也确实在用生命实践着他的思想,若不是尹喜函谷关的苦苦相求,恐怕道德五千言也不会留于后世。

形式终究是与世俗的结合,是文化不发达时传播信仰的产物,有利有弊吧,做为通彻的大智者,老子若知有一天自己会被捧上教祖的宝座,恐怕也没有兴趣留下道德五千言了,毕竟所有的荣辱都要归于他的名下,高处会不胜寒的。

其实道德经只是一种哲学,一种完美的哲学罢了,一种实践哲学,一种以对欲望的放弃来换取精神的自由的实践哲学。

科学何尝不是一种宗教?金钱何尝又不是一种宗教?物质的发达刺激人的欲望,带来的只能是更深的不满足、更深的痛苦。

最初吸引我的,却是道家(注意,不是道教)那种“我命在我不在天”积极、向上的精神,这和佛家重来世、对今生略显消极的观点,截然不同。

不过,我们汉人的信仰,更像是块烂抹布,脑袋脏了的时候,才会想起用抹布去擦一擦,然后,那烂抹布又被扔到一边睡大觉去了。

入夜,早早便睡了,山里没有娱乐活动,出家人还要准备明天的早课,也不知睡了多长时间?梦里前尘往事缠绕着,突然惊醒过来,窗开着,月华如牛乳般洒在窗台,山风,砭人肌肤地寒,就从敞开的窗户灌进来,万籁俱静,寂静得听得见自己血液流动的声音;努力想抓住一丝残梦,回味一下它到底想告诉我什么?却什么也抓不住、留不住,满手空空,空得心都随之抽痛;突然悟到也许这就是事物的本质吧?空!成也罢,败也罢,得也罢,失也罢,爱也罢,恨也罢,最终都要坠入一个“空”字。

所有的今日也将如昨日,终是空空如也;万缘放下,只管笑自己痴、笑自己癫,笑苍云白狗、世间沧桑。

抬首间,那半轮月儿,悬挂在窗外,恰似从天穹淌下的半滴泪珠……


七、木兰湖

木兰湖原为夏家寺水库,1958年修建,与木兰山山水相依,湖区面积40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0平方公里,湖汊众多。

去年十月来过一次,住在某度假村里,自己不掏钱倒不觉得房价贵,这次自己来,怎么也不敢再去住那最低180元的房间了,这个价钱,比武汉市内同样设施的宾馆房间还贵。

在塔耳小镇找了家10元一张床的小旅馆住下,整层楼三室半一厅,带厨房卫生间,就只我一个客人,够得上总统套房的享受了。

找旅馆老板借了辆没锁没站架的破自行车,“哐当哐当”沿着大路往湖边骑去。

木兰湖畔的空气,清新得爽心沁肺,简直可以做成罐装空气拿到城市里去卖,湖水清澈幽静,一米之下仍可望见湖底,微风掠过,湖波荡漾,在岸边卷起薄薄的白沫,继尔,随风破碎。

沿着两条水泥路转了几个半岛,大多被圈地修成了度假村,楼宇参差,恍如重回都市,这些度假村里设施倒也齐全,保龄球馆、网球场应有俱有,据说已迎宾开业的度假村、宾馆有28家,其中三星级以上的有8家,每家投资都在两、三千万以上,最豪华的投资已近亿了。

木兰湖立志要建成武汉市的“后花园”,只是这“后花园”,非平民的后花园,更像是贵族的后花园,不过,也没几个平民家里能拥有花园的,前花园都没有,更何况是“后花园”?这样一想,也就令人欣慰了。

除了几个乡民摆渡的渡口,想靠近湖边都有些困难,一些停建的半拉子工程也大言不惭地占据着好景点,把景区破坏得支离破碎。

居然被我找到了去年住过的那个度假村,那时分,留下了些美好的记忆,大脑里总有些留恋吧?

坐在沙滩边望着去年住过房间下的小岛,残冬未去的季节,岛上枯黄一片,入眼都有些丑陋,去年初秋,坐在阳台上,抱一本书,细雨霁霁中,呆呆地从早凝望到夜色降临,却是两番景象:

那岛长约三、四百米,宽不到百米,岸边一条窄窄的小径延伸过去,只是有几米淹没于水中,岛成一个馒头形的凸起,长满一米多高的蒿草,深绿色的,那岛倒无景致而言,导演它的是风,风从一端刮起,草如波浪般翻滚,一条凹下去的线,从岛的这一端滚向另一端,带着一种韵律,带着簌籁的声响,偶尔,风像厌倦了这种运动方式般,突然来一个回旋,于是,草,也随之回旋律动,那总让我联想起海的波涛,像孩童时观海般,怔怔地体味着风的力量。

临近岸边的水里,长了几颗低矮的柳树,有两颗,居然各自布着一个巴掌大的鸟巢,从上面望下去,不见鸟儿的踪影,只是一团雨水淋湿后的黑黄,天空中倒是有鸟儿掠过,斑斓的尾翼穿过雨线,仿佛在天空中划出一道痕迹,鸣啭几声便飞向了远方,天空始终阴云密布,湖水也是阴郁的灰色,在远方与天空混合,分不出那是湖水、那是天空了。

两只水鸟倒欢喜那雨般,在水面嬉戏着,和麻雀差不多的大小,时而凫入水中,隔一会突然从几米外冒了出来。

天渐渐黑了,岛只辩得清大致的轮廓,斜对岸房屋里的灯光,穿透夜幕,雨中是温暖的晕黄,天地间静极了,静得只听得见湖水拍岸的声音,“哗”,隔一阵又是一声“哗”,就这样,你不需要想起什么、想起谁,只是陶醉在这水声中,详和而恬淡……

一晃几个月已过去了,可否还找得回那样的心境?

一叶扁舟,掠过青山,拂过湖面,带一条美丽的弧线,荡漾在悠远深邃的山水间。

沙滩边的柳树,已经悄悄地绽放了一树的嫩芽,随风摇曳着,缠绵如纷乱的发丝般,那小小的嫩嫩的绿芽,五六瓣张开,像极了婴儿顽皮的小手。

春天已经悄然无声地---------来临了……
心安即故乡!
http://wodongchong.blog.so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

回帖

1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72
QQ
发表于 2008-6-12 10: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时代去过木兰山,工作后也去过,对它却从来没有如此深刻的感悟,也从来不知道山上曾有着这样一位可敬的道长。有机会再去,想到他墓前拜祭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4 05:56 , Processed in 0.03984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