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93|回复: 0

中国美女出何处?

[复制链接]

4171

主题

3万

回帖

220万

积分

管理员

在路上TEAM

Rank: 9

积分
2206424

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QQ
发表于 2009-9-26 22: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www.dili360.com 2009-09-15 14:51 中国国家地理网 手机看资讯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句俗语不知从何时兴起,却描述了陕西米脂是美女产地的事实。
  据《米脂县志》记载,三国时的美女貂蝉就是米脂人。这里之所以盛产美女,与当地水土有关。
  米脂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县东南不远处还有米脂水(又名流金河),此地出产的小米颜色金黄,煮成粥后上面漂了一层油脂,也许正是这种小米使米脂女人吃了尤为漂亮。
  从历史上看,陕北古时属“华夷杂处”之地,匈奴、突厥等族与中原汉族,以及不少发配于此的江南富商大吏的后裔杂糅相处、繁衍生息,才孕育出了既有内地汉人俊俏秀丽的容貌,又有“胡人”粗犷豪放性格的“边塞”女子。
  不过米脂水土虽好,却还是处在半干旱气候区,全年雨量不足,气候干燥,春季还多风,这与江南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无法相提并论。不过可能因为过去大部分朝代都将都城设在河南、陕西等地,所以忽略了南方美女。
  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南京、杭州两大城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苏杭美女的地位逐步提高。据学者分析有几个原因:一、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多雨,使女子皮肤细腻白皙;二、江南经济发展迅速,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南北方商贾云集,来自南北方的遗传基因相融合,自然塑造了众多美女。
  另一个公认的美女产地当属四川成都。成都女人的漂亮与成都的气候、地理位置、水质等有关。这里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以深丘和山地为主,一年四季很少见得到太阳。因地理环境使然,成都常年多云,气候湿润,雨水充沛。在这方水土下的女人们自然皮肤水灵、嫩白细腻了。

  (米脂位于陕西省东北、无定河中游,古称“银州”。作为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米脂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而米脂的婆姨更是三秦大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帅哥产何方?
  与相貌相比,人们更重视男人的才识学问,不过要是能够才貌双全,那自然称得上是完美男人。西晋文学家潘安就是这样的典型。
  潘安号称中国第一美男。史书上对他相貌的描述只有三个字——“美姿仪”,这自然是外貌气质俱佳。虽说没有详细记载他五官如何、身高几尺,但他的美貌却是毋庸置疑,直至今日人们还常用“貌似潘安”来夸赞男人的漂亮。
  西晋时期,女人们对欣赏的男性投掷水果,表示爱慕。据说潘安17岁驾车出游洛阳城,令全城女性群起围观并投掷水果,可见他在那时就拥有一批死忠的“粉丝”。
  古代美男的产地多在河南、山西等地。潘安是河南中牟县人,与潘安齐名的卫玠则是山西夏县人,而现在公认的帅哥产地北为大连,南有重庆。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属暖温带地区。大连人多是闯关东时期来到这里的山东移民后代,两地遗传基因相结合,造就了身材魁梧健壮的大连男人。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多雾,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重庆男人自然皮肤细腻。除了气候,更多还在于重庆人文环境的变化。上世纪三十年代,重庆因抗战成为陪都,全国优秀人才汇聚于此,人文环境的变化使重庆男人的素质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故有人说其忧郁的外表下深藏着让人无法拒绝的男人味。
  *古今审美有不同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幅纵29.5厘米、横667.5厘米的明代画作《千秋绝艳图》,如果用它来印证一些历史古籍的记载,就会发现它与史籍所记载的审美标准是契合的:细挑的眉毛、柔和的眼睛和小巧的嘴巴,长在鹅蛋形的面庞上。单从这脸型上来看,就与现代人崇尚瓜子脸的审美标准大有不同了。
  晚明时期的笔记小品《悦容编》记载了古代社会的大家闺秀在园居、陈设、服饰、仪态、素养等方面的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写出了对古代美女从天资到妆容,再到气质的全面要求。
  综合古代绘画作品和部分典籍的记载,中国古典美人的姿容应该是:天庭饱满、凤眼流波、双眉如黛,樱桃小口嫣然一笑,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一双葱管般的玉手,抚弄着一头如云的秀发,舒展着那袅娜的身姿。通过以上标准,应该已经多多少少看出古代美女与今天的时尚美女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古代男性美的标准与现在的花样美男倒是有几分相似。首先要肤色白皙,宛如珠玉;其次是眼有神采,瞳仁漆黑;第三项标准是关于身形和气质的,即秀骨清像,风神卓然。古代美男似乎呈现出一种女性化的特征,倒是应了现在常用的词汇:中性化。
  其实这种审美标准不光出现在中国,据国外专家研究,面目柔和、线条清晰、略带女性化特征的男人引领了最新的“美男”潮流,他们与过去那种承担历史重任的男性形象完全不一样,气质柔和的男性显然要比孔武有力的男性更加不具有攻击性,也更容易接近。

  (这是在林黛玉扮演者中最被红学家和观众认可的陈晓旭,她与清代画家作品中的林黛玉有很高的相似度:她们不仅仅相貌相似,同样神似的还有那种静雅飘逸、略带忧郁的神情和清新出尘的体态举止。)
  *为美白拼命
  天生丽质固然重要,但后天的修饰也必不可少。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是西汉初期贵妇人辛追的墓。墓中出土了两个妆奁,一个为单层五子漆奁(化妆箱),一个为双层九子漆奁。除了梳妆器具与佩饰之外,两个妆奁中共放了9个盛放各种化妆品的小奁,其中的化妆品有粉状的、油状的、块状的。
  虽然它们的作用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一定有美白皮肤的。中国民间俗语“一白遮三丑”,足以证明大家对美白的重视。
  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种美白情结,大约有75%的中国女性希望自己的肤色更加白皙。在亚洲,白皮肤代表着优雅、聪慧、高贵。而在古代,白更是一种高贵的颜色,皇家贵族不事生产,他们的肌肤往往细腻白皙。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们甚至用水银美白。春秋时期,萧史为了让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美白如玉,为其烧水银作粉涂面,其白胜雪,名“飞雪丹”。他们可以说是水银粉的创始人。
  在男子的妆饰中,敷粉也是很重要的。他们用的是“胡粉”,其实就是用铅、锡等材料,经化学处理后转化为粉。
  不光中国,古罗马和欧洲许多国家的很多贵族也采用了这种美白方式。但无论是水银粉还是铅粉,都是有一定毒性的。有专家认为,古罗马的灭亡就是因为女性过量使用铅粉美白,铅积蓄在人体尤其是脑部,导致新生婴儿普遍智力低下引起的。
  本期部分内容节选自《中华遗产》2008年第12期“美人之问”。
  (责任编辑/杨静)

  (中国的妆奁文化历史悠久,自西周至秦汉时期,奁多为铜器、陶器,且一般器腹较深,底有三足,旁有兽衔耳环,风格粗朴。图为马王堆出土的贵妇人辛追所用的妆奁。)
在路上  看见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8-15 18:05 , Processed in 0.03770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