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是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在不同的年龄,特别是在不同的健康状况下,对这句名言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体验。我对这句名言的感受与体验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
我上中学时很喜欢运动,无论是田径、球类、游泳还是武术,都很喜欢,尽管当时条件十分简陋,却是兴致很高地积极参与其中。当然,当时由于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大多数年轻人的远大理想与抱负,都在政治运动的浪潮中纷纷破灭,因此年轻人也没有感到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在学习与工作上,中国当时也没有歌星、卡拉 OK 、 F4 之类时尚与流行的东西。因此,我们那时的年轻人只有将大量的时间与充沛的精力,在成年人搞政治运动的同时,积极地开展体育运动。 1977 年恢复高考后,我有幸第一批走进高等学府。当时中国大地的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种以后再也不太可能看到的热情弥漫在中国大地上,“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在内心的强烈意识。于是如饥似渴地学习,拼命地工作,成了那个时期的一种时尚与潮流,学习与工作几乎占据了一切。用现在的说法是,那时候的人除了工作与学习基本上不懂得什么是生活与享受。 对于我来说这种状况延续了二十年,特别是进入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证券行业以后,由于证券市场的魔力深深地吸引着我,工作的疯狂程度进一步达到了一种难以想象的极限,同时还像周扒皮似的赶着员工拼命干活。到 1997 年 10 月以前,我每天几乎都是上午九点钟工作,第二天凌晨两点钟休息,每周至少有三天是睡在办公室那张三人沙发上过夜。那时开会、应酬和出差都很少,只是干活。而且这种状况的形成并无实质性的外部压力,也无特别丰厚的物质与精神的激励,纯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好与一些责任感的驱使所致。至此为止我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妥,因为早已习以为常了,更没有注意到在这二十年里,我几乎完全放弃了体育运动,体重一度达到 85 公斤,也从来没有想到过体检会有什么意义。更危险的是,习惯性的工作节奏和兴奋的工作状态,造成了健康状况的虚假繁荣,因为尽管每天凌晨二点钟休息,第二天九点钟仍能精力充沛地工作,平时连感冒都没有,我还会生病?总之一句话,我当时对健康的理解和认识可以说是十分地愚昧。 违背科学总会受到报复与惩罚,终于,我在 1997 年下半年身体开始感到不适,九月底查出是左肾患有中期恶性肿瘤,医生的措施十分坚决果断,也十分简单,一周之内便动手术切除左肾。一个月后出院时医生还留下一句话,杀伤力颇大: “ 是否复发,五年以后方能定论。如果复发,恐怕 …” 医生没有说下去,但我已明白他的意思。其实医生对我判了一个特殊的五年徒刑,即到期后可能释放,也可能改判死刑。当然这里所说的五年只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时间概念。面对如此巨变,一夜之间我从生命的巅峰破位下跌至生命的谷底,生命走势的行情极其低迷。但当时并未崩盘,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我当即得到公司领导、同仁及家人的各种帮助,也得到业内很多热心朋友的关心。这种真诚的关爱让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我从中得到的巨大帮助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第二是我内心深处的坚强信心。当时就感到我梦想建立中国一流的证券咨询机构的目标还未实现,怎么可能成为又一个“英年早逝”的典型案例呢?不可能!今天想来,这种有点愚昧的信念也许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我的生命不仅没有崩盘,而且迅速出现反弹,在此期间甚至都没有对以前二十年的健康状况与现在出现的危机做任何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由于 1997 年下半年我们正与国家体改委合作,筹办一个关于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大型国际研讨会,全世界七家顶级投资银行的专家到会演讲,通过典型案例研讨投资银行的理论与方法,这在中国资本市场是前所未有的一次活动。十一月初研讨会的巨大成功使我十分兴奋,因而又将我重新卷回工作的旋涡之中。 1998 年初开始介入资产重组与购并业务之中, 1999 年又介入基金服务业务的开拓, 2000 年申万研究所又在艰难的困境中启动了市场化运作的航程。在这三年左右的时间里,因为有了 1997 年 10 月的沉重打击,工作方式虽然有所收敛,但工作压力却不可抑制地在上升,因而逐步感到身体状况犹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当年医生的警告也趁机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晃悠。到 2000 年底,我感觉到生命力变得前所未有的虚弱,说得难听点,甚至有一种油干灯草尽的感觉。也就是说,在 1997 年 10 月大病的三年以后,我才感到生命进入低潮,即真正感到生命危机的出现。人在此时往往会反思以往一切行为的意义所在,甚至萌发了隐退的念头。这种通常应该在 1997 年底出现的感觉与念头,竟然在三年后飘然而至,却又是十分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内心极其痛苦。 如何走出健康状况的困境,成了我当时不得不面对的核心问题。我一直相信一个真理:自救者天救。因而在反复的思考中,终于使我又想起了“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二十多年来,健康是被我几乎完全忽视的一件事情,这种对健康的忽视集中体现在长期对运动的废弃,而运动恰恰又是健康最重要的基石。当然,有人认为很多寿星并没有什么运动。但要注意的是,健康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长寿,而同时包含心理的调节,事业的信心,社会的交际,精神的状态等各个方面,甚至影响到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等等。而在运动中形成的健康状态对上述各个方面都会提供有益的帮助。我想以上的观点不一定都对,但对我都十分有益,也算是对我半生形成的人生观的一次重要修正或完善。这是我生命历程中的一次重要飞跃。 我觉得我是那种敢想敢干的人,所以理论上的飞跃往往会激发我对实践的渴望。在朋友和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 2001 年春节以后,我便循序渐进、甚至是小心翼翼地,重新开始了几乎被废弃了二十多年的健身运动。为什么说小心翼翼呢?因为三年来每三个月一次的专项体检中,医生总是谆谆告诫:“不能太劳累,注意休息。”参与运动当时对我来说只是一种绝望中的尝试,什么样的程度方为合适,能否得到理想的效果,我心中并不知道。 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所有开展健身运动的人都会碰到的问题:第一是运动的方式,第二是运动的时间。因为健身运动是一项终身的工作,不在于一时的热情,而在于长期的坚持,因此我认为能长期坚持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所以我选择运动方式的标准是简便与喜好,因为只有简便与喜好的运动方式才能长期坚持。至于时间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对自己以往的活动结构进行调整,废弃那些尽管你已经习惯了,但却是价值很少的,甚至有害于健康的活动。第二是提高自己的自我约束力和毅力,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做到这两点,你会发现所有的人都会有时间参加健身运动。 我开始的运动方式是爬楼与快走,而且至今仍是我日常最重要的运动方式之一,虽然这种方式不太好玩,但却十分简便易行,而且我的快走运动大多是在家里电视机前的跑步机上完成的。运动时间逐步延长,运动量也逐步加大,现在基本上每天能以四分钟的速度爬上我住的二十楼,并在跑步机上或公园里以每小时五公里以上的速度快走或慢跑一小时。当然,在十分劳累和时间很紧时,也会作一些调整或暂停。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运动后半年不到的时间,我的健康状况发生明显的改善,这种重大的收获就是强大的鼓励,使我一如既往地坚持了三年。三年来我逐渐停服了各种十分昂贵的补药和保健品,连续四、五年服用,就连出国也不间断的每日两顿的汤剂中药,也在去年底停止了。而另一方面是体重下降了二十多斤,体检的绝大多数指标趋于正常。特别是当初血糖一直偏高不下,医生已基本上确诊的初期糖尿病,在没有吃任何药的情况下也奇迹般地正常了。 在运动效果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我开始逐步注意提高运动的趣味性,因而运动的方式也逐渐的多元化,其中又一次重要的飞跃是对户外运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运动对我来说除了健身以外,更是一种享受。 户外运动是时下很时尚的一类运动,它包括登山、攀岩、漂流、探洞、徒步穿越、滑翔伞、水上运动等等,简直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而且还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在国外,特别是比较发达的国家与地区,无论青年人和中年人,甚至老年人,都会以中国人难以想像的热情投入其中。而且越是在发达的国家,户外运动的水平与层次就越高,它甚至能与一个民族的探索热情、创新精神、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相联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户外运动现已构成休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休闲产业将是全世界今后二十年内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中国,户外运动目前似乎只属于白领中的时尚青年。但在近几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户外运动不断升温,蔓延与普及的速度也很快。我虽然已到“奔五”的年龄,而且几年前生命一度受到重创,但我还是以高度的热情被卷入户外运动的潮流之中。 在户外运动中我开始喜欢上了爬山,并从以前“逢山必退”的状况变为“逢山必进” , 周末和节假日等所有业余时间 , 我第一考虑的就是安排爬山。爬山是一种有氧运动,是一种亲近大自然很好的途径,是一种全面健康理念的实现方式。爬山也得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同时还得学习一些相关知识,当然学习这些知识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上海只有许多钢精水泥的高楼,却没有什么风景绣丽的高山。几乎所有上海人都知道上海西郊有一座佘山,其实是一个孤立的大土堆,海拔仅 90 多米。但与佘山相距不到两公里的天马山却鲜为人知,尽管天马山比佘山略高,但海拔也只有 98 米,连 100 米这个整数关口都摸不到。由于知道天马山的人不多,并且没有公交车通到那里,所以游人很少,环境十分幽静,加之树林繁盛茂密,山道纵横交错 , 因而天马山便成了我周末的“训练基地”。山上宋代的斜塔与元代三位大文豪的长眠之地,也常让人发思古之幽情,使得户外运动这一物质化形式又增添一份精神意境。爬山之余 , 在历尽沧桑的古塔旁读书品茗 , 听鸟鸣,闻花香,别有一番雅趣。 三年来,我爬了很多山,而且这方面的兴趣与热情有增无减,因为在爬山的过程中我感到收获的不仅是身体的健康,也不仅是高度与里程的积累,而更重要的收获是心理的健康与精神的健康,因而爬山也是一种人生的积累。在茫茫群山之中,当你在亲近大自然时会赞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感受人类智慧与力量的有限;当你在体验山川之伟大时常会心存一颗谦卑的心,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当你在纵观沧海桑田的变迁时会深感人生之短暂与渺小,因而使人学会懂得珍惜;当你面对一望无际的浩瀚林海与峰峦叠嶂时,往往让人心胸宽广,心平气和。高山大川会让任何人都回归为一个真实而平凡的人,真实而平凡的感觉才是最美好的感觉。这才是全面健康的精神所在。因此爬山使我能有一个更好的身体和更好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 三年的锻炼使我的爬山水平也小有长进。以往爬山时,尽管有时一天也会在山里跋涉近十个小时,但由于条件与体力所限,徒步登顶的山都在海拔 2000 米以下。在山地高度分类中一般有五等:海拔 100 米以下的是丘陵,海拔 500-1000 米是低山,海拔 1000-3500 米是中山,海拔 3500-5000 米是高山,而海拔 5000 米以上是极高山。所以我以往只是在丘陵与中低山中活动。经过近三年的锻炼,特别是参与户外运动的爬山活动以来,很想感受一下海拔 5000 米以上的极高山,以此作为这三年努力成效的一种测验。今年十月份我终于组织了一支小型登山队,在三天之中,我们在四川西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缺氧地区,连续攀登了二十七个小时,并成功地登顶了一座海拔五千多米的极高山——四川邛崃山脉主峰四姑娘山的大峰。 六年前我的生命历程遭受重创,直到三年前面对生命低潮而几乎心灰意冷,往事仍历历在目。但在最近三年,通过运动,能如此地改变这种状态是我所始料不及的。从平原海拔仅一百米高的大土堆出发,终于成功地攀登上海拔五千多米的极高山,我感到这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体能的增强和健康的恢复,虽然这也是运动激发生命活力的直接和重要的成果,也是我参与运动,特别是户外运动的初衷,但从海拔一百米到海拔五千多米的心路历程的变化,也如西部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纵横沟壑一样,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二十多年前我喜欢运动的原因仅仅是锻炼人的体魄,但三年前恢复运动以来,也许是年龄与经历的变化,又有了许多新的体验与感悟,特别是对财富的理解所作的反思。 通常人们理解的财富是指金钱与地位,财富的积累就是金钱的积累和地位的提高或事业的发展。特别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里,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思维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等人生的各个方面,无一不受到对财富理解的影响。在生命状况由健康走向危险的边缘,然后又通过运动使生命状况再向健康回归,使得我能重新审视健康这个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进而对传统的财富观做出一些修正。 我现在更提倡一种新的财富结构理论,所指这种结构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财富的构成除了金钱与地位以外,还有知识、情感与健康。这里健康不仅包括生理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与精神的健康。即财富由金钱、事业、知识、情感和健康这五要素构成。第二,财富的增长准则不仅是单个要素的增长,同时也是一种适度的均衡增长。对于单个要素打破理性、均衡的增长,都将是有害的,至少边际效用会大幅下降。 在财富构成的五要素中,各种要素的地位与功能各不相同。关于健康的地位与功能时下有一种很形象的说法,即健康是壹,其余的东西都是零,只有壹存在时零的增加才有意义,如果哪一天你的壹已不存在了,你所拥有的很多零就会变成真正的零。这种关于健康意义的解说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却是绝对地形象且富于哲理,所有第一次听到这种解说的人都会为之震动。因为这种解说会让很多拥有大量财富的人,突然感到他终身追求的财富可能是建筑在随时会坍塌的沙丘上!因为这些人往往在健康方面存在明显或潜在的严重问题。尽管我们能从理论上阐明财富与健康的各种道理,理论与实际会有很大差距,现实世界中的情景往往是另一回事。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理解财富结构理论中的均衡性原理,改变对金钱和地位无节制追求的人生目标,进而去探索对人生更加有意义,同时也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人生模式。我认为实现上述转变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之一就是健身运动,特别是各种户外运动。以前常听说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等道理,如今可不可以提出运动强国?我认为个人的健康是一个企业健康,行业健康,乃至一个国家健康的基础。 当然,现在最要紧的还是行动起来,在社会文明的进步中,积极地投身于重塑健康生命的运动中去,真正体会和理解生命在于运动的真理,共同走向全面健康的人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