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儿童节之后 儿童节刚过去一天,孩子们还沉浸在节日的余欢里。看到在路上下乡送书的爱心活动后,欣慰之余又觉得有些沉重.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许多出身寒门的孩子学习的精神动力。因为,他们认定这是穷人晋身的唯一途径。正因为这一途径的存在,社会各阶 层才有了融合的可能,社会才能在相对的不平衡中得以稳定。然而,理智地想想,这句话也并非金科玉律。知识的确可以改 变命运,但是命运又何尝不在决定着知识的获得呢? 《中国青年报》记者,曾经拍摄了大量反映失学儿童的照片。其中一部分照片成了希望工程的象征。照片还配有文字:“给孩子一线阳光,他 们就灿烂;给孩子一滴雨露,他们就滋润。知识,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我不禁思索, 富家的子弟可以拥有一个太阳,可以获得整个雨季,而这 些穷苦的孩子却为一线阳光和一滴雨露在乞求和挣扎。“一个人一个命吧”,听起来很心酸。 当城里的学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的时候,农民工的子弟们还双膝跪地,趴在一张木凳上写作业;当城里的孩子被娇哄着学钢琴、 学绘画的时候,农村的孩子还在忙碌着一家人的晚饭;当城里的孩子被保送进大学做天之骄子的时候,寒门苦读的孩子却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把大学 通知书默默撕碎。 
在网上看到了一幅很震撼人心的照片。一个在街头擦皮鞋的妇女,穿的很破 烂,背上兜着她熟睡的孩子。她的对面一个小孩,7、8岁, 穿着鲜亮的富家公子,坐在高高的椅子上,妇女在帮他擦皮鞋。这两个孩子的命运迥异,贫富悬殊,是这个大社会的一个缩影,恐怕仅仅靠知识是 不能完全改变的。 
孩子生来都是一样的天真无邪,一样的聪明好学,一样的勤奋努力。环境的不同,条件的不同,使他们有不一样的获得。有的孩子获得 鲜花、掌声和娇宠,而另一些孩子却获得了冷漠、白眼和伤害。前者取得成功只需要自身努力就行,有人会帮他们扫清道路。后者往往要付出前者 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才有可能出人头地,也许有永远也到不了的殿堂。 
教育的重要性往往体现在失去教育后的恐慌与无知。当国内的报刊媒体大声呵斥国民素质低下时,却没想过,没有人告诉深山里的孩子不 能随地吐痰;当城市白领整天摆弄狭隘的自我优越感时,却没想过,地位的悬殊带给孩子的是深深的自卑;当霓虹灯下城市男女大把消费追寻小资 情调时,谁去关注,穷苦孩子们灼灼的求知眼神呢。我没有权利也不想去谴责哪个人群,这不是他们的错。我只是担心失去教育的孩子该何去何从。 受了太多歧视的孩子,如何能承受生活之重。那些拷着稚嫩双手的少年犯,那些小小年纪就埋下仇恨社会的心灵,还有那个受不了歧视竟然杀害同 学的大学生--马加爵。 知识改变命运,有人比喻高考是座独木桥,我要说,很多孩子求知的道路却是羊肠道。这样的节日,他们最想要的礼物是踏上求知的康庄 大道。 没能送给孩子们节日礼物,只是在节日的后一天, 孩子们睡熟了,沉重的写下这些随想 炊烟:  于2005年6月2日晚  [此帖子已被 又见炊烟 在 2005-6-6 17:17:29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