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酒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道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毋为醒者传。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腥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
还有袭帘最喜欢的《将进酒》,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醉心与酒的一个真实的李白,一个充满了感情和矛盾的饱满的李白! 李白一生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极其传神地描绘了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四句诗,既写出酒与诗的密切关系,又写出同市井平民的亲近。因此,人民群众很喜欢李白,称他为“诗仙”、“酒仙”。称颂和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古时的酒店时里,都挂着“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浪漫的李白张扬自我,豪放不羁,洒脱乐观,如一位飘逸不群的仙子出于浊世而不染。无论有几多矛盾几度挫折,他仍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达,等待着“大鹏飞兮振八裔”。享受长安城的锦绣繁华要以摧眉折腰为代价,这不是诗人想要的,人生在世不如意,索性归去,乘一叶扁舟。 现实却是残骸的有着崇高境界的他却在儒家的用世济时与道家的神游求仙,纵横家的汲汲于功名与侠士的不矜其功和得到重用实现远大抱负之徘徊、矛盾。 矛盾中坚持浪漫,以浪漫去对抗矛盾。这种激烈的碰撞是惊心动魄的,诗人可以在酒的世界里忘记伤痛,得到片刻放松。于是我们看到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得;看到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更有“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狂放。然而“但愿长醉不愿醒”只是一种愿望,“与尔同销万古愁”也只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他知道醉酒之乐是短暂的,于事无补的,可是如果不醉,就连这短暂的快乐也没有了。诗人就这样在理想与现实,酒醉与清醒之间徘徊,也留下了许许多多饮酒的诗句。 因为李白浪漫,所以他的饮酒诗句中总洋溢着劝饮行乐,开朗乐观的情调。可现实总无法成就浪漫的理想,不痛苦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饮酒时。诗人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可以让人看到他压抑在内心的苦闷挣扎。即使是轻松自娱的“对影成三人”也蕴含了一份孤独与无奈。诗人浪漫而坚强,饮酒时总会含笑而歌,但真感情在不经意间的流露使他本欲掩饰的痛苦欲盖弥彰了。他作饮酒诗,在诗中他仰天大笑,他越纵情欢歌,这些都是诗人埋葬痛苦的坟墓。他的饮酒诗句有那么多,在诗中他有那么快乐,是真的吗?那些快乐中的痛苦才是最刻骨铭心的,是最无奈的表现。 传说李白是醉酒后入水捞月亮溺水而死的,酒把他浪漫的一生推到了最高潮:在现实世界里,他“功成身退”的理想如天上月亮,遥不可及;在醉酒的世界里,理想化为水中月,他为此付出了生命。诗人借酒埋葬痛苦,最后干脆把自己埋掉了,是痛苦太多了?还是他太爱酒了?我们没法知道,但这却是个圆满的结局。如果像这样一位浪漫的天才晚年竟要受穷困孤独,饥寒病痛的折磨,茅屋为秋风所破,潦倒而终,或如屈大夫含恨投江,让现实抹杀最后一缕浪漫,那真是太残忍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而他的酒香,他的诗句,他沉淀在酒中诗中的感情,还是留给了今天的我们,细细品来总令人心驰神往,恨不能穿越历史的云烟与诗人推杯换盏。今朝明月曾照古人,那就让我也举杯邀明月吧,怀着对诗人深深的崇敬: 我稀饭李白,以前写了些对他的感悟,今天中午整理了出来,请大家共赏共感………. [此帖子已被 袭帘之然 在 2005-8-19 13:22:08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