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秋雨下.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历来是个万物凋零的季节.虽然是丰收的季节,但是凡事达到最高点后,就是迈向低谷的开始.古代有悲秋的说法.如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的<秋声赋>,就把秋天的萧瑟写到了及至. 秋声赋》是宋代文赋的典范。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从"草木无情"到"黟然黑者为星星",作者将无情的草木和有灵的人类作对比,从而推出题旨:"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的摧残的基础上,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得多;因而,想想这是谁对他们的伤害,就不会去怨恨秋声了,这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文中主题。全文紧扣题目,意境、气氛统一;而结尾表现的孤独感,更深深感染读者。 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草木的摧残,这是作者经历了数十年宦海沉浮后对人生的慨叹。这就是说不是秋天忧人,而是人事忧人.可以说人事主要指人所思,所想,所做.所为, 人是感情的动物,除了劳苦耕作外,还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对于自然景观,也赋予了不同的色彩.例如,春天是万物勃发生机的季节,是最富朝气的,是绿色的季节;夏天是作物的生长期,阳关最炽烈,对人来说难以忍受,忙于消暑,是红色的;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是悲伤的,是蓝色的;冬天是万物休眠或蛰伏的季节,是雪花飘飞的季节,是动物们最难熬的季节,是白色的. 我今天想说的是秋天不是感伤的季节.古人认为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凄凄惨淡,烟霭飘散,云气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彼此争盛,丰美繁茂;树木葱茏青翠,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一旦秋风吹过,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但是秋天是金色的季节啊.君不见,麦浪滚滚,稻穗飘香;君不见鱼儿肥美,喜煞渔民;君不见蔬果累累,沉甸甸的压弯了枝条;君不见牛羊膘满,牧民把高兴写在了脸上.秋天是一个多么丰盛的季节.那些悲秋的人只是看到了植物凋敝的一面,没有看到这种凋敝是自然的转化,是为了来年的再丰收作准备. 举个例子,不同的人对待同样的生活或者境遇会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的幸福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面对同样的半杯果汁,乐观的人会说:“哇!这么多!”悲观的人会说“唉,只有这么点儿了。”同样对秋天的看法也是这样的。实际说,秋天随着气候的变化,人们会自然得产生秋燥的现象,身体也在自行调节以适应渐渐变凉的天气,这个时候,人们看见万物凋零,叶落归根,自然的色彩变得日趋单调起来,变会产生一种感伤的情绪.这是很自然的。这个时候,人们就要注意调 节自己的情绪了。这就是人事中的所思所想. 无论我们是顺境还是逆境,是幸运还是不幸,都要乐观向上的生活.我们应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我们要多做一些积极向上的事情,如读一本好书,欣赏一幅好画,听一首好的音乐,到户外运动运动等等.运动能使我们快乐,这是科学已经证明了的。人体在运动时能够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而这种化学物质能够使人感到愉悦,运动即锻炼了人们的肌肉和体力,也使人们感觉愉快,这就是运动使人健康快乐的原因.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运动的重要性.与其老来 吃药,不如花钱健身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参加户外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与其坐在家里感受秋天的不适,不如背起背包去大自然走走了.秋天是凋敝的,秋天更是美丽的.秋天的红叶是最好的风景.毛泽东说过"万山红遍,层林浸染,百舸争流",祖国大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当你快乐的度过秋天时,秋天还是感伤的吗?秋天原本就是快乐的啊. 人事沧桑,人生维艰,欧阳修的<秋声赋>,我被这文采艺术之美折射出的闪光的人性之美所感动,因美似幽美馨香,醇酒飘溢,冶人情操,悦人性情。我觉得欧阳修是要我们放弃人事的烦忧,快快乐乐的面对一切,高高兴兴地生活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