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alent2445 于 2011-9-15 23:37 编辑
其实,无论行走在何处,放宽的就是一种心灵,虽然是小小的瑶里,村落不大,但是能容下浮躁不安的心、忙碌无止的命运。
在这些最后的古镇中,我们曾经找到过家园般的抚慰,目睹过乡土中国那种既深厚博大又脆弱易逝的美。中秋小长假,寻访瑶里古镇,因为走过,所以真实;因为深入过,所以满怀感动与祝愿。
这是每个中国人理想中的家园,也是我们祖辈们实实在在的生活空间。静默中,是徽派的马头墙和客家的围屋;凝视中,感觉祖先的双手引领我跨进古屋紧锁的大门。祖先的魂灵,在堂屋里等我,欲述说千百年来的沧桑往事。
我想像着将如何的面对着那些千年百年留存下来的砖和瓦,而我又如何的将透过那些泥和土看到我们祖先留下的影子。我此次的前往,绝对的不仅仅是对风光的欣赏,更多的是出于对祖先们的生活和灵魂的追寻......
沿着徽州古道,一步一步地走入瑶里,就像走在历史的风尘里、自然的深邃中。古老的瑶里,像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教科书,细细品读,瓷韵悠长,茶香如缕,会感叹瑶里老祖宗的精明与独到眼光。人浸染在古意中,顿生思古之幽情......
它曾经有过的那一段辉煌历史才逐渐被凝固和尘封,被世人所遗忘。但也是正因为瑶里被遗忘了,瑶河沿岸山水之间的矿坑、窑址、作坊,水运码头、古驿道,以及由瓷业和其贸易支撑起来的聚落体系——商业码头、集镇、村落都依稀如故,虽然苍凉,但也足能使人忆起曾经的繁忙。
瑶河两侧,古色古香的徽派明清建筑林立,屋檐下悬挂着大大小小的红灯笼,在微风中悠悠的地摇摆。程氏宗祠、大夫弟、书厢几乎都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完貌,将沉积多年的昔日瑶里文化和浑厚的学风慢慢释放。
傍晚时分,我们在瑶河边散步。从那些古典的门洞和精致的院落里传来一些低低的笑声。那是瑶里人一家老幼围坐在桌旁其乐融融地用晚餐。
日头早已从山林中滚落,月色柔曼,一层清辉洒在参差的黛青色的瓦屋上。瑶河悄无声息地流着,从远山的深处传来鸟的啼鸣。
小镇静穆。我们在聊着一个话题,生活的诗意。瑶里人从容地劳作,从容地几乎是漫不经心地伺弄花草,他们在斜阳里择菜剥豆,在瑶河里鱼一样地悠游。
他们把生活还原得那样简单、彻底。
瑶里的早晨极美。倘若沿着那些光滑的青石板路走过去,你会看到清纯至极的空气在那些苍老却风度依然的旧屋间流淌,你会看到在如盖的樟树下,素衣的女子在青亮的石头上浣衣,你还会看到早起的婆婆在水圳边舀水,晨练的学生在堤坝上刷牙。这就是瑶河,瑶里大写意中最精彩的笔墨。
这时候,从山林中溢出的雾岚会从瑶河上散淡地飘过,你会看到华丽的鸟从雾中掠起。你还会看到鱼,青色和红色的鱼。它们会蓬勃地跃起,再让肥硕的身躯沉入透明的水底。在瑶里,鱼是幸福的,这里到处立着禁渔的石碑,让鱼像宠物一般得到保护。
在到达瑶里之前,我曾经在心里细细的勾勒过希望看到的景象,然而当我真的走进它的时候,还是觉得非常非常意外,我甚至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远离世事沧桑,干净得可以让你的心灵不生任何杂念的地方。
别时容易见时难。再来瑶里不知何月何年?人往往喜欢追求一种刺激,涉猎些新奇。对司空见惯,赖以生存的东西却不大在意,甚至产生厌烦,予以践踏。
因而,短暂的出外旅游便成了最好的发泄或移情方式。我曾到过无数处祖国的名山大川、胜景古迹,别时也生出诸多感慨,但谁会想到,瑶里之行叫我如此留恋、深思?
再见吧,瑶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