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89|回复: 1

崔之久:冰川退缩,但全球变暖不会一直持续

[复制链接]

206

主题

3728

回帖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小S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42787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2-3-18 18: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selena1222 于 2012-3-18 18:45 编辑

T11vJ4XotaXXbe0yZW_024124.jpg


崔之久接受中国国家地理网采访



希夏邦马峰是唯一的一座全部在我国境内的8000米以上的山峰,1964年中国登山队首次征服了这最后一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我们对当年参与希夏邦马峰科考研究工作的崔之久教授针当地的地貌与第四纪冰川进行了采访。崔之久教授从事了对冰川冰缘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做了大量科考工作,曾多次参加了青藏高原,野外考察经验丰富,冰川冻土专家。

中国国家地理网:崔教授您对希夏邦马地区的地貌与第四纪冰川做了大量科考工作,与喜马拉雅相比,希夏邦马的冰川地貌有什么特点?

崔之久:喜马拉雅与希夏邦马同是一个山系,带状分布在青藏高原上,不能割裂的看待它冰川的特点,但不是说不存在独有的特点,只是我们国家对于这个区域的科考没有细化到能沿着这个山系,各个区域连续性的科考,获得的数据有限,也就无法做相应的对比分析。

中国国家地理网:当年科考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毕竟当时的技术水平不够完善。

崔之久:当时科考和登山是两个小队,但是同住一个大本营,我们是由施雅风院士带领的科考队,考察本身并没有什么困难,当时的冰川理论体系基本形成,技术角度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可当时的西藏处于不稳定时期,所以我们每次出行都会带手枪,别手榴弹用以防身,有次采样碰到持枪的藏民,虽然后来知道是一场误会,但当时着实吓了我们一跳。我们科考时的确还是运到一些技术上的难题,无法断定所取冰川的准确年代,最后的鉴定还是在80年代后期才完成的。

中国国家地理网:对地质考察都有哪些发现?

崔之久:我们科考后推断到希夏邦马抬升最快的时间应该是在距今80到90万年间。自上新世以后的一百多万年间,至少已升高了3000米。此次考察在希夏邦马峰北坡5700米处发现了高山砾植物化石,其一直作为推断希夏邦马峰隆升高度的一些重要依据,但由于高山砾等这些植物,比较容易受当时气候影响,因此对推测地质地貌方面变化来说,不是太可靠。相对来说,“夷平面”的研究更为可靠,它是在地壳长期稳定条件下,由于各种外力作用对地表进行剥蚀堆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近似平坦的地面,受气候影响不大。我们在靠近喜马拉雅的安多县的安多北山5200米处发现了红色的风化壳,这种地貌只存在热带或者亚热带的低海拔地区,这就再次证明了青藏高原原本没有这么高,是地质抬升形成的。
  
中国国家地理网:您是怎么看待科考的意义?

崔之久:其实基础研究解决的是‘为什么’,而不需要回答‘有什么用’。举个例子来说,74至77年,四年来,我们对青藏高原的地貌类型,冻土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当时也不会知道会在此建设铁路。但是后来国家要在此建设青藏铁路,我们的研究成果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然这种科考工作和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关,在经济上有实力搞科研的条件下,基础研究尤其是地质研究还是应该长期的开展下去的。我自己本人也是非常支持地理工作的。

中国国家地理网:冰川对于气候来说有什么意义?就您所了解的这方面的研究,当时和现在的冰川有什么改变没有?

崔之久:冰川可以说是全球气候的一个温度计,能够很好的反应气候的变化,它直观,看得见摸得着的,很容易理解。以前到青藏高原,可以看到最大能有100多公里的冰川,如今可以能看的只有10公里,之间出现了间隔。去新疆考察时,我也观察到类似的情况,冰川退去明显。这就说明全球气候在变暖,但是我很反对一些关于全球变暖会一直持续下去的言论,理论上讲,假设这种变暖趋势一直延续下去,依据现在所获得的数据分析,是会出现他们预言的情况,可自然是有规律的,当它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寒冷时期,就会出现一个相对的暖气,所以说他们的假设本身是不存在的,讲再多都是没有意义的。

中国国家地理网:希夏邦马在第四纪经历过四次冰期,同时第四纪也是被认为是青藏高原地质隆起最剧烈的一个时期,地质的隆起是否对冰川地貌的形成有影响?

崔之久:地貌隆起对于冰川作用是相当大的,气候变化,温度下降,本身有利于冰川的形成,同时,青藏高原抬升,使得温度又再次下降,一般的计算是每上升100米气温会下降0.6℃,在第四纪现有证据表明青藏高原隆起在3000米左右,可以算出这个温度下降多少,而这,还是不考虑当时全球气候整体变冷的情况。当雪集聚在雪线以上,便不会融化,日积月累,最终成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模样。

专家简介:崔之久是我国第一代杰出地貌学家,为现代冰川的先驱者。从事了对冰川冰缘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做了大量科考工作,多次参加了青藏高原、天山、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川西山地、阿尔泰山、大兴安岭、中国东部中高山和南极中国长城站区的科学考察,并应邀考察了美国阿拉斯加、华盛顿州山地和东部五大湖区以及加拿大极地区、育空山脉、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和南美安第斯山区的冰川冰缘地貌。曾任北京大学地理系(现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对外开放实验站——天山冰川站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冰川地理组副组长、《南极研究》杂志副主编、兰州大学地理系兼职教授,现任中国第四纪冰川和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冰缘委员会委员、国际冻土协会冰缘环境工作组成员、国际冻土协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也是国际石冰川研究组发起人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主题

1445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非洲驴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6298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2-3-18 23: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砖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18 19:47 , Processed in 0.05017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