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91|回复: 22

史海钓沉————褒斜栈道

[复制链接]

65

主题

179

回帖

9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13
发表于 2012-10-26 10: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晓山 于 2012-10-26 11:15 编辑


     

初至汉中,“褒斜栈道”招幌入眼,读起来怪怪的拗口。当驱车去找这一古迹时,问询汉中市民,数询之下,几乎均说:看古栈道呀,应该去石门!
从地图上看石门风景区颇大,而我们此行主要是访古寻幽,千方百计避开风景区车马喧嚣的场面,无奈下去询问学生,恰有一群大学生驴友骑车而过,恳切闻之,殷殷答之:褒斜栈道?市内肯定没有,我们也是去石门看栈道。
“此栈道是彼栈道?”
“不知道。我们是去看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栈道,就在石门”。
对极了!
原以为褒斜栈道在市内,想象中是一段刻意保存下来的栈道遗址,供游人参观的。

   
快来看,这是古代的美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179

回帖

9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0: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山 于 2012-10-26 10:44 编辑

    出汉中市奔北过褒城至石门,蓦然想起《东周列国志》开篇第一章写的:烽火戏诸侯,千金买一笑的褒姒,这个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的尤物(对不起,几千年来中国文人对其滥用的贬义词)就是出生在眼前的褒城。如此近距离接触到历史,有点意思了。

    石门风景区亦称“石门栈道风景区”,细看简介方知:石门为褒斜栈道南入口。我的天呀,当地人都不甚清楚,我们就更是堕入云雾了。好在终于找到褒斜栈道,不枉此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179

回帖

9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0: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山 于 2012-10-26 11:04 编辑

何为褒斜栈道?其实我学中国通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和看《三国演义》时都接触到这个名称,只是没往心里去,很快就还给老师了。更不知道褒斜栈道有如此悠长的历史,它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在翦伯赞的中国通史中没这样定义,估计各位看客也与我此时的心情一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既然如此,就让我们大家回顾一下历史,搞懂这一古迹,亦算旅行不忘读书,游玩收获见闻,对得起这80元门票学费吧。
褒斜古栈道又称:褒斜道、褒斜栈阁道。


   


   


   
   

点评

跟着学习历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0-26 14: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179

回帖

9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0: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秦岭山脉中,自古以来,先民们经过无数次踏勘,踩踏出4条穿山越岭的山路:陈仓道、褒斜栈道、傥骆道、子午道。穿越秦岭后,先民们继续南下巴蜀大山,于是又有了:金牛道、米仑道、荔枝道。穿越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这七条主要道路,历史统称蜀道!

原来我们以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仅是巴蜀之地,其实先秦两汉时陕南即为蜀地。而这七条主要通道尤属褒斜栈道重要。原因是褒斜道是穿越秦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便捷的一条蜀道,在蜀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封建时代的政令畅通、商贾往来均取褒斜道。因此,褒斜道沿途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邮、亭、驿、置及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围绕褒斜道的建设、使用、维护、开发以及改变时代变迁的历史事件充斥着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其历史作用可见一斑。


    栈道石刻.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179

回帖

9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0: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褒斜道因褒斜二谷得名,古秦岭山脉中有一条贯穿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今汉中市北17公里,褒水旁),北口曰斜,在眉县西南15公里,斜水旁。全长470余里,在历史上不仅是关中到汉中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由关中入蜀进而至西南的交通要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179

回帖

9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0: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策·秦策》中就有所谓“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考证这千里的栈道,自然包括褒斜道和由汉中到四川剑阁的金牛道。
   《史记·货殖列传》记曰:“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榖其口”,则进一步说明褒斜道是连接关中和蜀道的交通要道。
至于说褒斜栈道开凿于何年,历史家有大量的论证:

一说: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褒斜道就被汉中和关中以及途中的古人类用脚板踏出了一条羊肠小道;

二说:周武王姬发讨纣,蜀亦从行。如果这一记载属实,那当时巴蜀之师必然由四川西部入汉中,经褒斜栈道穿越秦岭,方可达到陕西岐山,与武王汇集“蜀亦从行”;

三说: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这说明周幽王出兵侵犯褒国是从褒斜道南下,在得到褒姒女以后,又是从褒斜道回军镐京的;

四说:战国时魏人范雎,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同商鞅、张仪、李斯先后任秦国丞相,为秦国的强大和统一天下做了重要贡献。公元前267年(秦昭王四十一年)任秦国相国,封应侯。范雎为政期间突出贡献就是创修褒斜栈道。

当时地处关中的秦国,东有幽谷关,西有散关,南有武关、北有雁门关,已经都有了栈道,无所不通。唯独褒斜道好像打了个结,严重影响秦国通往西南方向的交通。因此,范雎为相后,耗时十余年,在褒斜道上修建栈道,借以大力发展关中与汉中、四川等地西南地区的经济贸易。“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亲之欲得矣,君之功极矣”。至此,褒斜道第一次称为褒斜栈道;
我以为这一说最为可信!

五说:《读史方舆纪要》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褒北斜,两岭高俊,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179

回帖

9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0: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那一学说,真正见于书籍记载的是《史记·河渠书》说西汉武帝时“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以及现有汉中博物馆的石门十三品中的《石门颂》石刻文字记载:“东汉永平四年,汉明帝之诏书开斜,凿通石门”。东汉永平六年,汉中郡太守鄐君以明帝之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始作桥阁六百二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邮、亭、驿、置、司徒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至永年九年凿通完工。

    石门十三品.jpg
由此可见,褒斜栈道的产生、形成、发展及作用较之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早且重要,至少可以说在先秦、两汉时期尤为重要。它对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经济、民族交融等方面起到巨大作用。车同轨,书同文,文同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南地域至始至终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没被继续沦为洪荒南蛮世界,这褒斜栈道可是居功至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179

回帖

9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1: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嗣后的岁月里,褒斜栈道历尽风雨的侵蚀和战争的火浴(刘邦、魏延等火烧栈道),依然屹立在秦巴深山之中,直至唐宋之后渐渐失去官道作用,而仅供商旅往来了。但是,褒斜栈道的修葺工作历朝历代从未停止,历史上明清有之、民国有之、建国初期有之,改革年代亦有之。

   
            大火烧栈道.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179

回帖

9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1: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21年,日寇进攻上海,国民党南京政府迁都洛阳。由于日寇节节进逼,当时,有以西安为陪都的倡议。蒋介石开始重视陕西公路建设。蒋介石任命国家公路总局副局长赵祖康为总指挥,偕一批中外专家考察开辟川陕公路。据《公路泰斗赵祖康》一文记载:赵祖康曾亲历秦汉褒斜栈道上考察,后因工程难度大,山区沿线居民少,经济效益不好作罢,改用褒斜栈道支道连云栈道原线路修建宝汉公路(今316国道)。

200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沿古褒斜道修建从留坝县姜窝子至眉县的姜眉公路,成为目前关中至汉中极为便捷经济的一条大道,使古老的褒斜栈道再次焕发青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179

回帖

9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1: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历史演变至今天,高速公路网络形成,翻越秦岭巴蜀再也不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褒斜栈道垂垂老矣!自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仅供游人凭吊追思了。然其依然守住这秦岭,不改初衷,任凭千年风霜雪雨冲刷,无怨无悔,其宠辱不惊的品德永驻人心!!!
    我臆断将来有一天也许战争的需要,褒斜栈道将再次发挥其重要作用。


    栈道火烧.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179

回帖

9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1: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望着绵绵悠长逶迤盘绕在山谷的栈道,遥想当年千军万马是如何井然有序通过,这邮差、贩夫走卒、达官显贵、军需辎重、往来商贾是怎样避让于这狭窄通道的?非是替古人担忧,今天游人一多我们都感壅塞不堪。无独有偶,在汉中博物馆恰好看见中国最早的交通法则“仪制令”。这部简单的行政命令很好地解释了古代交通规则,顺便了解一下,挺有趣。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颁发了《唐律·仪制令》,其中有一条,内容是:“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这是文字记载的最早交通仪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179

回帖

9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1: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代时期,后唐之长兴二年(931)八月敕:“朕闻教化之本,礼让为先,欲设程,在循典故。盖以中兴之始,兆庶初安,将使知方,所以渐诱。准《仪制令》:道路街巷,贱避贵,少避长,重避轻,去避来。有此四事承前,每于道途立碑刻字,令路人皆得闻见。宜令三京诸道州府,各遍下管内县镇,准旧例,于道路明置碑,雕刻四件事文字。兼於要会、坊,及诸桥柱刻碑,晓喻路人。委本县所由官司,共切察。有敢犯者,科违敕之斤罪。贵在所为简易,所化万人,既礼教兴行,则风俗淳厚。庶皆顺序,益致和平。(载于《五代会要》卷二十五“道路”。)
  
  按:这是榜刻《仪制令》的开始。国家对其教化作用,期待值极高。在五代动乱之际,有此一举,也属难能了。五代:指唐宋两代之间的“梁唐晋汉周”五个中原王朝(907—960),周边还有北汉、南唐、荆南、闽、蜀等“十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179

回帖

9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1: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陕西略阳灵崖寺内所藏之碑,乃南宋淳熙八年(1181)刻制。石碑上部刻《仪制令》三个大字,下部刻“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竖排4行。石碑高、宽分别为60、45厘米,楷书。略阳古称兴州,居嘉陵江上游,是关中通往巴蜀的必经孔道之一,昔日水陆交通繁忙。(今属汉中市管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179

回帖

9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1: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古代交规简单明了且等级肃然,不过操作起来就麻烦了,从理论上讲:贱避贵,少避长,去避来,这三条还好办,轻避重单另说也好操作,但与前面三条中的任何一条相容,事情判别就复杂了,不信?我们举二个例子玩玩:

   1、宋代佚事:《吹剑录外集》:嘉定乙亥(1215),章宗卿(良肱)以浙漕京尹。有士人为贩夫摘破褙裾,公曰:“轻盍避重?”令贩夫拜之。士人曰:“贱合避贵。”必欲偿其褙。公曰:“褙值几钱?”曰:“原制十千。”公曰:“我汝十千,汝还他八拜。”士人语塞而去。

  2、明代佚事:李清《决狱新语》载:有农夫担粪过桥,一武举人着新衣大摇大摆地从对面走来,农夫一不小心,溅出了粪水,沾污了武举人的新衣。他定要其赔偿,农夫赔礼,愿为其洗净;他却不答应。正争闹间,某县令过来了,把二人唤过来,问明情由,说:“新衣被污,实在不对。”令农夫礼拜陪情,脏衣由武举人回去自洗。武举人更不答应,一定要赔他一件新衣,县令说:“好,衣服由我负责来赔。但你轻不避重,依法例,该笞你四十;看在你是举人的面子上,减去一半;如果你愿意拿回自家去洗,再减一半;只打十下,如何?”那武举人连忙求情:“衣服我自己洗,自己洗。”连忙去了。在场众人一片哗笑。

  3、《天龙八部》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描述:风波恶(或是包不同,记不太清楚了)身著绸缎长衫过独木桥与一农夫对峙桥中,互不相让,怒目视之,农夫肩挑粪水,风波恶悠闲立着。大家说此事如何处置:轻避重?贱避贵?当然小说是以喜剧收场,但生活中的确会常常遇到这一交通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179

回帖

9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1: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任何一部法律不可能概而全,许多事情需酌情处理,可惜今天的交规全然不顾这点,霸道异常,罚款!扣分!!没商量!!!完全违背古人立法之初衷,古风之不存矣。

        说归说,笑归笑,褒斜栈道存世数千年,人来车往数千年,一定有其一套管理方法,在其鼎盛时期我以为是军管,否则,这条大动脉难以保持通畅。晋、隋、唐时期作为官道,可能就如“仪制令”管理,宋、元、明时期渐失官道作用,估计就是采用当地约定俗成的民风民俗管理。

        一幕幕狼烟四起的战事、一群群鲜活的人物、一串串蜚短流长的故事拼就了这千里板路,褒斜栈道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



                                                                                                                 晓山
                                                                                                            2012.10.21
                                                                                                               于家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7843

回帖

1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1501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2-10-26 19: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听你的一席话,比去了一趟还值啊!
今晚开新车去店里贴车标,店主嘿得提前关门啦!因为是开了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14

回帖

8180

积分

游客

积分
8180
发表于 2012-10-26 20: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参!高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3420

回帖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023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2-10-26 23: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lo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22 18:08 , Processed in 0.08806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