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南郊九十余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聚族而居四个世纪的古村落,被誉为“楚天第一村”。这里,青山环绕,清泉潺流,古屋成群,古桥飞架,古木参天,风景秀丽。这就是咸宁市咸宁区桂花镇刘家桥村。 刘家桥古民居始建于明朝崇祯三年,是汉高祖刘帮的同父异母小弟彭城王主刘交玄孙刘元牙始建。繁衍至今已有十八代。 刘家桥四处居民村落建筑总面积3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740间,楼道38条,天井54个,廊桥和独木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改为石板桥)各一座。刘姓用两座桥和石板路,将四处民居村落及学校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老屋依山从下而上成阶梯建筑,其它则为平地起基。建筑风格为明清古庄园建筑雏形。 尤是刘家廊桥,飞架白泉河上,独孔,拱形,累石而成。桥上盖有廊亭,廊亭内梁,雕有龙凤八卦图,青瓦盖顶。两侧桥身用青砖建起两米高的方孔花格拦护墙,墙内置有长凳。昔时,桥东头设有炉灶和木制茶桶,一年四季,村民轮番烧茶水,免费供行人饮用。桥用河沿店铺与廊桥形成曲尺形,可供吃、住、购物。古代和近代,这里是通山、江西通往咸宁、汉口的必经之路,廊桥热闹非凡。 刘家桥在历史上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有“墨庄世第”之称。祖人刘如鹤,号阴皋,有句家训:“不求富贵在,但愿子孙贤”。老屋和下厂建起后,便修了皋鹤学校,供子孙塾读经书。且远近数十里的村童也到此就学。 刘家桥村四面环山,一水穿村而过,山奇水秀。老屋背靠龟山,龟头伸向河沿,有“金龟下河”之说。左有蛙山和王侯(蛇名)山,尤如“王侯吐箭听鼓呜”。下厂后依卧虎山。上新屋背靠罗汉山,右有犀牛山,牛头翘起,恰似“犀牛望月”。下新屋后枕笔架山,右山脚下有一盆地,因土地出财,种啥有啥,人称“金盆”。一巨型青石如高大的骆驼静立盆中,故有“金盆浴骆”之美称。白泉河从王侯山犀牛山涧淌出,从村中蜿蜒穿过,河水清澈透亮,水中游鱼、虾、蟹清晰可见。 刘家桥村历史上过着农耕为主的自足的田园生活,这里又是书香门第,民风淳朴,风采独特。至今村里还存留许多古代用过的工具,如石碾、推砻、纺车、碾槽、榨坊、花轿、竹桥;世袭至今还在使用的古代用具有,犁、耙、风车、水车、连枷、晒垫、盘篮、篾箩、竹笱、石磨、春臼、水臼、吊锅火堂等。不少农户家中还保存有祖传的关门床、太师椅、八仙桌、春台桌(书案),上面的花纹图案,雕工精细,形象逼真,精美动人,村里的婚丧喜庆,衣食住行,亦带古朴淳厚色彩。这里真可谓是一个民俗博物馆。 刘家桥村的自然风光,人文景光和民俗民情,相互交融为一体,蕴含着丰厚的楚南文化特色,吸引了众多有识之士,成千上万游客慕名前来观光。  [此帖子已被 IL蓝 在 2005-11-24 22:35:28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