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3|回复: 2

[转贴]《京华烟云》流淌出来的文化底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红木花雕、亭台楼阁

这不仅包括姚、曾两家的深宅大院、紫擅木家具、屏风、八仙桌,更包括姚家后来搬进的王府花园。王府花园门口的石狮把门,里面琳琅满目的亭台楼阁、花园池塘不仅使迪菲的外国朋友再三感叹,也让观众应接不暇。

还有那条充斥着冰糖葫芦、茶社、小吃、古书、兔爷、风筝、花草的商业街,阵阵吆喝声,很有味道。

古董、陶瓷、古画、书法、报章书籍

莫愁嫁妆里精致的古董,在木兰的指挥下,一一展示给了观众;曾家的古董店里更是成了古玩的集中营;这还不够,从琉璃场的古董买卖到曾、姚家每间屋内,都少不了这陶瓷、古董的摆设。

在西山赏景的那场戏中,傅老先生、姚思安、立夫、莫愁就乾隆的字体各有各的评价。在整部剧中,出现的对联、书信也全部是笔墨纸砚纷纷登场。

再去看每家书房里满满当当的书籍、古画,点滴中透露出书香门第的气息。还记得深刻的是那本在木兰、立夫手中传来传去的《饮冰室文集》、《殷商甲骨文初探》吗?

还有立夫以“不平氏”为笔名写的那篇大快人心的《文妓说》。大意说的是当时的文人大多都干些粉饰太平的活,其实报纸舆论监督的功能那时就体现出来了。找来那时印刷密密匝匝的报刊,《民国时报》、《平民报》、《实话报》,《新青年》,也苦了《京华烟云》的导演了。那报童那声声“号外、号外”,真是这个时代影视剧的标志了。不过单凭报章的舆论就要搬到财大气粗的牛家,这不仅是立夫作为文人的书生意气,更是林老先生的理想所在。除了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怎么会有男女老少集体出去抗议牛似道的作恶霸道?中国的老百姓只会象王心丽《落红迷归路》中的小镇百姓那样,只会传传谣言、搬弄是非罢了。

诗句、俗语、传说连篇

《京华烟云》毕竟不像《红楼梦》那样雅兴,时不时地对诗罚酒,但是却每个人的口中都出现过适合自己身份的俗语。那句“开弓没有回头箭”出现过多次,但是每次都让人感叹世事的无常。接下来《京华烟云》在外国陆续播出,这些内容翻译可得花功夫了。

还有那个铸钟老头的女儿舍身救父的传说,在木兰和莫愁口中共出现三次,每一次都体现了女儿身的伟大与无奈。那一口钟的每一次被敲响,观众都对木兰的命运担忧着、叹息着。

独有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京华烟云》独有的,是中国文化独有的。

当木兰被迫出嫁,姚思安将自己尽有的甲骨全部当嫁妆给了木兰。姚思安声泪俱下的那句“我的大女儿是留着我救命用的”,唉,在他心目中,自己的至爱——甲骨文——哪有女儿珍贵啊。

最后那一幕,姚思安为了不让甲骨文落到日本鬼子手中,玉石俱焚,那一幕,何其悲壮!“甲骨就是化成灰烬也要留在华夏大地上”,又是怎样的一种气节!

京剧、二胡、笛、萧、鼓

《京华烟云》一开场,木兰便来了一出京戏。接着在西山、姚家、王府花园、狱中,甚至到演员们说话的背景音乐,也都离不开字正腔圆的京剧。直到最后那场醉人的“贵妃醉酒”,就着它木兰款款而来。

在木兰代妹妹出嫁的当晚,姚思安幽怨的二胡“夜深沉”,在空旷寂静的夜晚让人扼腕叹息。当与木兰擦肩而过的遗憾之时、木兰新婚的那夜,立夫独自吹起了萧,声声叹息,多么凄惨。

此外,婚礼中的敲锣打鼓自然更是少不了。

佛教、道教

韩日、东南亚对中国的文化最懂的就是儒家文化,而影视作品中对于佛、道二教却较少涉及。林语堂老先生的《京华烟云》,本着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的意图,将佛家、道家的文化渗透到点滴。从尼姑庵中的抽签、冲喜到拜神求佛,佛教的文化印在了那个时代。

道教主要通过姚思安这个入世的世外高人体现出来。每一场他和女儿木兰的对话,每一次面临劫难时的淡定自若,经过漫长的独自云游,到后来的蓦然领悟,无不透露着自己的道行。

婚丧礼仪

韩剧《新娘18岁》中,第一次领教了韩国的婚丧礼。而从曾家风光整个北京城的三喜临门,到曾平亚、曾文伯、曼妮等的丧礼,《京华烟云》给出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的婚丧礼仪。喜庆、悲哀体现到每个道具的细节,过大礼、嫁妆、上头、正日出门、三朝回门,大红花轿、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应有尽有。

茶文化

西湖的龙井配上古朴的陶瓷茶具,透露出我们的茶文化。

《京华烟云》里的茶文化体现在每一幕接待客人的场景中。尤其是木兰给立夫沏茶的那一幕,那一倒来,二沏去,最后那一杯满满的龙井,透过立夫那饱含热泪的双眼,一切的感慨、遗憾都尽在不言中了。

此外江苏的大炸蟹、致美斋的酸梅羔、天意斋的栗羊羹、天宝楼的烧羊腿、防膳的肉末烧饼、南京的板鸭、桂花鸭,这些听起来就让人垂涎三尺了。

中国古代大家庭的标本

曾家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大家庭。曾文伯、妻子曾母以及小妾桂姨,另外三房儿子、儿媳妇,成群的丫鬟伙计,各自成院,却又组合在一个大家庭里,共生共息。而每个儿媳妇又牵扯出另外两家大的家族:牛家和姚家,这就是强强联合的古代门当户对的婚姻生活。

曾家的这个大家庭也是老谋子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给外国人展示的画面。老谋子这些作品获奖是其次,重要的是长期以来,这些最早出国的影视作品使得,很多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人仍然是妻妾成群、男人大辫子的形象。但是《京华烟云》不仅仅展示了这么一幕,因为剧中还有着五四带来的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自由气息。

动荡不安的时局大背景、三大家族的兴衰、三代人的悲欢离合

不像鸳鸯蝴蝶剧做作地将战事当成自己谈情说爱的背景,《京华烟云》里,从五四思想解放、军阀混战到民国时期,再到抗日战争,《京华烟云》就是在这样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展示了三大家族的兴衰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抒写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这一段社会历史的变迁。

最能体现这一背景的就是牛家。从牛家的洋洋得意到后来的遗臭万年,再到牛怀玉沦为汉奸、牛素云为日本贩卖毒品,这些都展示了这样一段沉重的中国历史。

唯美的景物、精致典雅的旗袍、大气的音乐

整部《京华烟云》中,不断出现满地金黄的银杏叶子、绚烂的日出日落、挂在枝头的一轮圆月、黄昏时的古楼、清晨云雾缭绕的白塔,唯美但不失大气。尤其是西山赏景那一场戏,一座桥,一个石碑,一个飞檐走壁,老北京的京味就这样一点一滴透漏出来了。如此看来,旧版《京华烟云》精致狭窄的景物,在这方面就败下阵来了。

还有那一套一套做工精致的旗袍,穿在几个少奶奶身上,韵味无穷。比如,木兰安排荪亚、曹莉华见面的一场戏,木兰那身黄色的旗袍简直就是绝美,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体现中国女人的风采!

此外,无论是全剧的背景音乐还是主题曲《发现》,都出自内地音乐大师王黎光,处处洋溢着一股子大气。单独听那首《发现》,或许只觉得歌词优美,歌声一感三叹。但是当看了此剧后,再去听它,真是感叹木兰的一生,感叹剧中每个人的一生。

象《天地英雄》《七剑》都有自己的电影原声带,而内地的电视剧不像韩剧一样,鲜有自己的音乐带。而这部《京华烟云》的音乐原声带、VCDDVD一起涌向了市场。在王黎光的亲手操刀下,《京华烟云》出落地更加大气磅礴,音乐衬托着剧中人物命运的喜与悲。

很多人对在亚洲甚至美国所向披靡的《大长今》不屑一顾,但是这些人可能都没有看过此剧,就大加指责,这样的评论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看过《大长今》后,剧中的美食文化让人流连忘返,这也是韩国人引以为豪的地方。但是《京华烟云》和《大长今》比较起来,却丝毫不逊色。如果说《大长今》的哄起为韩国的国家形象加了分的话,那么上文提到的这些足以使得《京华烟云》“出口”后,所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都是值得我们炫耀和自豪的。当老谋子展示的中国男人大辫子的形象还迟迟不去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京华烟云》无疑会为中国的形象增光、甚至锦上添花。

因为这些文化氛围,因为剧本的优秀、演员的精湛演艺,因为央视一套的覆盖面,这部《京华烟云》是注定墙内开花,墙外也红的。


离离原上草=原上=原上草庐
[url=http://t.sina.com.cn/1321819915?s=6uyXnP][/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813

回帖

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7220
发表于 2005-12-2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除了编剧外,还是比较喜欢这部戏的。
给我时间,我就在路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2194

回帖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38138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5-12-3 14: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的是国产片还是港片。要是你说的是国产片那部我就认为你没有水平了,我看了几集都看不下去了哪些演员那有一点大家闺秀的风范和气质看的都难受。还有那男演员都一样怎么看都别扭
笑而不答心自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8-20 17:07 , Processed in 0.0517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