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帮助驱走孤独 你的坚持就是胜利 安猪:多背一公斤就能得到快乐 ■他是一名北漂青年,创立“多背一公斤”网站,倡导快乐公益 ■他反对做好事不留名,也拒绝感动 ■他的理想是在40之岁前帮助100万人 多背一公斤也是“公益” 这个春节,安猪只做了一件事:打理他的“多背一公斤”网站,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他创立的这一“快乐公益”活动。7天长假,在与记者的往来电邮中,他表达了一个愿望,希望通过本报的报道,鼓励武汉的朋友加入他的项目团队中去。 安猪是一个从广州北漂到北京的青年,真实姓名叫余志海,33岁,“安猪”是其英文名Andrew的音译。目前他在北京某体育媒体网站担任商务经理,同时也是“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网站的发起人、站长。 两年前,安猪创立了“多背一公斤”网站,倡议旅游者在出门时准备一些小礼物和学习用品,带给途中遇到的贫困地区的孩子,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收获双向快乐。网站创立两年多来,各地“多背一公斤”行动者们已经发起活动30余次,活动区域遍及四川、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河北、山西等地。而造访该网站的人目前已达近百万。 一位香港背包客4日在网站论坛留言说,他很欣赏1kg的理念及行动,并准备“多背一公斤”前往云南中甸、稻城等地旅游。 聊天比捐助更重要 安猪本人“多背一公斤”的第一次实践是在2004年10月,去的是安徽歙县的石济坑村。 那次,他邀当地的孩子们和他一起野炊。在村口小卖部,他让孩子们自己拿香肠(一块钱3根),然后他付了钱。没想到,回头其中几个大孩子就把一元的硬币塞到了他手里。这让他很诧异,他们不富有,可是极有教养,让人尊敬。 前年9月,在云南丽江石头城的宝山中学,安猪给初一的孩子们上了一堂课,他让孩子们逐个走到讲台,描述自己的梦想。他发现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并且为之奋斗着,他们需要的不是怜悯或者怜悯式的捐助,他们独特而有尊严地活着。 两次实践,让安猪体会到,一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缺少的并不仅仅是物质,而是来自外界的信息,以及一些精神的交流。“即使你一公斤东西都不带,只是和孩子们聊聊天,他们也一样觉得很高兴,也是很有收获的,因为你在和他们平等交流。” 从那以后,安猪坚持认为,和孩子聊天也是公益,他开始注重旅行者与孩子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并把它作为必须项目,在网站上发布。 做好事不留名是一种坏习惯 安猪“多背一公斤”倡导的公益,与人们心目中传统的公益截然不同。多背一公斤人人都可参与,且是举手之劳的快乐公益,它摘去了传统公益中志愿者头上神圣的光环。 不仅如此,安猪还有一些与传统公益迥异的观念。 比如,在安猪眼里,做好事不留名竟是一种坏习惯。因为这样会造成重复捐助,导致浪费:一个学校也许只缺一百支铅笔,可每个人都送10支且互相不公开,结果1000个人送了笔,最后学校的笔多得用不了,而其他有需要的学校依然没有笔。他说他是通过实践得出这个结论的。 安猪发现,很多媒体报道的助学活动,给人的印象是苦大仇深、“破砖破瓦+沮丧的脸”。他认为,这只是捐助者的一厢情愿,这样无形中会把自己摆在一个更高的“施舍”的位置。其实,他在实施多背一公斤时发现,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它与财富无关。所以,他说:“不要感动,要行动。”(线索提供:晓晶) 【追问】 希望公益成为一种乐趣 记者:我看了你的博客,你想在40岁前,从物质或精神上帮助100万人。目前你帮助了多少? 安猪:没有统计过。如果我的一句话有100万人听到并因此而改变,那也算帮助了100万人,对吗? 记者:你不喜欢“感动”,但你如何评价曾在贵州支教而“感动中国”的徐本禹们的行为? 安猪:他们无疑值得尊敬。我不喜欢吃猪肉,但我不能说猪不好。尊重不同的价值观,这是任何一个从事公益的人最起码的宽容。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 记者:你倡导每个参与者都要从活动中获得快乐,这只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怎么能保证真正对你们的帮助对象形成影响? 安猪:我们不承诺对孩子的影响,及其可能产生的效果,旅行者同样也不会做出承诺,因为那样整个事情就会变得沉重、没有趣,不利于长久的发展。我们希望公益成为一种乐趣,成为人人都可以轻松去做的事情,参与的人多了,才会慢慢把这件事情朝好的方向做,而非一开始就用“责任”这顶大帽子把人扣下。 记者:你与传统迥异的公益观念在现实中反响如何? 安猪:在现实中反响很好,但实际参与的数量离我们期望的还有距离。一方面是大众的公益意识需要不断地培养,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在公益活动的“平民化”方面还做得不够好,需要继续降低“门槛”。 记者:在工作和公益之前,如何做到两不误? 安猪:目前我的职业和公益平衡得很好。公益都用业余时间在做,因为团队开始建立了,所以消耗的精力不太多,比最初做多背一公斤的时候好多了。 (注:武汉读者如想加入“多背一公斤”,请到http://join.1kg.cn查看详细招募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