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宁,偷得半日闲情,随手在宾馆前台拿了份导游册,看看有什么好的去处,太乙洞、星星竹海、131军事工程、刘家桥~~~ 刘家桥,好熟悉的名字,哦,坛子里好多同学都推荐过的鄂东古村落。对于古镇,有一种特别的眷念,沉浸那份安详和宁静,陶醉那份古朴和厚重!无论是日落黄昏,鱼鹰戏水,还是雾蔼晨色,炊烟寥寥,古镇总能在如梦如幻中展现勃勃生机,在如诗如画中给予你藏在心底的小桥、流水、人家! 
离温泉街16公里,蛮近的,跳上一辆车就出发了! 刘家桥四面环山,白泉河从王侯山犀牛山涧淌出,从村中蜿蜒穿过,山奇水秀。循径入村,雕窗粉墙、黛瓦飞檐、整齐幽深的青石板巷、高阔盈尺的大石门槛、宽阔明亮的天井漏台,门内几进,院院相连,屋内粗柱木窗,雕梁镂扇,楼栏围刻,虽残破凋敝不堪,仍依稀想见当年的恢弘与奢华~~~ 保存最为完好的为刘氏父子宅,因父子先后同任文史主薄而得钦赐御匾“父子明经”,此匾至今仍高悬于宅前。从门侧两条高有丈余的巨大青石立柱就能想像得出当初家族的显赫和富足,宅内天井侧方仅存的一面雕龙木窗,尤能窥见其雕功的细美和木料的精实。
 现在村子里的古屋已经不是很多了,废弃的古屋里些许的断壁残掾,地上到处都长着油绿的青苔~~~~但零星遗存下来的残破的路,枯败的树,斑驳的窗,像是被岁月尘封的酒,时间越久酒越醇。在几百年的繁衍生息中,仍诉说着历史那已经浸入骨髓的沧桑。
屋里结构复杂,看起来一大片的房子都可以相通,各家各户都有独立的大门,却在里屋通过青石小径相通,各种通道小门随处可见,经常从这家大门进去,逛了一圈,却从别家大门出来了,不象传统房子挨家独户、结构明朗,倒是看到了构思精巧、布局玲珑。所以在刘家桥有几十户聚居往来,足不出户、雨不湿鞋之说。  步上廊桥,关于刘家廊桥的诸多传说都在眼前的破败和荒凉的残桥上渐渐清晰也渐渐模糊起来,“刘家廊桥,飞架白泉河上,独孔,拱形,累石而成。桥上盖有廊亭,廊亭内梁雕有龙凤八卦图,青瓦盖顶。两侧桥身用青砖建起两米高的方孔花格拦护墙,墙内置有长凳。昔时,桥东头设有炉灶和木制茶桶,一年四季,村民轮番烧茶水,免费供行人饮用……古代和近代,这里是通山、江西通往咸宁、汉口的必经之路,热闹非凡。”
 那一座给人无限遐思的廊桥,寂寞地伫立在河面上, “龙凤八卦图”在风雨的侵袭中随枯朽的木梁漫漫褪尽,由青砖垒砌的“方孔花格拦护墙”也已在倾倒半壁后显得弱如蝉翼,蛀洞百出的木制长凳更是惨淡到成为游人登上取景的踏脚道具,缠梁的蛛网、残落的瓦砾、孱弱的骨架和满目的尘灰很难让人想象当初的忙碌与繁华,倒是脚下的青石,棱印全无却依然坚硬稳固,与跨下已成溪流的白泉河一起成为了当年商贾云集、接踵摩肩的见证。 桥旁大树浓荫,桥下倒影婆娑,溪水侧旁流过,眼前水车倒映,在轻缓的水流中吱吱轮转;浅水清波,小妹蹲于岸边,用槌棒拍洗衣物,和着嘎嘎的鸭戏声而锵锵有力;桥头石龛小庙,烟香寥寥,伴着岸边斜横的竹排,在夕阳映衬下的刘家桥滋生着别样的闲情。 
骄阳西下,橙霞漫天,徜徉徘徊在河边小道,鳞光倒影在褶褶水中,别有一番情致!河中泛舟,穿行在波光粼粼中,岸边轻枝拂面,无不把世事轻柔道尽。莫管它历史变幻,休论那情短路长,掬一捧历史的清泉酒,沉醉于几千年的古韵中。 (PS:资料参考网上一些游记和功略)
[此帖子已被 酱橙子 在 2006-3-7 11:58:06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