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档案记载,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从1929年3月破土动工,到1936年竣工,占地面积3000余亩、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工程造价400多万元,是中国高校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当年来自美国的设计师面对一片荒山野水,没有一开始就大动干戈,而是尊重自然、依山就势,运用中国园林、殿堂建设的惯用布局方式,在散点、放射状的自由式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利用山体山势、地形地貌,精心布置建筑群。 人的一生有这样一件作品流传于世就足够了,不管是在昨天还是在今天,每每都会对它有一种念想的~~ 很想拍一张“国立武汉大学”校门的正面,但身后的车流阻挡着我,只能拍到一张侧面的~~ 
不知道当时的设计师怎么想着把武汉大学的校门设计成这种牌坊样式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一定很痴迷于中国的古典建筑~~ 
柱头上的云纹和背面用小篆书分别写的文、法、理、工、农、医6个大字,表明学校的学科特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看过很多高校校门,但像武汉大学这样古韵悠然的却并不多见~~ 
这是武汉大学近几年修的生物工程学院,完全现代派的风格,几乎可以说是中规中矩~~ 
进校园的大道上车穿流不息的,简直不像是穿行在大学校园里,我转身进了旁边的一条小路,一下子躲开了喧闹,看着空旷和不修边幅的这一大片地,我还以为我穿出了校园呢? 
景色依旧,物事人非~~ 
以为这就是传说中的老图书馆,但又觉得不对,它不够老,传说中它是雄踞在狮子山上的~~ 
穿过图书馆的时候,看到围墙那伸出的娇艳的花,我忍不住拍了好几张,有了花,一切都变得生机和美丽起来,即使是一堵斑驳的老墙~~ 
邮局到了武汉大学好像也添了不少文气~~ 
在这样的校园读书真是一种幸福~~ 

这条小路会通向何方呢? 
美丽的校园把摄影机构也引了来~~ 
狮子山南坡位于图书馆前的老斋舍采用“地不平天平”的设计方法,顺山势而建,建筑主体以花岗岩的灰色为主色调,尤显质朴大方、厚重沉稳。每栋宿舍由两个大天井将宿舍分隔为前中后3排,各排则依山势高低分为1至4层;每栋每层以《千字文》命名,形成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16个斋舍。宿舍屋顶做成了平面,蕴涵“地不平天平”的理想追求,即虽然众生起点不一,但通过努力学习,都会达到一样的成就。类似的文化解读,在武大的老建筑中层出不穷,耐人寻味。 



武大的标志性建筑和精神象征,要首推雄踞在校园中心狮子山制高点上的老图书馆。它背对东湖,南向珞珈山,登上顶层,俯瞰四方,远处是波光闪烁的浩渺东湖,近处是一座座孔雀绿琉璃瓦的建筑群,令人心旷神怡。这座1935年9月竣工的老图书馆,外部装饰极具中国传统特色,顶部塔楼是八角重檐、单檐双歇山式。上立七环宝鼎,屋顶有采暖烟囱,屋顶南面两角有云纹照壁,其间护栏以左右的勾栏和中央的双龙吻脊,造成“围脊”的效果。两座附楼屋脊与大阅览室相连的叫“歇山连脊”,占地呈“工”字形。塔楼阅览厅的外墙为八边形,并设有环形外走廊,供阅览者休息和游人观光。正门上方镶有中国图书馆祖师——老子的镂空铁画像;在屋脊、环廊、檐部等处有蟠龙、云纹、斗拱和仙人走兽的精美图案。 终于找到老图书馆,看到它的那一刻我竟有一股莫名的悸动~~ 




武汉大学学生俱乐部~~ 
别致的檐角~~ 

[此帖子已被 云裳 在 2007-6-8 8:50:14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