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散记(2007-4-10) 每到四月,草长莺飞,心思也发芽萌动,驱车远走的冲动又无可抑制。今年踏春奔赴九华山。
九华山古称九子山,因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曾多次游九华山,睹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触景生情,在与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中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因此改“九子山”为“九华山”。开元末,新罗僧人地藏卓锡九华,苦心修炼数十载,圆寂后肉身三年不腐,僧众认定其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建肉身塔以供奉,九华因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历经唐、宋、元各个时期的兴衰更迭,至明初获得长足的发展,与五台、峨眉、普陀一起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列。
探寻四大菩萨的道场一直是我的一个小心愿,峨嵋和普陀已经去过,九华比五台算比较近了。加上安庆到池州的高速通了之后,武汉到九华山几乎是全程高速,才四个多小时,喝顿茶的功夫,就到了。
现将九华山之行的感悟用图片的方式点滴记录下来,用以纪念去年同期的三爪仑之行。
九华山古拜经台 
九华一颗松 
山花烂漫九华山
春花无处不妖娆 
闵公竹林位于天台景区西麓,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峡谷。传说唐代这里有一户姓闵的,产业丰盈,这方圆百里都是闵员外的。金地藏初来九华山时曾向闵公借"一袈裟地”的故事流传至今。后来闵公父子皈依佛门,没有后代,于今九华山没有一户姓闵的人家。堪为唏嘘。

虽不是节日周末,山上人也不少。不喜欢庙堂前的川流不息,相机都懒得抬起。倒是偶然撇到的这两个老和尚,让我对九华山徒增好感。 
读经不怕老 
俗世的和尚,在庙堂上做着抽签、开光、捐香火的生意。庙堂是游散灵魂的寄托处,我亦无可厚非,但自己确实是跪不下去。整个九华山,同伴在叩拜,我唯远远徒观。倒是经堂上摆的几本经书让我非常感兴趣,在正午稍微安静的大殿里轻声诵读了几篇,只那一种感觉,就让我觉得九华此行不虚了。

非我不俗,只是少有人悟到:求人不如求己,遇佛何须礼拜?  到九华的第二天下午,我就是在这样一个空谷中的茶楼消得浮生半日闲。虽说峡谷深处美景如画,我心已驻足。甘愿赤足薄衣倚在竹楼上,一杯新茶几碟茶点逍遥在竹海茶园幽香阵阵的闵公茶楼里。 
闵公茶确实非常好喝,连我这种票友也算不上的茶客都爱不释口。这种茶生长在海拔700米的高山峡谷、溪流、竹林之中,纯生态有机茶,伴着幽兰的芬芳和竹香而长,味道清香甘甜,回味绵长。茶楼的小女孩说其品质乃九华山茶中上品,产量极少,外面没有卖的。

越是珍稀反倒越想拥有。不信到了产地还买不到。傍晚时分,跟着采茶女,寻到了闵公茶场。意外的参观了茶叶生产的整个过程,算得上是个额外的收获。 采茶。绵延的茶园里到处都隐约着采茶女。 
日薄西山,陆陆续续的采茶女都将刚采摘的新芽送回到茶场。因为闵公茶对茶芽的要求很高,据说熟手一天最多只能采二斤左右。

择茶。采回来的茶芽还要再经过仔细的分类,剔除掉瑕疵,才能做成闵公茶。 
虽是这么多人一起择茶,也跟这山谷一样的安静。 
炒茶。记得原来见过的炒茶都是用锅翻炒,现在用的是这种机器,据说受热均匀,可以保证茶叶品质。 
烘茶 
新鲜还温热着的茶叶。 
在茶场简陋的办公室,买到了600元一斤的闵公茶。不是很贵,但确实是不外卖,都已经被各级政府及大企业预定了。 
去年此时,做“你是我不期而遇的惊喜”记录江西的三爪仑之行。留住了一点心情和一点感慨。人生很多节点需要回首,三爪仑对我也是。能说出来的,比如从前很怕狗,从那只叫“来福”的跛狗开始,接纳狗,试着养狗,爱上狗,到现在爱一切可爱的小动物,深刻的感悟到动物之美,学会了大爱,爱这个在我面前更开阔更精彩更奥秘的世界;不能说的,深藏于心,暗自感恩生活,感谢际遇,感激美好的旧日时光带给我难以忘记的温柔回忆。
[此帖子已被 向日葵 在 2007-6-2 23:39:17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