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庸缘 初次拜读金先生的书,是在高三,某天傍晚忽降暴雨,无法回家,我有一个叔叔住在学校附近,于是到他家借宿。 床头,丢了本金庸的书,是《射雕英雄传》,那晚,在雷鸣闪电中,一夜未眠,熬夜读完了这本书。 等上了大学,大部分的时间,基本是在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和围棋中渡过的。 爱上了行走后,终于扔下了武侠,却发觉还是处处可见武侠世界的影子,直到经历了各种人性的极限,才找到了行走的目的,及与武侠世界的相似性。 在城市氛围中,没有绝对的真、没有绝对的假、没有大喜、亦没有大悲,没有传奇、只有平凡;对人性而言,只有高高标榜的虚伪的白,极少能见的绝对的黑,常见的,是混沌的大片大片的灰色,处于这种氛围,你极难参透人性。 而金庸的武侠世界,却有着完整的人性,率性的人生,有着戏剧性的传奇,有大喜亦有大悲,有最深的爱情,亦有几代纠缠的仇恨,在那个世界中,一切在虚拟化中变得鲜明。 在行者的江湖,人性的表露,和武侠世界别无两样。 深究武侠小说的起源,必须从中国历史说起,中华文明,在西周时代趋于成熟,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亦是中华文明不多见的关于人性的大辩论时期,而后在秦帝国的大一统中归于沉寂,而后,中华文明经历了汉、唐、宋三个鼎盛期,在元蒙古人的铁蹄下,文明遭到了破坏,再经明帝国振兴,明帝国的立国者朱元璋,复原的并非正统的汉文明,而是保留了许多元帝国时代的陋习,秦汉唐宋甚至元,从未出现过的禁锢思想,由他开始,从此中华文明走上了衰落之路,满清帝国,不过是明帝国的一个拷贝。 需要说明的是:自激烈竞争的战国时代开始,中华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一直到明朝中叶,才被从中世纪天主教黑暗时代觉悟了的欧洲人,渐渐甩在了身后。 金庸武侠反映的时代,多是处于明清两朝,正是中华文明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最能反映那两个朝代生活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另一门金学----《金瓶梅》,一是红学----《红楼梦》。 中国历史上存在两种特有文化现象:一是清官文化,二是武侠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发育成熟期,应该是元、明两代,宋代文化发达,文化的成就集中在宋词等,宋代优待读书人的政策,也让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容易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待到了元代,读书人沦落到与乞丐妓女为伍的境地,精神的苦闷,让他们选择俗文化为自己的出路,清官与侠者,一是用生命捍卫法律,一是用个人暴力破坏法律的同时也在执行法律,皇权统治下,特权阶层的存在,法律永远达不到公正的境地,也只有不畏强权的清官、和藐视法律的侠者,才能完成民众心目中的诉求。 从情感的角度分析,金庸武侠世界的感情,波澜迭宕,却始终维护着男女两方情感的平衡,如杨过与小龙女,假如杨过在爱上小龙女之时,小龙女就把杨过打成猪头,再用道德伦理将他悬之进行灵魂的批判,相信最终也没有苦候十七年的独臂大侠了;再比如令狐冲与岳灵姗,本来是有感情基础的,但由于岳对令狐冲失去信任,两人的情感也只能成为落花流水,金大侠出于同情,弄出了个圣姑,才让读者找到心理平衡,其实从个人角度看,像圣姑那种角色,性格与地位充满矛盾,出身高位的女性,不可能体察平民式的令狐冲的痛苦与情感诉求,两人交集极其微小,这个角色颇有些白衣观音的意味,纯粹是对读者完成心理安慰的。 放于现实中,杨过不可能爱上小龙女,早被伦理的唾沫给淹死了,令狐冲和岳灵姗,倒是可能凑合成一对,毕竟岳的父母倾向令狐冲多一些,加上没可能找一悬崖让令狐去面壁,两人总在一起,也就磨成了一对。 金庸先生属于那种唯美唯善的人,书中的角色虽有成长动摇的过程,性格也极丰富,却都在道德的范围之内,等到他老人家大概是不想再写了,才颠覆性地弄出了个韦小宝,一反道德完善的习惯,以淫荡多妻为追求,令天下所有有臆想症的武侠男人们,获得了极大满足,不过,老人家还是没有触者作者的底线,不去描写性。 他始终享受的,还是美与爱与善。 相对而言,像《金瓶梅》那种书,作者是要经受极大的痛苦与煎熬,所谓现实主义淫荡小说,反映的,最终还是现实。 我爱金庸,他启蒙了许多人了解人性之路,至少,于我,是如此,行走,不过是在实践中印证罢了…… 虫 随笔于07年6月4日 睡觉前 [此帖子已被 芒芒果 在 2007-6-6 0:05:19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