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原本是大别山主峰白马尖下海拔1000米附近的一个叫老庙湾的土著居民,小时候在岳西县城的外公家读书,所以才有机会读到了高中毕业。因为没有师范文凭,所以曾一直是民办教师。这一点从当地公办教师的眼神中仍能看出对他的一点看不太上的态度。现在,所有在岗的教师已经都是公办吃财政饭了,自然也包括杨老师在内。 因为住在老庙湾的时候认识了很多玩户外的朋,所以经常还有人来看杨老师,这样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很多当地也有能力当向导的人会认为这是一单单对山里人来说的不错的生意。 杨老师在这一带教了30多年书,整个这一带的人差不多都认识他,他说:40岁以下的,基本上都是他的学生。后来,山里人陆续搬走,杨老师也调到了海拔600多米的马家河小学当老师。 杨老师目前他包教3年级的全部课程,总共7个学生,规模有点象研究生班。其实全校总共就4个年级,5个班,42名学生,3名教师。我一直没弄明白3名教师如何同时教5个班的。 三年前,考虑到离家远了,杨老师就把家就安在马家河。马家河的当地人是弄块地自己盖房子,杨老师不是当地人,所以就没有这样的权利。好在有当地人搬去山下或城里居住的,愿意把旧房子卖掉,所以杨老师就花了1万多元钱买了下来自己住,顺便也接管了那户人家的一点田地。把老婆也接了过来,算是有一个家的样子。 虽然住了下来,但是,作为外来户,待遇和当地人还是有所区别的。比如,他们只被允许拣拾山里掉在地上的枯树枝,而不允许砍伐活树当柴火烧。也许山里人有他们对此做法的理解,我的理解是,山林是有它的主人的,再就是他们可能认为杨老师是吃官饭的人,要烧柴,可以拿钱去买。 这一点认识和做法,似乎象山民对包括户外人士在内的进山的要求一样,尽管杨老师教育着他们的儿女,但是那是另外一回的事情。 和杨老师的交谈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他的教育成果,因为我比较关注山里的孩子,究竟有多少真有天赋的能够享受城里的大学教育,尽管他们受了教育以后就永不再考虑回到山里的问题,但是,我始终觉得,有天赋的人可以服务于城市中更多的人。 可喜的是,在这样的深山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已经能够培养出一些能够上大学的孩子了,杨老师的儿子就是一个例证,这也是杨老师夫妇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因为他的儿子在科技大学硕博连读。 说起这,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那种喜悦和自豪之情。老实说,能够培养出这样的一个儿子实在是很不容易。我看了看他们家的书架,除了读到高中的教科书,课外读物,辅导教材基本上没有。这样的条件,能竞争赢城里经常上培优班的孩子,除了勤奋、毅力、天赋,还能靠什么呢!? 当然,我也相信杨老师的女儿也一样的勤奋、有毅力和天赋,但是,也许当初他们的条件只能让更有天赋的孩子走得更远一点了。 …… 杨老师刚接触户外没多久,他自己说,爬上白马尖,也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也就是说,住在山脚下的人,他们对于自己身边的山色美景,总是视而不见的,我们城里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对于户外,杨老师也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说,五一的时候,有100多人来到这里,住满了整个学校。他们为孩子们带来了很多东西,有的孩子甚至分到了10件衣服。 据说,有驴子还要捐给学校三台电脑,这样,也许他们就能够看到我们去了他们那里以后在网上胡乱涂鸦的一些东西了。当然,文字中不确切之处,还望海涵!  那山,那人,那狗。杨老师夫妇,他的学生和邻家的大狼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