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漫游记(全文完) 刚刚从九路寨下来,人还有些疲劳。可是,某高校组织学生去徽州古村落写生,其中有位老师乃超级色驴。急于提高色技的我决定与高手同行,期望得到指教。 D1(2007年10月9日) 饮茶月沼 早上在体育馆前广场集合,上车。中午在景德镇吃午饭。下午走祁门,到安徽黟县。又13公里到宏村。下榻在慎余庭酒店。 晚饭后,孙老板情我们到月沼边饮茶。过西溪,就是两棵参天大树。游人已经没有了,只有几家商店还开着门。点点灯火幽幽,街上一片静谧。穿过石板街和窄窄的小巷,听着潺潺的流水声,透过一道拱门,一汪半圆型的池塘,在天光下,象明镜似的。 这就是月沼了。周围的人家已经关门了。我们走过月玄,明月茶楼的壁灯亮了,照亮了月沼的一角。斜躺在椅子上,喝着当地的土茶,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徽商和徽州文化,叹息破四旧和文革时代对文物的破坏,说着近几年的变化。天光映称马头墙的剪影,高低错落,颇有韵味。天上繁星点点,银河如带。一架飞机闪闪烁烁五色灯光,从天边飞过,没有声音。只有池塘里,偶尔有一尾跃出水面,给寂静的夜更添寂静。 我到茶楼里和老板聊天。老板姓汪。所住的屋子只是祖上传下的九分之一,其他在土改时分给贫下中农了。买了一张徽州地图和一本本土画家汪兆良写的《宏村寻古》。 一天九小时的舟车劳顿,还有九路寨的疲劳,在月沼边消磨了。 D2(2007年10月10日) 感受宏村 感受徽州 早餐后,到宏村找感觉。色驴教导我说第一天不要急于创作。好好在村子里转转,了解徽商的历史与变迁。我们从南湖出发,游南湖书院,南湖桥,月沼,然后是承志堂、树人堂、承德堂等等,这些大户人家的木雕、天花、门饰,精制入微。还有村子的水系,四通八达,清清活水,从雷岗山下的河里流入,流到每家门前,引到家里,每家的鱼池的水都是流动的,坐在美人靠上观鱼,多么幽雅闲适呀。 中觉睡到四电钟。和涛行天下步行到龙池湾。小李飞刀剧组的车停在门口。门票30大元。我们决定逃票。前面菜地里的红彤彤的柿子吸引了我们。两个六七岁的男孩儿在摘柿子。我们问他卖不卖,点头不语,问他一元钱几个也点头不语,最后小男孩儿过来报价:一元两个。我们和这两个小徽商做了两元钱的生意。从菜地间的小路进入景区。除了一条人造的河,什么也没有。安慰的是,碰上一个演员美眉,搭讪了几句。人家忙,连合影也没有搞成。 D3(2007年10月11日) 早上6点出门,抄近路,过桥墩,顺着水圳来到月沼。以为自己很早,没想到更有早行人。写生的学生、色驴、洗菜的村妇,还有一对旁若无人的追逐嬉戏的鹅。天光很好,晨雾刚起,拍了几张自鸣得意的广角。 接着穿街走巷来到南湖边。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湖面上蒸腾的水气逐渐收了。阳光照在南湖书院的西影壁上,班驳摇曳。荷叶已经半枯,湖边的枫杨枝叶还太繁茂,找不到下手的地方。一筹莫展的时候,看到游老师。跟在他后面,拍了几张画面干净的片片。可是面对半塘的残荷,怎么也拍不好。到晚上游老师点评我的时候,说我太贪心,东西太多了,主题不鲜明。不空灵。 早饭后,望着后山,走田野,过横川村,来到塔川。村口为一古树群。沿着石板路,走进依山而建的塔川。走近了,但见古木参天,小溪流水。古树多为枫树,还有漫山遍野的乌桕树。木雕楼的主人吴老师告诉我们,再等二十天左右,枫叶金黄,乌桕叶的红更是由浅到深,层林尽染。使塔川成为中国三大红叶景区。吴老师的木雕楼,名积余堂,祖上是盐商。历经百余年,木雕保存完好。村里也有其他的老房子,可惜年轻人们不珍惜,或者是无力维修。构件卖了,房子就让它倒塌了。我们看到很多残垣断壁,很是惋惜。 多想在万山红遍,姹紫嫣红的时候,来塔川住上一段啊。每天睡到被鹧鸪吵醒,然后做在吴老师家的楼顶上,拍片片。 D4(2007年10月12日) 拍精美木雕如沐春风 与村民闲聊相谈甚欢 今天天气不好,灰灰的。早餐后,去老宅子里拍木雕,留些资料照片。其实,徽州有三雕。砖雕、石雕与木雕。徽州人很重视门楼,所谓“千金门楼四两屋”。各家的门楼一般都是砖雕,但是文革中被破坏最严重。相对完好的门楼砖雕所剩无几。石雕一般都是作为窗户,用材是黟县青,一般的图案是草龙和梅花。承志堂的《喜上眉梢》画的是喜鹊登梅,双面雕刻,惟妙惟肖,据说价值20万美金以上。还有西递西园的梅兰竹菊一对石雕,价值也相若。数量最大的当然是木雕了。徽派民居很多都是木雕楼,一处豪宅,木雕就是几千平米。有的木雕报价很高。王老师是古玩专家,这次在徽州,他看到六扇雕花门索价67万,一对雀替索价一万二千。 我没有去古玩店,就在老宅子里边看边拍,听导游讲解,与村民聊天,真是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一天。木雕的内容中,有神话传说,有历史故事,有唐诗宋词,有名人行迹,有吉祥图腾,无不表达堂主的思想情感。我主要是在承志堂、承德堂、汪大燮故居等处拍照。有《八仙过海》《姜太公钓鱼》《伯牙弹琴觅知音》《伯乐相马》;高堂里有《郭子仪拜寿》,正厅里有《唐肃宗宴客》;商字门上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三国战事;门扇上的《竹林七贤》《香山九老仙鹿图》《太白醉酒》《孟浩然踏雪寻梅》《王羲之戏鹅》《苏轼送菊》;表达忠孝节义的《岳母刺字》、《儿媳乳婆》、《苏武牧羊》、《季布一诺》。还有《卧冰求鲤》等二十四孝图、《教子图》《赶考图》《五子登科》;更多的是杜牧《秋夕》《清明时节雨纷纷》雷震《村晚》韦应物《滁州西涧》杨万里《初夏睡起》程颐《偶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张继《枫桥夜泊》张演《社日》等等,还有的是通过谐音、图形来表达思想,如书房的寒窗、寒门,《福(蝠)寿双全》《鹿(禄)猴图》《梅花寿桃》《瓶插荷花》《麒麟送子》等。 和宏村的老人聊天,相谈甚欢。一位坐在墙角晒太阳的老人告诉我们宏村的导游词错误百出,北京的公司是怎么承包宏村旅游的,村民如何和公司老板打官司争取更多的权益的。本土画家汪兆良给我们讲解他的版画;暮色苍茫中,承志堂值班的一位气宇轩昂的老职员给我们讲,文革之中,北京高校师生组成的“联筹办”是如何迫使村民铲掉自家的木雕和砖雕的。尤其是有人物的,统统都是牛鬼蛇神。即使是牧童、书童、渔夫、樵夫的头也和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样人头落地。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人物大多数没有头部,除了承志堂等少数地方。胆大的村民用黄泥巴和报纸把木雕糊起来,上面贴上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等标语。 D5(2007年10月13日) 万村姓韩并不姓万 卢村屏山小桥流水 我蹲在沟边和村民聊天,猛抬头,看见襄樊学院的张院长。我们一道走进万村。30号、31号门楼严重破坏,但昔日辉煌仍依稀可见。33号门楼保存较好,门前窄巷立有界碑,上书“韩界”。最南面的大宅子里有一位中年妇女在叠衣服,谢绝了我们参观。家里没有男性在,免得有闲言碎语。 从田间小道走到卢村。没有人要我们买票。后来发现,售票处在西面入口。村西、村东各有一条小河,还有一条古栈道穿村而过。卢村被烤羊栈岭和五溪山,村前是开阔的田野,点缀着高大的乌桕树。小河的下游是龙池湾和际村、宏村。 卢村有出名的木雕楼志诚堂,占地500平米,木雕却有上千平米。但是在我眼里,不够精细。也许是年代不同吧。此外,私塾、思成堂、思济堂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思成堂,正厅里有一口迷你水井,井口只有碗口那么大,用一个小竹筒打水。前院很大,布局精美而大气,有两棵百年柿子树,硕果累累。现在的堂主和气健谈。卢村人几乎都姓卢,杂姓人家当年都是为卢氏家族服务的轿夫、吹鼓手、豆腐坊主等。 下午去了15公里外的屏山。这是一个300余户,1000余人的行政村,尚未开发,不收门票。三姑山像一块屏风一样立在田野之外,吉阳溪把古村分为两半,座座石板桥勾连,写生的学生很多。明清两代,舒氏家族除了十几位进士。村里留下老宅子300余栋。这里还是主演《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舒绣文的故里。屏山水磨盘乃其故居,不过我没有找到。 作为旅行者,我们不喜欢过度开发,可是不开发也有弊端,屏山就是例子。黟县有太多出名的古村落了,屏山就被遗忘了。300多栋老宅子,绝大部分失修,没有保护,在风雨中飘摇,坍塌,有的已经满院荆棘。破旧的宅门里散发出阵阵腐朽的气息。 这三个村的卫生状况较差,尤其是没有开发的万村和屏山,村里养猪,粪水潴留,臭气难当。 D6(2007年10月14日) 上东山惊见菊花梯田 走单骑闲逛柏川古村 昨夜下了一场雨,把远山和黛瓦洗得洁净冷润。早早起床,一个人跑到卢村。卢村背后的羊栈岭、五溪山层次分明,云雾缭绕,就像水墨画似的。溪水边,村妇们在吸水洗衣。鸭子们已经下河了。 早餐后,从花岗石场过溪水上东山,历经千辛万苦,披荆斩棘,在农妇的指引下,爬上了一片古梯田。层层叠叠的梯田,满眼都是盛开的白菊花,梯田中间,还有一间石头小屋。三个农妇正在采摘菊花。我给他们照相,我帮她们采菊花。弯腰采菊花,清香沁人心脾;站起身,就可以俯瞰宏村、南湖和山下的小溪。后来,我还背了一背篓菊花到村口榨油坊呢。我走在村妇的前面,沿古道下山,石头光光溜溜的,心情轻轻松松的。 午饭后,把省份征压在店里,租了一辆山地车,向县城方向骑行。在黄山画院小作停留。旁边作坊的老板说,黄山画院的房子是前年买的,6万元钱。装修了几十万。他的隔壁还有一栋差不多的老宅子,土改时分给了两家人,现在都搬新居了,老宅子任其自然,没人管,也没有办法卖,两家人无法协调。 车过龙江乡。赛金花(1872~1936)故居。清末名妓、十几岁步入风尘;状元夫人,出使欧洲;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与联军统帅瓦德西结交,力救京城百姓。备受争议,与赛同年生同年死的曾朴以其事迹写小说《孽海花》,刘半农、商鸿逵采访晚年赛金花为其作传。导游指着二楼的一扇窗户说,赛金花就出生在哪个房间。哈哈,TX们说,可不可能? 除了龙江乡,右手边一抹远山逶迤,俊秀雄奇。我几乎肯定那山下会有一个美丽的古村落。离开柏油路,拐弯进去,经过棚下村,一路推行。果然,在几棵古树的背后露出来白墙灰瓦。这里是汤蜀村柏川组,6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汤、胡适这里的大姓。村前村后,都是高大的枫树和栎树。山间小溪甚多,溪水充沛。村民很友善。我和他们在村里和小溪边聊天。村民说,现在植被好了,野猪太多,危害庄稼。我们看起来很美的松鼠,也是麻烦制造者。我们以为松鼠吃松子就够了,其实不然,它们也吃板栗、玉米,甚至吃豆角和西瓜。柏川西瓜自古就是黟县的名牌特产。而且,因为这里是山区,马车是这里主要的交通工具。马车拉着西瓜上县城,也是一道风景啊。现在也是如此的,在县城,马车拉着西瓜卖的多是柏川人。 柏川的秋天肯定色彩斑斓,很美。但是,大景构图比较困难,远山、中村、近树很难同时入镜。 聊天聊得太晚了,戴着头灯骑回来的,到了街上差点找不到租车店。岭头的坡也太长了,下坡的时候一路狂飚,不觉得。回来的时候推着上,一身的汗。下午骑车真爽。 D7(2007年10月15日) 为避祸皇室之胄栖身桃园 逞英豪商海枭雄远征海外 黟县的古村落之间都不远,西递离宏村也不过18公里。西递在一条并不开阔的山谷里。四面皆山,平地很少,比宏村的自然条件差多了。东西部有出口,地势东高西低,水往西流。古时设有驿站。 据说西递最鼎盛的时候,600多栋宅子,5000余口人,俨然一大都会。如今尚存200余栋,多为清初建筑。宏村是牛形建筑,西递是船形建筑。整个村庄成船形,村口13座牌坊是船帆,两条溪流,99条青石巷是缆绳。西递是一艘远航的商船,明末清初,就飘洋过海,把生意做到日本东南亚去了。 西递全村皆胡姓,可是此胡非彼胡,其祖先实为唐皇李世民第12代孙,变乱中被胡姓人家收养,为报恩而不改姓,并写进了族规。明经胡氏人才辈出,明代有胡文光官至胶州刺史,万历皇帝批准胡文光的乡亲在村口建了一座功德牌坊以示表彰。清代巨贾胡贯三家族更是商官儒并茂,胡贯三在长江中下游的各大商埠经营金融业(36家典当铺、20余家钱庄),成为江南六大富豪之一;三个儿子都是三、四品的朝廷命官;孙子是大收藏家。胡贯三家族给西递带来百年鼎盛。胡贯三的家祠追慕堂也是乾隆皇帝赐建的,家祠中供奉的是李世民。今天,走在西递的石板街上,无不感到胡贯三家族的影响力。很多东西都与胡贯三有关。 顺着小路,我登山南山山顶,俯瞰西递。现在的西递,虽然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在山谷里也有些拥挤,难以想象当年盛况。三百年前,山路上走的都是布衣草鞋,徒步肩挑的徽州人,他们都是外出经商、求学的年轻人。那种“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的谓叹和出人头地的壮烈油然而生。那座鹤立鸡群的彩楼,名曰“桃花源里人家”,是西递大户人家小姐们抛绣球选乘龙快婿的地方,可是人海茫茫,想必小姐的心也是茫茫然,她的如意郎君又在哪里呢?万一抛出的绣球被一个杀猪佬飞身接着,且不死定。顿时觉得那抛绣球的仪式设计得很残忍。还有,那高墙深院,窄小的窗户,很徽派,很入画,却令人透不过气,真的同情那些住在里面的徽州女人。还有,西递满街满巷清一色的大块大块的青石板,虽然可见当年的富裕繁盛,但也压抑得很。想一想阴雨连绵的西递吧,多么凄冷。相比之下,宏村的街道平民化一些,更加人性化,适合人居住。尤其是月沼、水圳和南湖的设计。 怪不得年轻人不愿意住在老宅,要盖新房的。 晚上学生们组织K歌大赛,我给他们作摄影。 D8(2007年10月16日) 今天去南屏。南屏在一个很开阔的盆地里。群山环绕,一条小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村子在南山脚下,山名南屏。远远望去,青山白墙,山巍峨而村宁静。村里的老人说,山那边就是祁门县了。原来有小路过去的,现在废弃了。村西有路通西武。村东水口,有万松林,文昌阁、雷公殿,河上有古石桥,桥头有亭。路通县城,10里路。文革中,文昌阁、雷公殿和亭子砸毁,万松林里的松树在58年被砍来连钢铁了,现在只剩下枫树和樟树,不过也是古木森森。 南屏村依山就势,村子南高北地,两条山溪穿村而过。而且72巷多为步步高升,挺有特色。这里的古民居保存很好,尤其是祠堂多,叶氏宗祠,支祠,等等,还有抱一书屋、倚南别墅,给我印象深刻。村民讲,老房子保存全是因为贫困,谁不想住新房子呀。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地少人多,没有办法。土改时,12亩地就被划成地主,也只有七八户。旧房子终于造福于徽商后人,旅游业成了村子的主业。这里是中国的影视村,很多电影都是在这里拍的,还是艺术院校学生的写生基地。 下午和村民聊天。叶芳德老人讲他家的瑞宗堂。据他讲,房子是全村最老的。祖上叶寒宾是盐商,明末资助李自成起义,后来又得到康熙皇帝赏识,赐修宰相府(牛不牛?)。后人吸鸦片,连续三代,到叶芳德,就生活无着。父亲当国民党军官(据说是师长,哈哈),不顾家,母亲回了娘家,叶芳德是姑妈带大的,家里的好东西变卖一空。我上他家楼上看了,那是住女眷的。墙面没有装修的。但是他家的钟架是紫檀木的,据说比黄花梨还贵。吓人吧。我听说过一两黄金才能买一斤黄花梨。 哪位同学是学历史的,考证一下瑞宗堂吧。我回来听你掰。 D9(2007年10月17日) 欲探峡谷无舟楫 茶米古道愁攀援 慎余庭的老板孙隶华一直在说,要带我们去一个没有开发的峡谷。今天,他终于有时间了。我们一行八人,到县城接上来县城办事的当地村支书,从县城右拐,经过一个开发区进山。海拔迅速抬升,水库瓦蓝瓦蓝的,九寨沟似的。 目的地是宏潭乡竹溪村。这条峡谷名叫宏潭大峡谷。村长说,以前没有名字的,现在为了开发旅游命名的。竹溪村就在这条十公里长的峡谷里,一共有八个村民小组,一千余口人。 沿着一条1971年修建的大寨渠,我们走进峡谷。果然峡谷深切,竹木葱茏,凉气袭人。远处挂着一个瀑布,闷雷一样轰鸣。虽然已经是深秋了,水量还是挺大的。溪水极清澈,看起来齐膝深的水潭竟然到小莫的胸部了。老板说,只要能趟水就能过的,我们也没带橡皮艇,甚至没有一个竹筏子。就这样,朔溪不到半小时就结束了。我不死心,穿着索溪鞋从潭边的悬崖上攀岩过去,发现前面连续几个深潭,两侧绝壁千仞,美不胜收。真想进去探个究竟。可惜,水太凉了,村支书又弄不到小船竹筏,这里人根本不用。我们享受洒落在峡谷里的阳光,涛行天下发现了绝壁上的栈道孔,沈老师在寻找奇石,有人在讨论承包这个峡谷的可行性。 中午饭在乡政府吃的。乡政府的食堂可好了,野鸡野兔野猪肉的,做的很好吃,厨师的级别一定不低呀。乡政府的一个副书记听了村长的汇报,决定自己出马,带我们再游峡谷。 乡长的车带路,我们的车随后,顺着峡谷里的乡村公路爬升。这里的乡村公路还没有路面,据说也将启动了。前面一辆满载着木材的拖拉机拦住了我们的去路。车子坏了。哈哈,我们只能步行了。溪水在公路的下方,隔着树林,哗哗的流着,有时溪水就在路边,有小桥,有人家。村子零零落落的,散布在溪流旁边。用原木围着的菜地,田间地头寥寥几棵泛红泛黄的树。 走到田棚组,在一户茶农家喝茶,五溪山有机茶。据说江泽民视察徽州喝的就是这种茶。现在我们就身处五溪山腹地,宏潭大峡谷的中段。峡谷的上游还有青龙潭、黑龙潭和黄龙潭,潭水深不可测。峡谷的顶端就是五溪山的最高峰三府尖。海拔1227米。据说,站在山顶,可以望见徽州府、安庆府和宁国府,故名。五溪,除了竹溪,还有梅溪、杨梅溪、兰溪和桃溪。山里野兽很多,甚至有金钱豹、野猪等猛兽。今年夏天,一个夜行的村民被一头受伤的野猪袭击,强悍的村民硬是把野猪按在田沟里淹死了。但是,一般来讲,野猪是不会先袭击人的。但是报复心很强,它把村民误认为打伤它的人了。哈哈,野猪也有原则,人不犯猪,猪不犯人,人若犯猪,猪必咬人。 这里植被茂密,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土公路到县城,我们开了两个小时。以前,村民需要交易,要翻过五溪山,羊栈岭,到宏村去赶集。要走八九个小时。一般都是用本地的茶叶交换外面的大米等。如今,这条“茶米古道”已经很少有人走了。每年清明时节,当地的官员把车停在田棚组,步行到宏村。我打算在农家歇一晚,明天走“茶米古道”回宏村,但当地人说,这个季节,路难找,不能行。 在我看来,宏潭大峡谷的上游和下游可以开发索溪和瀑降等运动项目,中段可以开发为写生,农家乐。此外,还可以开发“茶米古道”,作为一条登山和徒步路线。 D10(2007年10月18日) 周润发从这里牵马走过 木坑竹海,几年以前是不要门票的。《卧虎藏龙》成就了它。周润发牵马走过,如今票价30元。其实就是一个U形的山谷,满山的竹林中掩映着一个小村庄。村子不古,竹林不大,走一圈也就一个小时。没有宏村的文化积淀,也没有蜀南竹海的大气磅礴,只是空气好。在古村落里呆久了,到这里觉得空气清凉新鲜。 山口新筑了一个水坝,漏水。坝上盖了亭子,也就没有味道。村里有几处农家乐,生意冷清。谁家的猴子,瞎了一只眼。我看了它一眼,它害羞了就发怒,居然袭击我。幸好我闪得快,更幸好它是被系着的,否则它肯定要掏我的眼珠子。这个变态的家伙!和一个老人聊了几句。一辈子靠种地、养蚕,更靠卖竹子为生。现在是一车一车地拉出去卖。以前是翻山越岭,一根一根扛到宏村去卖。一天也就能卖一两根竹子。山路离宏村有十几里地呢。公路8公里。 [此帖子已被 梅沙渔夫 在 2007-10-11 16:54:35 编辑过][此帖子已被 梅沙渔夫 在 2007-10-12 21:54:03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梅沙渔夫 在 2007-10-12 22:54:02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梅沙渔夫 在 2007-10-16 17:39:00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梅沙渔夫 在 2007-10-16 17:43:0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梅沙渔夫 在 2007-10-29 17:38:3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梅沙渔夫 在 2007-10-29 17:40:29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梅沙渔夫 在 2007-10-29 17:42:41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