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介绍江夏龙泉山的有那么几段文字,内容不多且又零散,现从坐落与地形、历史、著有特点的陵墓、人物、景点及现状等方面,大致整理出以下脉络: 龙泉山位于武汉市东郊21公里的江夏区境内,东南北三面环水,东边是以盛产武昌鱼名噪海内的梁子湖,两条山脉东西延绵9公里,在梁子湖滨形成7.6平方公里的幽谷风光带。 龙泉山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这一地区为舞阳侯樊哙孙樊建的封地,名为江夏,所以其山称为江夏山。唐初改称夹山,取两山夹道而行之义。唐朝天宝末年,宰相李蹊开基造屋,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占验天气灵准,因此又称灵泉山。至元代,在龙泉山一带形成了樊、李、杜、张、沈、曾、董、邹八大望族,建有亭台楼阁,花圃莲池。明初,楚昭王朱桢每年都到灵泉山避暑,他见此地山环水绕,风光幽美,常常感叹道:“惜乃阳宅,若为阴宅极佳。”于是,经卜工师勘定为“五龙捧圣的吉地仙壤”,并镌上“龙泉特结许多年,粉黛三千云外悬”……的诗碑,不久,将八大家族居住的数千户人家的大集镇迁往山外,将环山一带划入王陵区。从此,灵泉山易名为“龙泉山”。 明朝就藩武昌的楚王相继在这里建起八代九王的陵墓,其中,以朱桢的“昭园”为最,它坐落在天马峰下,占地100余亩。从正门直到大殿,全用1米见方的白凡石铺陈路面,依次是金水拱桥、朱氏皇堂、享殿、拜台等建筑群,具有明代宫庭式建筑的特点。如今地面上的殿堂早已倒塌,但汉白玉雕刻的九龙头、玉柱、屏栏等依然保存完整。除九座王陵外,这里另有历代先贤陵墓共48处,是中国南方难得的古王陵游览区。 从西汉以后,就有许多隐逸之士迁到灵泉山来隐居,遂成灵泉古市,“形胜甲于一邑”。而自唐代起,则人文蔚起,名仕辈出,从这里走出去的有唐朝的李鄘、李蹊,元代的沈如筠,均官至宰相。宋朝的冯京,明代的曾泰,科举夺魁,被钦点为状元。文人墨客也纷纷前来卜居或漫游,这里遂被人视为世外桃源,诗乡福地。赞美灵泉名胜风光的诗歌较多。 从1981年开始,武汉市就对龙泉山的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和开发,正在逐步恢复“灵泉十二景”等胜迹,现开放的有楚天名山牌坊、远眺亭、楚昭王陵园、龟碑亭、婆婆树、樊哙雕像及樊哙墓等。龙泉山风景区是湖北省和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帖子已被 一直向北 在 2007-10-23 18:12:10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一直向北 在 2007-10-23 18:13:03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