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佛教 一、佛教的世界观 我们都知道在欧氏几何里有一条公理:“平行线永不相交。” 在公理的基础上一个严密的几何大厦就这样建立起来了。但是近代的黎曼几何则给出了相异的假定:“平行线在无限远处相交”,广义相对论使用的就是这个工具。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往往是从怀疑这些不证自明的公理开始的,比如古人曾经深信自己眼睛得到的地心说。 人类的语言其实是一个很粗糙的工具,拿最简单的数字“一”来说,你能给出个定义吗?字典上说是最小的正整数,可是如果对一个连“一”都不明白的小孩,你用整数解释“一”就不合适。孩子也许会把一个苹果、一个梨子、一根手指当作一,对“一”的理解就要经历一次小小的顿悟呢。 佛教认为一切言语论断皆不确实,但是又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来旁敲侧击。比方以手指月,众人却可能以指为月,所以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却自称未说一字。 回到正题,看来语言还是需要,公理还得存在。笛卡尔曾试图给出一个终极公理:“我思故我在”。问题出现了,你怎么知道你在思呢?当你回顾自己的思维时,那些思维定是在这之前发生的,于是你必须认为自己以前的思维是真实存在的,或者说记忆是真实无欺的,于是我们挖掘出了这个公理的前提,它,还是公理吗?船头撞不到船头自己,视觉无法视觉视觉本身,思维亦然。 呵呵,如果看官说破,俺马上投降,其实笛卡尔真的没什么错,只是让俺辩出了岐意,咱们把它改头换面为“我觉故我在”如何?相比而言,没有什么比当下的触觉、视觉、味觉、听觉诸如此类更真实可靠了。您可以不相信嘴里是糖,但不能否定当下感受到的甜! 佛教认为一定有一个能知能觉的主体,没有比它更真实的了,而世界则是类似《黑客帝国》里的虚拟世界,没有看过这部影片的同学就看看吧。 佛教用许多词汇来指代这个能知的主体:禅心、佛心、佛性……,但是要记住这些都是指月之指啊,因为这个能知是无法描述的,能够描述的一切都是被知,换句话说:所知皆不是!这也是密宗之所密,佛曰不可说的原因。 可能有同学会说:这个佛心是不是灵魂什么呀?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说是因为用什么名词指代并无所谓,说不是因为通常的灵魂概念与之不符。当我们提到灵魂一词时意味着什么呢?头顶上冒出的一缕看不到的轻烟?嘿嘿,那是你的空间想象,是所知。永恒的灵魂?那是你的时间想象,是所知。人的思维其实也是一种简陋的玩具呢,去想象一下宇宙未爆炸前那个没有空间没有时间的奇点,能达到吗?也许用老子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来形容庶几接近吧。 时间、空间这些概念同样是被“你”所知的概念或对象,“你”能感知一切却不是一切,“你”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 想起来禅宗参话头:“我是谁?”,哪个是你呢?皮肤内的是你吗?肚内的饭菜蛔虫怎么算?脑组织中的记忆部分是你吗?如果动过脑手术“你”是否就不完整了?如果手术前把你的记忆录入电脑写在纸上,“你”是不是就跑到了那里? 不是的,这些都不是“你”,因为他们都可以被知,如果一定要打个比方,肉体仿佛是一台接收各路信号的电视,“你”则是看电视的人,电视坏了,你并没有瞎掉。如果对着盲人当头一棒,他一样会“看到”金星乱冒。 当你在电视前为剧情中的主角或哭或笑或喜或悲的时候,不要忘了坐靠在沙发上那个看戏的人哦。 脚伤无法纵山,坐在电脑前发呆,无聊弄些文字,看官您请茶! [此帖子已被 醉棋横刀 在 2007-11-12 15:32:03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