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张是在九号楼办公室阳台往西望去 近处是十号楼(现为测绘院) 远处是十一号楼(现为岩土工作室和资料室) 九栋与十栋之间现在建了片羽毛球场地 尽管与老别墅显的有些不太协调 但却是工作之余运动的好去处 七十余年风雨 别墅过去的主人 十号楼人气最旺,先后住过汤佩松、方重、陈鼎铭、吴于廑以及刘炳麟和查谦 十一号楼住过周鲠生、刘秉麟 汤佩松院士 |  |
汤佩松简介 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能学家,1903年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现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生物学部学部委员。 汤佩松于1917年至1925年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1925年赴美留学,1927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1928年至1930年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毕业,获自然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至193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生理学研究室任研究员及教授。他于1933年回国,到武汉大学生物系任教授,1938年至1949年转至清华大学任教授及农学院院长。解放后,他一直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为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室教授。 汤佩松在科学研究中作出了很大贡献,主要有:1930年发现海星(动物)卵在受精后呼吸(耗氧)大大增强;1932年首次发现细胞色素氧化酶在植物中的存在;1952年发现叶绿体中碳酸酐酶的存在;1957年发现高等植物(水稻苗)中硝酸还原酶的适应形成,提出了一个对代谢与植物的其他功能间的相互作用的论点。他的最重要的科学成就是和王竹溪用热力学概念精辟地分析了水分进出细胞过程的规律。这一工作现被国际公认为植物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他是我国最早从事生物物理学教学及研究的一位学者。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昆明为中国的植物生理学储备了一些人才。在困难的条件下,他创办了油印刊物《生物化学通讯》,起到了鼓励生化工作者的作用。建国后,他创办了《植物生理学通迅》。自1930年起他撰写论文近200篇。 方重简介 江苏武进人。九三学社成员。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美国,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专业,获学士及硕士学位,1927年归国,历任南京中山大学及武汉大学英语系主任、教授,应英国文化协会之聘,到剑桥、伦敦、爱丁堡及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讲学,1947年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及复旦大学英语系主任、教授,上海外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和英语系主任、教授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译协理事,上海外文学会会长。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6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查谦简介
物理学家、教育家。首次采用蒸发型铂片研究了光电效应的不对称性,清楚地界定了不对称性发生的条件,消除了因不对称现象而引起的与量子论的矛盾。同时还指出以光电效应方法测定普朗克常数的正确途径。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创建了武汉大学和华中工学院物理系。积极倡导“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和研究方法,为我国培养了许多物理学人才。
查谦,原名查贵师,字啸仙。1896年11月22日出生于安徽省当涂县小丹阳镇。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第和官宦之家。养父查秉钧为前清翰林,曾任道台和知县,为人清廉。辛亥革命后返乡时甚至无以为生。查谦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正直和不愿做官的性格。
1915年,查谦进入南京金陵大学学习。在校3年多,共学习文、理课程15门,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因查谦属文学院学生,在所学课程中以文科学时为最多,毕业后理应继续进行文科研究或步入仕途,但由于家庭的影响,他自己又认为,“官做不得,学物理可不依赖政治”。故而在赴美留学时,选择了物理学作为主攻方向。
查谦在金陵大学毕业时,正值“五四”运动爆发,尽管当时他已产生了不涉足政治的思想,但在革命浪潮的影响下,他仍然在《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上发表了两篇文章,揭露当时教会学校的黑暗。毕业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助教。
1920年,查谦赴美,在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学习。当时在密立根实验室从事光电效应研究,与E.O.劳伦斯(Lawrence)同学。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3年,查谦回国,经赵元任介绍,到东南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23年12月12日东南大学发生火灾,物理系毁之一炬。1925年学校又闹风潮,胡刚复等许多教授离开东南大学物理系,查谦继续留在东南大学,对重建物理系做出了重要贡献。1927年查谦回金陵大学任教授。1929年,东南大学改名为中央大学,查谦到中央大学任教授,并曾于1932年兼任教务长,虽在任仅半年,但已显示出他勇于改革的精神。在查谦领导下,曾成立了由11人组成的改革学校行政的小组,对学校应行改革之处提出具体方案,受到校长刘光华的赏识。同年,中央大学又发生风潮,当时教育界某些人企图利用查谦平息这场风潮。查谦态度鲜明,坚决不与他们同流合污,因而遭到教育界某些人的报复,迫使他离开中央大学。
1932年,查谦受排挤来到武汉大学。翌年担任理学院院长,并着手建设武汉大学物理系。该系虽创建于1930年,但办系方向是查谦到校后才明确确定的。1934年后,查谦长期担任物理系主任。他为武汉大学物理系的建设几乎付出了毕生精力。
1938—1946年,武汉大学西迁乐山。查谦因不服四川水土,于1941年春夏之交举家迁至上海暂住。查谦在1939至1941年期间兼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干部处执行秘书。
1946年,武汉大学迁回武昌原址,查谦回到武汉大学物理系,继续担任物理系主任。从此他一心一意致力于科学教育事业,为培养人才不遗余力。1948年,其次子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学生查其恒在暑假期间不幸在东湖游泳时死去。他化悲痛为动力,更加专心致力于教育事业,并在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设立了“其恒奖学金”,以鼓励学生奋发上进,努力学习。
1953年,华中工学院成立,查谦被调到该校任教授。1955年开始主持全院工作。他积极认真地管理学校的一切事务,对干部提升、人事更动、每年的预决算、各项经费开支等工作,无一不亲自过问。他说自己的工作作风是“实验室作风”(意即谨慎、踏实的作风)。他领导的校务委员会在全校师生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也为华中工学院严谨校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还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武汉市物理学会第一届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
1975年1月23日,查谦因病在武汉逝世,终年79岁。
[此帖子已被 方片A 在 2007-11-12 17:57:24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