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婺源------马头墙下的秋色盛宴“半亩方塘一鉴开,山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久闻婺源有“中国最美乡村”之美誉,早就神往朱熹大师故乡的山水,“半亩方塘一鉴开,山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在邻省,却没有机会去追寻静女的身姿,这一直让我很汗颜。近日偷闲,我和朋友驾车来了一次自助游,两天的婺源之行,不仅领略了江南美景,更陶醉于婺源悠久的历史文化。 行程的第一站,即所谓小桥、流水、人家的李坑村。抬眼望去,弯曲的羊肠小道蜿蜒淹没在路的尽头,跳入眼帘的便都是承载了厚重历史的古朴民居。没有言语,褪去光华,一条静谧的小溪亦是无声的陪伴着,相依相伴经历人世的沧桑。整个村落,青石铺就,细雨朦胧中竟不带一丝泥泞,而霏霏薄雾笼罩下升起的袅袅炊烟更是诠释了她的纯净。我们踏着磨得光滑的青石板路,沿溪而上,小溪不宽,但清澈见底,站在溪旁的石板路上或者精巧的小石桥上,就能清晰地看见溪中一群群游动的荷包鲤鱼,凝固的画动了起来,平添了几分灵气。让人不由得生出对桃花源的向往来。仿佛间,我看到嚣华、浮燥的城市在她的面前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些许斑驳的马头墙向我印证,没有私欲的心灵才能感受人性的华采。 


















踏访江湾村。江湾村是婺源的一个缩影,更因***2001年的寻根之行而名扬天下。这里,处处苍翠欲滴,山明水秀。一座座阁亭连成的长逾百米的古朴美观的廊桥,犹如一条彩虹横架河上;一座座石拱桥,向人们叙述着一个个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青山绿水间造型各不相同的古桥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 


我们到了领袖故里江湾。江湾值得一提的是其江家老屋的摆设,他们腾出了那么大的房间,作为徽州民居的展示地,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除了完整的中堂摆设,保存完好的雕刻,还有厨房、卧室和相应的农具,让人大开眼界。就连小小的印糕点的模具,都可以说出一大堆的故事来。



婺源还有不少廊桥,著名的当数彩虹桥。它位于清华古镇不远,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廊桥,建于宋代,以木结构为主,有多根木柱和木榫将整个廊桥连为一体。廊桥的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两旁有长凳可供行人休息,另有石桌石鼓凳,可用来品茶弈棋。游人站在桥上,只见两岸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一派优美安宁的田园情调。
在婺源,不论河边山上,也不论村头村尾,清风阵阵沁人心肺。这里的水,不论是河溪流淌的,瀑布泻下的,还是泉眼冒出的,都那么清澈甘美。难怪旅伴们赞不绝口:婺源的风水真好! 







婺源旅游资源重点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秀美江南古村风光,许多景点突显的大都是婺源的古朴恬淡的小村落,优美的田园,无边的绿色,宛如小家碧玉的玲珑秀气。然而婺源不仅美在她的古老文化,她的自然山水也同样令人留恋忘返。 我们此去的第二个景点——大鄣山卧龙谷,就是一个原始的森林水世界,原始风貌的高山峡谷、纯如处子的水潭溪涧,苍古遒劲的青藤古树,是景区的特有风光。 



在到达卧龙潭时,我们都忍不住发出惊叹,这隐在幽深处的水潭,平滑如镜,深不见底,像玉石一样发着澄碧透明的光泽,色彩明丽的山花树叶在池面上倒映出奇妙的幻影。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卧龙潭的水最深处2。4米,相传这里曾蛰卧过一条祥龙,怪不得这里的山水如此有灵气,那深潭中的水碧如翡翠,透似水晶,就象蓝天融化在这清幽的潭中。 大鄣山用山水的绝唱,凝成千年的惊叹。卧龙谷的山间游览步道,或用鹅卵石铺就,或借山岩开凿成路,全山见不到一处砖石水泥,山道边的护栏虽是水泥注塑成的,但全都塑成了松树与竹节的模样,仿佛是用一株株松树或一竿竿粗壮的毛竹围起来的,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沿谷溪行,曲径通幽,我仿佛在寻访着一个梦境,迷失在历史与现实的重叠里,谷蔚秀而沉寂,潭澄净而深幽,这里有着原始大自然天籁般的和谐。掬一捧清冽的潭水,抚一把沧桑的古木,心也被就山谷的静寂,潭水的清幽溶化得轻灵灵的。 卧龙谷的峡谷之间有许多奇特秀美的桥,像漫水桥、妙影桥、舒心桥、渡仙桥、吊桥……或用古木搭建,或用古藤吊起,或用绳索和木板铺成,别具风格。走在上面颤颤悠悠的,感觉人好似飞起来了。 







时间对于我们来说真是太吝啬了,我们实在没有足够把握它的能力,当你满眼望去都是怡人的风景,绿色环绕着你,清澈的小溪和你捉着迷藏,淳朴的人们用惊奇而善意的眼光注视着你,唉,真不想回来呀。也许,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机会和志同道合的旅友一起去那些让心灵震撼的地方,说到头,地方有何要紧,身边的人啊,才是最重要的,把握一份闲情雅致,珍惜身旁的朋友,才..是..最..最..重要的!! [此帖子已被 雨巷寻香 在 2007-11-15 11:50:07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