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萨,是一个在透明的蓝天中充满着阳光的地方。
西藏人,也许离太阳最近,他们始终绽放着灿烂的笑容,露出洁白的牙齿;也许与神界近在咫尺,在他们的生活中洋溢着梦幻般的神话,乃至可以与神对话。于是,西藏人树立了自己坚固的宗教信仰,构筑了自己独具的历史文化。
当一个外域游者的双脚步入拉萨八角街被历史的风雨洗礼过、被虔诚的灵魂叩拜过的石板路面时,你也不由自主地随着西藏人的脚步,顺着西藏人的方向前行。因为顺自然而行、顺时间而行是西藏人的生存方式和信念法则。也只有在拉萨八角街你才能体悟到一种异域文化强烈的冲击力,因为这里跟你云游过的所有地方不同:这里弥漫着藏传佛教神威力量的震撼;这里演绎着生死轮回生命长歌的续曲;这里激荡着康巴汉子野性血脉的跳动;这里散发着古老艺术超凡灵气的诱惑……
八角街闻名遐迩,八角街风情万钟。八角街美丽多韵的风习图,是无数个斑烂而诱人的亮点或故事填充而就。
在八角街漫游的过程中,会不由地将视线聚焦到八角街东南角的一个亮点一幢黄色的小楼,而这幢黄色小楼看似普通,却有着不凡的历史和典故。它在八角街白色“盛装”的建筑群中,唯独身披黄色“外衣”,显得格外注目。 
对西藏历史和西藏文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个响亮的名字仓央嘉措。仓央嘉措,是西藏第六世达赖喇嘛,他与历世达赖喇嘛有所不同的是,仓央嘉措不仅是西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宗教精神领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仓央嘉措的情诗,像风在西藏四处流芳,似歌在西藏人人颂唱。他为了激发灵感的源泉或一种修道所需,常常走出寺庙深宫,深入民间亲自体验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感受俗家凡民的情感层面,于是,在西藏很多地方留有他不灭的“神迹”。
八角街那幢黄色小楼,正是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曾经下榻过的地方。有人说他曾在这里潜心作诗,也有人说他曾在这里与一位月亮般娇美的女子不期而遇,于是他写下了“在那东方高高的山尖每当升起明月皎颜那玛吉阿米的笑脸会冉冉浮现在心田。”诗中的“玛吉阿米”,意为圣洁母亲、纯洁少女、未嫁姑娘,或可引伸为美丽的遗梦……
电影《云水谣》中老年的王碧云和在西藏的陈秋水儿子远程视频时,西藏这头的酒吧,我能看出就是玛吉阿米!
我不止一次来到这个温暖的地方,起初的幕名而来,再到现在的习惯而来。但是不管来多少次,每次都还是会有新的感受,新的味道。每次回家后都想念这里柔软的沙发,想念这里帅气的老板,想念这里爽口的拉萨啤酒,想念这里的石头牛肉,想念这里的一切的一切,有时候甚至想干脆就到这里打工好了,多美啊......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一杯清茶,可以从下午坐到晚上,看书,留言,没有人会赶你走,想坐多久都行,想看多久都行...... 
柜台上放着许多洋酒,我好象除了芝华士就什么都不认得了.  角落的书架上,有几乎所有语言的旅游图书,以介绍西藏的书籍为主,当然,汉文的书是比较少的,旁边的小黑板上,写着今天的特色或者特价菜,自然依旧价格不菲.  2楼的转角处,有一个很窄的铁楼梯,从这里可以上到3楼的露台,而楼梯两旁的墙上绘制着徐徐如生的壁画,不知道年代,但是从班驳的墙壁来看,或许有仓央嘉措的手笔也不一定了。露台的条件自然没有2楼好,但是依然会有很多人来了直接就上去了,我想原因不外乎2个。一是上面能更近的更充分的拥抱阳光,二嘛,就是在楼上能更加清楚的看见街上来来往往的各色美女咯! 


人们三三两两的来到这里,或沉静或谈笑,或谈情或结伴,似乎在玛吉阿米永远都是那么悠闲,永远都是那么放松,从早到晚,演绎着一个接一个动人的故事.来自法兰西的弗朗西斯科母女俩和意大利的劳拉母女俩一行四人,从遥远的欧洲结伴来西藏旅游,转了大半个西藏后,在拉萨停留了一个半月。拉萨的日子里,她们将玛吉阿米作为根据地,不是在这里静静阅读,就是上网发e-mail;不是闭目养神地听音乐,就是到楼顶平台仰靠椅子尽情沐浴拉萨的阳光;她们经常还亲自下厨烹制一顿美味的晚餐,然后在酥油灯和葡萄酒的陪衬下神采飞扬地谈天说地。
还有马可,一位颇具幽默感的美国科罗拉多退休工程师,在拉萨一住就是七个月。日出时到拉萨大昭寺门前观瞻那些善男信女烧香敬神仪式;到孤儿院探望他认养的尼玛泽仁;到玛吉阿米用餐后写他的书,是马可在拉萨每天例行的程序。“Hi!Every-body!扎西德勒!”是他跨进玛吉阿米门槛时必道的第一句话。他在玛吉阿米自由自在。他可以自己到吧台酒柜中取下“威斯忌”自斟自饮;他会自己作主到商店买来工具和材料,为玛吉阿米的照明线路走向进行合理地改进,然后得意地说声“It’s very good!”马可完全把玛吉阿米当成了自己在拉萨的家。
玛吉阿米,还是一个心灵与情感结缘的“风水宝地”。在这里,两颗完全陌生的心常常开花又结果;两个相遥千里的情会牵引到这里会合、交融。难道那久远的“美丽遗梦”幻化成一种气场,让那些含苞待放的爱情玫瑰无拘怒放?!在冥冥中似乎有这种无形的诱力产生着作用。克瑞斯蒂,一个德国姑娘,尽管芳龄二十九,却情窦未开,但光顾玛吉阿米的第一天,便与同样来自德国的小伙子哈里森“触电”,双双坠入爱河。当他们第三年同样的季节纪念性地重访玛吉阿米时,他们已经产生了爱情的结晶?一个可爱的日耳曼小男孩儿。类似这样美丽动人的故事在玛吉阿米不胜枚举,以致一位广州女孩经历过在玛吉阿米的一次偶遇后,发誓第二年背一把古筝,再到这里演绎一段最浪漫而情长的故事。
同样,在玛吉阿米容易广交朋友。在这个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净地”,各路访客可以找到最直接和广泛的契合点,而且往往可建立一种牢固的友情关系。 [此帖子已被 大脸猫 在 2007-12-12 12:41:22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