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龙潭大峡谷景区简介 龙潭大峡谷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石井乡西部,秦岭与太行山的过渡地带,黄河小浪底水库上游南岸,东距洛阳市70公里,郑州180公里,属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集幽、峻、险、奇于一身,具有山水尺度宜人,潭瀑错落迷人,陡壁怪石惊人,原生环境醉人的特点,被专家誉为峡谷中的极品。该公园由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意义和美学价值,能够代表本地区地质历史和地质作用的地质遗迹组成。厚达820余米的中元古界紫红色石英砂岩,构成了峡谷和山脉的主体;波痕、泥裂、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遗迹的种类多达数百种,是反映距今12亿年前后华北古海洋沉积特征的天然博物馆;在新构造运动背景下经流水深切形成的红岩嶂谷群地貌,是研究黄河演化贯通的有力佐证。龙潭大峡谷景区以其丰厚奇特的地质地貌资源诠释着本地质公园独有的风光和魅力,被专家誉为“中国嶂谷第一峡”,“峡谷极品”,“古海洋天然博物馆”和“黄河山水画廊”。整个游览区共分为峡谷游览区和山景游览区两部分。其中峡谷游览区包括龙潭水峪景段、高峡瓮谷景段、山崩地裂景段三个各具特色的景段,展现了红岩嶂谷的无限魅力。 龙潭峡景区主要景点介绍: 1、五龙潭 位于龙潭峡口,因峡内有五个水潭,尤如五龙在此聚会而得名。五龙潭是第四纪深切峡谷经人工堵截而成的水体景观。潭面长300m,宽50~150m,潭内可行船。潭的南侧为高达百余米,长达150m的赤壁丹崖,龙潭河水在此跌落而下,形成五龙瀑和悬沟,赤壁丹崖之上有两座孤峰,其造型酷似两只猩猩在俯瞰瀑布,曰双猩观瀑。 2、五龙洞 属石英砂岩崩塌而形成的天然石洞。洞深2米,高5—6米,宽3米,传为五龙修炼会聚之所,水雾腾绕,颇感神秘! 3、龙涎潭 此崖壁间有泉水涌出,形成连珠不断的滴水景观,如青龙吐涎,其下有潭,为龙之涎水汇聚而成,谓之龙涎潭。 4、黑龙关 距今12亿年前后形成的中元古界石英砂岩在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发育了两组相互直交且连通性好的垂直节理,流水沿节理密集的部位强烈下切,形成两侧峭壁直立,长20 m、宽仅1~3 m、深达50 m的隘谷(一线天)。谷底一潭,水深约4—5m,尤如一条黑龙盘踞在此,称黑龙潭,潭上关隘即黑龙关。 5、阴阳潭瓮谷 瓮,是我国北方一种盛米的容器,它的特点是口小肚大。在龙潭峡谷的阴潭和阳潭上方,就是两个形状像瓮的峡谷,称之为“瓮谷”。瓮谷是由流水的冲涮旋蚀形成。以阳潭处的瓮谷最为典型,直径达20 m,弧度270°;阴潭处的瓮谷经流水的切割贯通成嶂谷。 6、石龛 龙潭峡谷的两侧,是高达数十米~百余米的红崖绝壁,绝壁的底部由于水流的冲涮旋蚀,形成了一系列顶部小、肚子大的石龛。由于地壳运动的抬升,把石龛抬升到陡崖的中间。石龛在研究本区新构造的特征以及抬升速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7、芦苇滩 芦苇,多年生禾本科芦苇属植物,古称蒹葭。芦苇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是温带湿地的主要植被。有净化污水作用。《诗经》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动人诗句,描绘的正是美人嬉戏于芦苇荡滨的意境。 8、巷谷 巷谷是指谷底平直,两侧峭壁直立,谷宽仅数米~十余米的嶂谷。龙潭峡佛光罗汉崖处就是一段巷谷,长百余米,宽十余米,谷内行走,犹如穿街过巷,故名。 9、水往高处流 这一段河谷正好垂直于地层的走向,岩层的倾向与水流的方向相一致,在峡谷里,游客总是把地层的层面误以为水平面,并作为参照物。由于河流的坡度小于地层的倾角,就会产生水往高处流的视觉误差。 10、佛光罗汉崖 此处崖壁是由质地致密的中厚层石英岩状砂岩和质地松散的薄层状泥质砂岩互层组成。中厚层的石英岩状砂岩层内柱状节理十分发育,形成了垂直岩层的一根根石柱,砂岩的球状风化作用,使石柱酷似罗汉造型;光线的折射作用,使数百个发出闪闪金光的罗汉分四层整齐地排列在崖壁之上,形成这一处罕见的自然奇观。 11、石上春秋 檀树,豆科植物,落叶乔木,树冠呈伞状延伸,多被用作观赏树种栽培,因其材质坚韧,古代常被用作车轴和装裱书画的卷轴。《诗经》曾说:将种子兮,乐彼之园,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该檀树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扎根于石缝之中,直立于岩石之上,寒暑易节,蓬勃向上,真是“青青数株檀,虬根盘石岩,千磨万击处,傲立年复年。” 12、指纹石 波痕是在水或风的作用下,沉积物表面的砂质沉积物在迁移过程中所形成的层面遗迹,形状极似水的波浪。指纹石是一处典型的干涉波痕,由于其纹理造型如人的指纹,故名。在龙潭峡长达3km的红石峡谷内,分布了大量的崩塌巨石,在这些巨石的层面上,可以看到上百种不同类型的波痕,是国内罕见的“天然波痕博物馆”。 13、天书石 天书石是由于差异风化所形成的一种景观。在中厚层石英砂岩的层面上,常常会有薄层状的泥质砂岩或泥质粉砂岩,崩塌暴露地表,在差异风化作用下,一部分风化流失,一部分残留下来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图案。“一人一石”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图案。 14、五代波纹石 波纹石为地质年代沉积物在水或风的作用下,发生物理迁移而形成的波痕层面遗迹,因沉积环境变化,有五层不同形状的波纹组成而得名。 15、天碑 天碑高达50余米,是一个巨型崩塌岩块。由于崩塌时的位移,原来近水平产出的岩层此时呈直立状,巍然耸峙在峡谷一侧,高大雄伟、气势恢弘,一景多变,步移景换,从不同角度仰望,或苍鹰、或飞鸟、或飞鱼、或刀背、或天碑,大自然赋予其无限美感。 16、一线瀑 在高达50米的悬崖上有一股细流从V形窄谷中泻出,似白练飞下而得名。银丝飘动,珍珠串滑,置身其境,心旷神怡。 17、潜水游龙 飞练瀑下的河床上,石色斑谰,蜿蜒迂回,没于潺潺流水之下,酷似一条游龙潜入水中,穿游嬉戏,取名为“潜水游龙”。 18、小龙洞 传为东海小龙王居所。因其布甘霖、拯黎民而触犯天条,为玉皇大帝所杀,只留躯体于洞中,脖颈外露,当地人称“无头神龙”。百姓感小龙王恩泽,四时八节,香火不断。 19、饮马槽 民间传为骆宾王饮马之处。因石头表面有一方槽,内存有水,形似马槽,取名饮马槽。亦有仙人飞马饮水之处的传说。 20、羽状交错层理 交错层理指岩层内的细纹层有规则地与岩层面斜交所表现的层纹构造,是沉积岩的一种基本构造形态。12亿年前后的中元古代时期,这里是滨海沙滩环境,潮涨潮落产生的双向水流,使此时沉积的石英砂岩细纹层方向正好相反,形成了十分优美的羽毛状和人字形的层系。 21、棋盘格式节理 受区域构造作用影响,岩石中发育了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两组近于直交且连通性好的垂直节理,它们与层面一起将岩石切割成大小不一的块体。由于这两组节理在层面上表现出“棋盘格”的形状,故名。 22、大皇姑庵 传说东汉时曾有一位公主在此崖龛下避难,被当地人称为大皇姑庵。 23、骆家 相传当年骆宾王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失败隐匿于此,此户人家为骆宾王之后,名为骆家。 24、小皇姑庵 因相对大皇姑庵略小,也是东汉皇姑避难之所,称为小皇姑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