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4-19 盛装踩鼓——重读苗族历史 今天是姊妹节的第一天。据介绍,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贵州苗族妇女就要过“姊妹节”。节日以青年女子为中心,邀约情人们同吃姊妹饭、跳踩鼓舞、男女对歌、互赠信物、订立婚约,真实地展现了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变迁过程中男女情爱的生活景象。 入黔以来的阴雨天突然放晴。街上鞭炮声此伏彼起,芦笙低沉的共鸣,还有警车的喊话。等我们来到十字路口,大街两边已经挤得水泄不通了。我和老龙也觉得大街上背景不好,于是来到风雨桥拐弯处。反正民族服饰的游行队伍也要经过这里。 警车开道,花车、木鼓,盛装的苗女终于过来了。后面是各式服装的方阵。不仅有女装,而且有男装。男装中,有一种极富特色的上衣,深紫色,有光泽,质感硬,有点像硬纸。其实是传统纺织品,据说是用树叶树根染色的,还有防雨功能呢。 让人惊叹的是,小小一个台江县,14万人口,居然又八种不同的苗族盛装。这说明,14万人至少属于八个不同的支系,或者说八个不同的部落。同源异流的苗族文化,在这里是异彩纷呈,争相斗艳,和谐共处。难怪台江县被誉为“苗疆腹地”呢。苗族人,虽然他们历史悠久,曾经是江淮平原最早的主人,是中国最早的稻作民族,但是,在世界其他民族创造文字使用文字的几千年里,他们却在被迫不断地迁徙流亡。因此,苗族人没有文字,他们的文明一直是口传身授。他们把历史写在脑子里,把历史印在民族的记忆中,把历史穿在自己的身上。正因为他们的服装里沉淀了民族成千上万年的文化,所以苗族服饰文化是那样的厚重,那样值得研究和挖掘。我就听说,苗服上的两条杠是一个民族记忆,表示苗族先民是跨过两条大河来到贵州高原的。这和很多原始民族结绳刻木及时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却更易于长期保存。每个人的盛装都是要穿一辈子的,盛装的图案,盛装的习俗,对盛装的热爱和自豪也是代代相传,民族文化也就薪火相传,得以传承。 游行中,我看到好多穿着盛装的小朋友,他们脸上的兴奋与骄傲。游行结束后,盛装的小朋友在摄友们的长枪短炮下,也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尽情展示,乐在其中,幸福自豪在其中。 好多个夜晚,躺在旅馆的床上,脑海依然是苗族盛装的绚丽多彩,满耳依然是苗族银饰的环佩叮当。 接下来的姊妹节开幕式在刺眼的阳光中进行。观众太多了,好像全县14万人都来了,挤不进去,挤进去了也只能看人头,满眼尽是银头饰,白花花的晃眼。幸亏我们昨天已经看了彩排。最精彩的反排木鼓舞我昨天先睹为快了。 [此帖子已被 梅沙渔夫 在 2008-5-9 9:55:0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梅沙渔夫 在 2008-5-9 10:10:4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梅沙渔夫 在 2008-5-9 10:24:24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梅沙渔夫 在 2008-5-9 10:28:19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梅沙渔夫 在 2008-5-9 10:48:40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梅沙渔夫 在 2008-5-9 10:52:02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