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晚20点左右,风之旅群-行9车32人在进武黄高速路前的中石化加油站编队出发,经武黄公路. 从泽林下高速,过大治. 阳新县浮屠镇. 狄田,于22点多安全到达玉堍村。 阳新县古老美丽的玉堍村,位于阳新县城西北十公里处风景秀丽的黄姑山脚下,自然环境优美,村前有小溪长流,村后有群山环绕。翠竹摇曳,泉水叮咚,民风纯朴,家乐人和。 玉堍村建村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该村自宋元时期,便有先人居住。至明清两代,该村更是人丁兴旺,香火鼎盛。玉堍村后的黄姑山上,宝下古洞,洞中套洞,蝙蝠成群,凉风习习,幽深难测,至今,没有一人能够走到洞底;更有那沈家岭上的古樟,高约十余米,树冠如盖,围宽5米,需3人合抱,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村中有明代青石双井,井水依然清澈,百年从不干涸,至今还供村民饮用;村中近百米长的两条明代青石板小巷,仍然迎来送往过路的客人;村中的明代民居,四方墙斗一样高大,一字形门墙,只有屋尖、杉木衍条裹在方墙体内,简单实用,村民芦章黄至今还居住在这幢老屋里;村中最为醒目的,是村民李相军等6户人家仍然居住在清代民居建筑群。这批清代民居,有着徽式马头山墙和一字形门楼,有着鄂东南民居建筑风格的内大外小的刀条形窗口、门里缩大门、黑白分明的屋檐画、“四水归堂”的天窗天井以及拥有防盗贼功能的厚重杉木大门与方便看家狗出入的石雕狗洞。 玉堍村的主要历史人文景观,是出生在该村的晚清名臣、正二品封典、新疆按察使李衡石,以及李衡石故居、李氏宗祠和李衡石之墓。据湖北省志、阳新县志记载,李衡石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推动经济、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名人,他不动干戈收复伊犁的重大历史事件曾被传诵中华(详见7月20日《挹江亭》副刊《李衡石利齿收伊犁》一文)。 李衡石故居,于清代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兴建。李氏故居是由正堂、中堂、厢房等主体建筑组成,并建有供管家、厨师、佣人起用的次间,总计占地面积1391平方米。故居大门有清代“光禄大夫”石刻门匾,字体苍劲有力;室内有天井四个,谓之“四水归堂”;门窗则描龙绘凤,点金刷红,富丽大方。 李氏宗祠,于清代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兴建。李氏宗祠是由戏台、正堂、过堂、祖堂等一进四重的主体建筑组成的,总计占地面积1673平方米。李氏故居和李氏宗祠这两处古建筑,同时顺应了“前有水、后有靠、左右有抱”的坐北朝南的中国风水理论,现均为湖北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