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峨眉是一个临时的决定,当接到好友罐子的邀请时,我并未多想便答应了下来。通往峨眉的交通是十分方便的,全省各地几乎都有直达班车。短短几个小时,便已抵达目的地,虽同是巴山蜀水,但这个城市却传递给了我一种不同韵律,或许是其承载了峨眉山千年的灵秀之气,或许是与之阔别十四年的再逢,我总感觉这个城市散发出一种特有的灵韵,让我气血澎湃。 虽然并不是第一次攀登峨眉山,然而自己关于峨眉山的印象却仅停滞在儿时的记忆残片上,真正关于这座“秀”比天下的名山的了解,更多的是来自于之后书本及电视节目的介绍,因此,为了更好的体验感受峨眉的真谛,我采纳了罐子的建议,摒弃了传统“公车+缆车”的路线,转而回归原始,如同最虔诚的佛教徒一样,用双腿征服这座山峰,拜访金顶。 徒步攀登峨眉是一件相当挑战自身极限的尝试,抛开上山所必备的装备,水,食物,相机等将近10多斤的负重以及四川夏季闷热的天气不说,单是所必须穿越的那近百里山路,就是一个对自己耐力、毅力的考验。不过,年轻就是好,即使自知前途坎坷,却仍然能够鼓足干劲向前冲,于是乎,当一切准备完毕,登山的队伍便在好友的指引下,雄赳赳,气昂昂,踏上了我们的征程。 峨眉是佛教圣地,关于这一点,全山大大小小几十座佛教寺庙就是最好的说明。除此之外,罐子也补充道,此地同时也兼容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教派,山上也数目各异的分布着这些宗教的庙宇,不过具体怎样,由于路线所限,我并没有亲自考察。但是,即使这里的文化构成百家争鸣,但佛家文化为主流的文化趋势这个事实却是暂时难以改变的,因为从进入峨眉山麓大门起,不过数百米之间,便分布着报国寺和伏虎寺两座寺院,一个是当年康熙大帝亲自赐名的名寺,另一个则是始建于唐朝,拥有着堪称一绝的华严铜塔的悠久佛家之地,两者在如此之近的距离内,聚集于此,便足能说明一切问题。 经过了寺宇香火的熏陶和洗礼,我们正式步入山路的旅程。通往上山的道路是用整块切割好的方块青石堆砌而成的石阶,由于历史长远的关系,部分棱角已经磨损,并且在与自然结合的过程中依附上了一层层青苔编织的绿色外衣,再加上夜晚的雾珠的凝结,使得石阶变得湿淋淋的,甚至有些晶莹,而周遭的青山上的翠林碧树在晨露的点缀下,也湿露露的,漫步在这些翠青色包围下的石阶上,便有种置身于一整块碧玉雕琢出来的世界中一般的感觉。可能是我们来的正是时候,正处在平常的工作日,路上的游人很少。偶尔看见一些上山拜佛的老人以及石阶平台处无精打采照料生意的小贩,整个山道显得空荡荡的,在这样的情景下,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失落,但是也正是这种空洞的失落,让自己突然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似乎都是自己的,瞬间脑内充斥着不枉此生的念头。 从伏虎寺到清音阁的道路,相对而言是比较平缓的,穿梭在林间小道上,清凉很快代替了山下的闷热,同行的好友们也偶尔会制造出一些轻松的话题,让我暂时忘记了这是一次挑战自我的登山,而更像一次小型的郊游,时间在鸟语与笑声中逝去,途经过雷音寺、纯阳殿、神水阁等几座大型佛家寺院中转站后,一行人抵达了计划中的第一个歇脚点——清音阁。 虽然此时才是中午时分,但是身兼导游的罐子毅然放弃继续前进的行动,而是选择在附近农家安顿了下来。一是因为:这是我们一行人一年来第一次登山,不像赛跑那样分秒必争,登山必须让自己身体慢慢适应节奏,开始过度的运动可能会导致体力提前透支影响,因此现在的休整是为了之后的行程顺利完成奠基;二是因为:清音阁是自古旅人谓之为“峨山第一风景”的景点,其“双桥清音”更是峨眉一绝,具备视、听、闻三种感官美于一体的优点,而且更重要的是,罐子笑眯眯地对我们保证过,晚上在清音阁还有一样更加神秘的礼物送给我们。对于这个在峨眉长大的好友的建议,我当然没有意见,本来这边农家相对于其它景区漫天要价而言,其40元单人的价格还算合理,而且能在这种映射峨眉幽气之处的落脚,也算是对峨眉一种切身体验。短暂休憩之后,夜幕渐渐降临了。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远处云脚时,罐子便拧着手电带着我们去鉴证这个神秘的礼物。夜间的峨眉山道伸手不见五指,在昏暗的灯光指引下,一行人缓缓前进着,天空的云层很厚,只有朦胧的月光,我们只能凭借着水流声判断自己所处方位,在王君带领下,大家慢慢摸索到了清音阁凉亭。罐子关掉了手电,只是让我们静静坐在那儿。突然,对面的希高兴地惊呼起来,我才发现,原本黑暗的四周突然出现了一颗颗舞动的亮点,是萤火虫!我反应了过来。这些用燃烧生命方式点亮自己的家伙,在流水岸边渐渐聚集起来,如同繁星,围绕着我们,寻找着彼此的伴侣,然后迎接自己生命的尽头,在脚下流水声演奏下,这些小生灵用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演出一场让人永生难忘的剧目,充满着浪漫主义,甚至是悲伤主义,罐子虽然不语,但大家彼此都明白礼物的含义了,便在与自然的感悟中度过了峨眉山上的第一夜。 翌日清早,我们就踏上了青石阶,开始新的旅程。相对于第一日的轻松而言,现在的山路开始变得崎岖,石阶坡度从20度自由上涨到70度更是常事,加上身上的负重。每迈出一步都算得上是经过一番心理争斗的,不过竟然选择了这么一条路,除了继续走下去,也别无他法。一路默默无语,专心走路的我终于如同见到曙光般的见到了一块平地,这是一线天的起点,不过遗憾的是,这里早已被猴群占领。如同电视介绍所言,这群峨眉藏猕猴,胖得像头小猪,不怕人,有着灵性,性格顽皮凶悍,遵循工作人员的要求,我们必须快速并且小心翼翼的通过,然而不幸的是,虽然我已经尽我最大努力不与这群快得道仙升的家伙纠缠,但最终还是当着同行女同胞面,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一只大猴子给“打劫”成功,背包中的糖被全部抢走了。虽然赔了面子,但是我并不怨念,本来峨眉山就是这群淘气家伙的家,可以说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峨眉完整的一面,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对于我们这群擅自闯入进来的家伙,他们没有大开杀戒,也算是我们的福气了。 “逃出”了一线天,辗转来到了洪椿坪,这座历史可以和寺前椿树媲美的古老禅院,以春夏雨后初霁那霏霏“晓雨”闻名于世,可惜,我并不具备那样的运气,有幸一睹“洪椿晓雨”那似雨非雨,如雾非雾般的仙幻之景,只得于大椿树下休息一下便悻悻离去。随着山路的坡度逐渐增大,林荫小径已经升级成为了悬于峭壁之上的简版“栈道”了。我望着这看不到尽头呈S型环绕向上延伸的石阶,脚下就是一软,传说中的九十九道拐已经矗立在我的面前。不知从何而来的勇气,面对这道“仙径”,硬是压着脑袋往上爬,不管远处的风景,也不管脚听不听使唤,只是一心想登到顶,奇迹的是,在长达近一个钟头的攀登途中,我竟然留心的数了一下这山路的拐数,虽然当数据进行到30多拐时我就已经放弃,但是最后实践证明,这九十九道拐的九字如同古文中的三五一样只是表示数量很多,而并不是真的量词,否则,我真的怀疑这东西是否人类修建出来的! 越过了九十九道拐这道坎,同行的希几乎是飞奔过到路旁小店的,然后就海口般的两碗冰粉下肚。虽然山上简简单单的冰粉能够卖到3元一份,但是在自己体验过这山路威力以后,完全就感觉不到价格的昂贵了,能以3元钱买到一份身背肩扛,花了几个钟头运上来的食物,然后再自己悠闲的坐在山顶上,一边远眺风景,一览众山小,一边怡然自得吃着冰粉,这是怎样的实惠和享受啊!在身心都得到休息和满足后,登山步伐明显加速了,毕竟经过了几个钟头的急行军之后,腿部已经处于失去直觉边缘,这样反而觉得轻松了不少。于是乎,众人一鼓作气,在午间时分成功从清音阁抵达了仙峰寺。至此,爬山行程已经进行了一半,万里长征人要还了!再看看路边的旅游指示牌,图示显示接下来到下一站之间是一段坡度平缓的山道,虽然长途大概有13公里,但是至少不用爬山了,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大家并未在仙峰寺过多逗留,径直奔向下一站。 仙峰寺所在地是世界少有的珙桐保护区,这些冰河时代幸存下来的植物千万年一直生长在这片土地上。高大笔直的树干直指苍天,茂盛的椭圆枝叶将整个山路上空笼罩起来。游走于其间,就能充分领悟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将自身融入其中,更有种穿越时空之感,仿佛回到了那个蛮荒的原始时代,让人心灵震撼!珙桐林带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然后更加刻骨铭心却是我们脚下所走的这条青石阶路!明明之前所看到的导航图是一条还算平直的直线,可当实际走在路上时,很明显可以发现这是下山路,要知道,耗费整整一个上午才爬上的山顶,马上就又要走下去,对每个徒步登山者是何种的打击!但是,命运女神却毫不眷恋我们,之后的长达3个钟头的长途跋涉证明之前所看到导航图是绝对蒙人的,整个13公里不仅不直,还呈现W状,海拔高度一度从1700米直降到1100米再上升到1500米,直到遇仙寺山脚的1070米!然而噩梦并未由此打住,在之前的山路上下越野将我们体力燃烧殆尽之后,下一个休息区遇仙寺竟然在我们近乎垂直的上方100多米高的地方,而唯一通往此地的台阶却是一条九十九道拐加强版,不仅坡度大于70度,最可恶的是,不像九十九道拐,每一个拐都有休息专用平台。通往遇仙寺的台阶是没有休息平台的,一旦走上去,几乎就不能停顿下来,否则就会阻挡身后爬山的旅客,站在旁边又影响下山游客。正是如此,别说边走边欣赏风景,最后我几乎是退化到用四肢爬上去的。 经过仙峰寺到遇仙寺这段魔鬼山路的锤炼,自己才算是真正意义上领悟到了登山对人体极限的试练,也才能真正体会到用双腿亲自征服一座山峰时的那种自豪与满足!除此之外,更是增加我对山路上那些背着背篼载着三四百斤重物向山间各地运送货物工人的敬佩之情,如果没有亲身试验过爬上这些地方,是永远无法体会到他们的辛酸与痛苦的,没有他们,就根本不可能有现在的峨眉山道。一想到这里,就突然觉得自己的劳累愈发的渺小与微不足道,自己因为这点小挫折而抱怨的无理。因此,遇仙寺的短暂停留之后,我再次鼓足干劲,激励着已经快体力透支罐子和希继续前进,直至到达目的地洗象池。由于过度劳累的原因,登山速度瞬间下降了下来,但这也让我们有了充足的时间弥补之前遗失的景色。虽然还未到达金顶,但在通往洗象池的山道上,我们已经位于群峰之上。峨眉山水的巧构,生灵的和谐,人文气息的点缀,现在都已能窥之一二,而正是这些洋溢着灵气的特色,在我眼中一点点书写下峨眉天下秀的缘由。 当终于缓慢穿过望不见头的坡道,抵达洗象池之时。已经是下午5点又余,经过一天长达9个多钟头的跋涉之后,终于大家都撑不住咯。在登记下寺庙客房以后,一行人立即倒床大睡起来。等恢复意识之时,已经是晚上9时许。其实,自己觉得洗象池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小金顶了,虽然不是峨眉之巅,然而池下云海已经基本成型。站在池中楼宇四散望去,颇有如履仙境之感。此时众人想起了有名的“象池月夜”,但待出门观望之时才发现,天空仍是积云为主,皎月明星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是一层萦绕于山间的薄雾,在山间小店和农家微弱的灯火衬托下,低处山峰半隐半现,远近一体,如同一幅名家的烟雾山水水墨古画,让观者心旷神怡,品之别有一番风味。其实观景就是如此,不见得一定要看见别人认可的东西,只要看到自己心中之景,又有何遗憾了?毕竟,每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象池夜,即使无月,仍然堪比秦时月! 经过两天的峨眉山水、灵猴、山道的洗礼,我已经习惯于这个充满着挑战登山之旅。在洗象池的休整完毕,一行人最终耗时2个半小时,成功登过转天坡、翻越过最后的一条山路,来到了接引殿。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完成直接从接引殿步行登顶的壮举。只能遗憾的选择从缆车通往最终目的地——金顶。2个多小时的山路,缩短成不足五分钟,当踏上金顶之时,自己内心真的还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望着那些自己走过的山山水水,感受着身边飘过的多多浮云,突然觉得金顶也不过如此。望着那高耸云端的普贤十面佛像,以及那金碧辉煌的华藏寺以及配套所属的金殿与银殿,自己并未表现出所预计的那种欢快之情。或许我并不是佛教徒,也不祈求佛祖的庇护与保佑,更不想雁过留毛似在此拍照留恋,只是想单纯地站在古往今来万物所敬仰的云海之巅,以一个默默无闻的碌碌无为者身份,尝试一下君临天下之感,仅此而已。毕竟,这一路上,峨眉所传递给我的东西太多太多,在回归自然的同时,我终究明白了是谁创造了峨眉之秀,也懂得如何寻找发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