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远古城位于霍城县和伊宁市之间,所谓的古城,有“新”、“旧”两座。旧城随着历史的变迁,如今早已毁坏,原址已经沉没与伊犁河中。而新城则是在清光绪八年(1882年)在老城以北约7.5公里的地方重建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今的古城,其实是后来新建的“新城”。 惠远古城内,目前可供参观的景点有3个地方,其中最为有名气的,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伊犁将军府。 清乾隆27年(1762年),清政府在惠远老城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两路军政事务。将军府位于东大街,坐北朝南,规模宏丽。当时的惠远城成为了新疆的军政中心,经历了百年的太平。1866年,由于维吾尔、回民农民起义,该城被攻破,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后被拆毁。1882年(清光绪八年),清政府在收复伊犁后,重建了惠远新城。而新建的伊犁将军府依然位于东大街,坐北朝南,是一座园林式的建筑。 自1762年至1912年的150年间,清政府共委任了59任将军(其中多人为多任)驻扎在伊犁将军府。辛亥革命后废除了清制,昔日的将军府变成了新伊大都督府,后改为伊犁镇边使署。1914年改为伊犁镇守使署,1930年改为伊犁屯垦使署。在1934年秋伊犁屯垦使署迁往伊宁后,经历了100多年历史的伊犁将军府便被废置了。 直到1990年12月,伊犁将军府被自治区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2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2001年国家文物局拨款450万元进行修复后的基础上,2006年,当地政府又拨款150万元,对将军府进行布展,设置了“伊犁将军府历史陈列室”共计4个展室,对东西厢房(分别为武官和文官办公和居住)、内宅(将军居住地)和大堂(办公地)均按清代陈设进行恢复后,“伊犁将军府”才重新展现在大家眼前,并成为目前伊犁地区最具旅游价值的文物景点之一。 也许是看的景点太多的缘故,尽管一直想在工作之余来参观这个景点,但真正来后,多少感觉有些失望。将军府内除了围墙和大堂后边的后花园里的凉亭可以看出当年的痕迹外,还有3块清政府和沙俄时期当时立的界碑(分别为20#、21#、22#,另一块18#界碑被移到现在的霍尔果斯口岸去了),其他的基本上都是经过维修复原的。但在大堂前的一对石狮子,明显的可以看出和其他地方的石狮子不同。看来,历史的东西还是挺吸引人的。 该景点目前的参观券票价为45元/人,因“伊犁将军府”左右两边目前仍有部队驻扎,原属于将军府内的个别景点在部队营区内,故不得进入参观。 因惠远城当初为新疆的军政中心,因此在“伊犁将军府”的斜对面,有当时沙俄设立的领事馆。如今这座白色的2层小洋楼,已经成为了危房,空空如也。除在门口挂了一块警示标牌外,没有任何标记。 在惠远古城的十字街中心,还有一座四层古建筑,这便是当时的钟鼓楼。该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其中第一层为石砌底座,以上为三层木结构建筑。它是当时的伊犁将军府用于报时、传递信息、检阅军队的场所。据说八十年代曾经维修过一次,但目前给人的感觉是依然太破旧了。目前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参观费用为10元/人,游人可以登楼参观。但只能上到第三层。 在原沙俄领事馆和钟鼓楼之间,有一仿古建筑群,这便是2008年5月份才开放的新景点-----“伊犁边防园”。该园是新疆乃至中国第一个以反映边防为核心的史馆。边防、边境、边民、边情、边关、边塞等,凡是和“边”相关的“边”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馆由历史馆、屯垦馆、当代馆和林则徐故居(戍所)四部分组成,以绘画、实物、图片、雕塑等方式,展现了自汉、唐以来到现在,伊犁人民固守边疆、屯垦戍边的历史,并再现了林则徐被革官遣戍至伊犁惠远古城后的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为新疆的水利建设、勘荒垦荒、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的贡献。 该景点的门票为30元/人。由于该景点今年5月份才开放,从我们参观时的门票编号上可以看出,该景点开放到现在才接待了300多名游客。据导游讲,由于果子沟内在修高速公路,路很难走,今年来惠远参观的旅游团队大为减少。对此本人特理解,一是因为我本身就是在果子沟内修高速,第二从今天参观的几个景点来看,每个景点都只有我和朋友两个人参观,由于在每个景点参观时,工作人员讲解都不另行收费,今天也算是一个专场参观吧。 



 

|